APP下载

淮安非遗资源的旅游价值与开发对策

2018-09-10韩敏

度假旅游 2018年8期
关键词:淮安非遗开发

韩敏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地方文化资源,更是独特的旅游资源。淮安地区非遗项目数量多、种类全,地域特色鲜明,休闲功能完备,具有较强的旅游价值。为此,通过对非遗项目旅游价值的挖掘,非遗文化生态文化保护区的建设,地区特色文化品牌和节日的打造和非遗旅游产品开发,可获得文化传承和当地旅游收益的双赢。

关键词:淮安;非遗;旅游价值;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8-0078-03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上的显著特色之一。非遗汇聚着传统文化精髓,需要同时代结合进行活态流变和创新传承,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淮安旅游市场的日渐火热,传统旅游线路渐渐不能满足民众需求。在此基础上,利用淮安丰富的非遗资源,并将其嵌入现有的旅游线路中,不仅有利于丰富现有线路的文化内涵,更有利于非遗项目的活态流变和创新传承、发扬光大,有助于进一步淮安旅游品牌的打造。

1 淮安地区非遗资源概况

1.1 淮安地区非遗项目数量多、种类全

目前,淮安已形成国家—省—市—县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截至2018年5月,共有6个非遗项目进入国家级名录,33个项目进入省级名录,公布六批市级名录共221个项目。拥有3个省级传承示范基地、近40个市级传承基地,先后命名五批227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4人被认定为国家级传承人,10人被认定为省级传承人。淮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有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民间文学、曲艺、传统技艺等。

1.2 淮安地区非遗项目相对体验性强,休闲功能完备,娱乐空间大

非遗项目来自民间,诞生在民众生活中,有的项目是生存技艺,如淮安的洪泽制作木船技艺;有的扮美生活,如瓷画;有的则是娱乐、舒展身心的手段,如金湖秧歌等。在非遗资源六种类型中,表演艺术类、传统技艺类、民俗节庆类资源都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性、体验性和观赏性,如盱眙龙虾节、洪泽湖渔鼓、剪纸、淮扬菜制作技艺等,如果把来淮安游览的游客带到非遗产品制作现场,游客则很容易对这些技艺感兴趣、愿意进一步接触产品,或者亲手体验、学习制作产品,进而在这种差异性、非常态的文化情境中获得与平时一般的赏景色、听故事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而这种独特的身心体验,正是非遗自带娱乐性的表现,而这类资源正是非遗的优势资源。

1.3 地域特色鲜明

淮安非遗项目反映了苏北地区的人文理念,折射出南船北马文化的交融,是世代生活在运河区域的楚地人民创造历史的有力见证。古有流传至今的金湖秧歌、楚州十番锣鼓等、今有诞生不足20年的盱眙农虾节,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广大劳动人民把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愿望理想融入自己生产技艺和生活情境活动中,久而久之,与环境融为一体,通过特定的节俗民风,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时代风范的文化表现形式。

1.4 淮安非遗资源存在问题

1) 淮安非遗项目大部分知名度小,利用度低。在淮安市众多的非遗项目中,除了极少经政府和商家的扶持开发,如盱眙龙虾节民俗,大多数项目知名度小,利用度较低,大多数只能用于当地民众的自娱自乐,甚至有的项目只能在重大节假日才能一睹风采,利用度明显偏低,缺少转化成经济效益的孵化环境。

2) 部分非遗项目技艺人匮乏。在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非遗项目传承过程中,讲究“口耳相传”、甚至“家族传承”。目前一些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年轻人不愿意继承学习,使项目的传承遇到了较大困难,有人才断层现象。例如十八翻、洪泽湖木船制造技艺等。

3) 非遗技艺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非遗项目作为稀缺的人类文化遗存资源,源自民间。大多数居住于乡镇和农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理论基础做支撑,直接影响了部分非遗项目的研究和推广。

2 淮安非遗资源的旅游价值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形式也从20世纪的参观为主到今天的休闲观光、个性定制等。旅游市场在旅游产品选择和文化品位提升方面,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再次升级。这也显示了旅游市场一方面需要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游客越来越青睐于体验式旅游。根据笔者发起的对淮安旅游市场线上、线下《游客对于淮安非遗的兴趣调查》调研显示,虽然淮安传统旅游景点的地位还是占据主导的,但有参与非遗旅游意愿的游客不在少数,并有相当一部分游客愿意购买非遗旅游产品,这些数据都说明了非遗旅游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在调研中发现,国家近年来尽管先后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但仍有不少非遗技艺人因缺乏经济来源,不能安心钻研自己的匠心技艺,不得不转行;而农村中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也非常普遍,因缺乏教育和正常的家庭生活,乡村犯罪率一直相对较高,长久下来,不利于鄉村的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大多数非遗项目源自乡土文化,如果一方面通过旅游科学、合理的植入非遗项目;一方面让民众在家门口挣钱,不仅发展旅游业、也带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让更多人坚守了文化基石。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转移富余劳动力,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此以往,形成一个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3 淮安非遗资源的开发对策

3.1 政府介入,保护性开发建设非遗文化生态文化保护区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不等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它至少还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及其资源保护和其他人文精神财富保护等。”我市可以参照江苏木渎、浙江西塘等地,在盱眙、码头、淮安区等地乡镇进行筛选,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建设“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把非遗项目和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生态环境一起保护;在乡镇老街改造中保留原住居民,保存原有的生活方式,在不干扰当地居民生活的前提下规划“游客游览专线”。避免保护区内为了迎合民众而“旧包装换新酒”、植入太多现代商业,失去了非遗传承的基因、环境和土壤,改变原有的文化内涵,陷入低俗化境地。

同时,分析淮安市非遗旅游资源的特点,在增加旅游文化品位和层次基础上,从硬件上、软件上培育文化旅游项目。在保护区内植入非遗元素,配以其他类型资源布局,为淮安地区非遗保护区的旅游开发提供理论参考,最终形成政府对保护区重点规划、适度开发,实现旅游、文化、经济三者之间良性发展局面,既能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又能实现经济振兴的效果。

3.2 打造地区非遗特色的文化品牌和节日

文化建设又称为“软实力”,文化表面上很“软”,实则拥有不可忽略的力量。淮安地区的民俗文化,一方面来自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由当地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的非遗民俗,如非遗项目“渔沟花鼓会”等,每次花鼓会上都搭台子进行文化节目的交流展示,经过世代积淀和新时代的洗礼,从过去祈求风调雨顺,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转变为今天为对国泰安康的庆典;另一方面来自由地方产业孵化打造的新的非遗民俗文化品牌,例如从2000年开始举办的“盱眙龙虾节”,随着这一文化活动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带动了当地完整的龙虾产业链发展繁荣,也提升了所属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这类活动品牌影响越大,经济效益越明显。例如 “盱眙龙虾节”,作为一个诞生只有19年的民俗节日,与早期相比,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就2018年的万人龙虾宴,就吸引了5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虾迷,消耗了50万吨龙虾,活动期间促成了95亿签约项目。这类活动不仅给淮安市整体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让当地群众更有获得感。因此,有意识地深度挖掘各地民俗文化资源,提炼精华,在做足做深做透文化文章之外,深度开发所在乡镇的特色和县域历史人文资源的价值,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手段,打造地区非遗特色的文化品牌和节日开发、培育和推广当地一批具有自主知識产权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更为重要的是,依托当地现有品牌,努力对外推介,实现文化品牌的有效输出,推动文化影响力向现实生产力深入转化,推进淮安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3.3 加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将非遗旅游产品深度挖掘,分层开发

在淮安非遗项目植入当地旅游的过程中,需要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整体规划,从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跟进,各个旅游资源之间的整合与开发,走文化和旅游相结合路线。结合旅游开发“前台”和“后台”,从旅游环境、载体设计、结构整合三个方面入手,对现今的旅游线路和内容提出相应的改造。围绕寻找特色发展之路,思考什么能让游客想来淮安、让游客留下来、让游客再来这三个问题进行开发。分析当下不同的游客群体,根据需求的不同,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和特色化分层发展,例如在非遗“前台”开发民俗节日、排演文化节目,“后台”建设民俗体验馆,让游客进行非遗体验、同时进行非遗主题系列产品的开发售卖,根据游客偏好定制游览路线等,打造非遗文化创意品牌、对乡村农产品加入现代元素进行开发、开展非遗技艺的培训等,将非遗的发展与乡村的繁荣相统一,走“共存、共生、共荣”的发展道路。

总之,淮安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之中要经历一个探索、融合的过程,才能最终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活动中重现生机,让灿烂的文化为旅游活动增添情趣。

参考文献:

[1] 欧阳正宇.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12).

[2] 袁力.游毅.略伦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以成都彭州为例[M].旅游纵览,2013(7).

[3] 刘河.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8.

[4] 苏勇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J].海洋信息,2008(11):332-333.

[5] 虞阳,戴其文.基于游客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J].旅游资源,2015(4):23-24.

[6] 张立波,张奎.“文创兴镇”视野下非遗小镇发展路径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7(1):51-52.

【通联编辑:唐一东】

猜你喜欢

淮安非遗开发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博里农民画——老淮安的文化艺术名片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Children I Met In Brisbane He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