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资源配置效率视角的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研究

2018-09-10王瑞峰李爽

南方农业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粮食安全

王瑞峰 李爽

摘要:【目的】实证分析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明确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薄弱环节,为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效率和能力提供借鉴。【方法】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从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入手,利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从整个粮食价值链来看,2008—2015年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效率较高,但从分环节来看,粮食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粮食安全保障效率较高,而粮食流通环节的粮食安全保障效率较低。从粮食收储、加工、销售、贸易和质检环节分别进行效率分析,结果显示,粮食收储环节和贸易环节的粮食安全保障效率较高,粮食流通环节的粮食安全保障效率低下主要是由粮食加工环节、销售环节和质检环节效率低下所造成。【建议】为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必须在稳定粮食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加强科技与政策支持力度,規范粮食收购市场,加快粮食加工行业创新,建立健全粮食市场机制,实施多元化贸易策略,建立健全粮食质检机制,科学引导粮食消费,达到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资源配置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 S-05;F3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191(2018)09-1880-07

0 引言

【研究意义】2008年一场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暴发,使得粮食价格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持续上涨,世界粮食供给短缺和市场恐慌进一步加剧,如何有效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一次引起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同时成为学术界集中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在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提出的背景下,重新审视粮食安全内涵,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行科学、合理评价,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一部分,还能为优化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前人研究进展】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提出“到21世纪初,中国将会大量进口粮食,将对国际粮食市场产生巨大影响,甚至会引起世界粮食危机”,同时将中国粮食问题推向了世界,成为各国和地区的关注焦点,进而推动各国学者对粮食安全的相关研究。在粮食安全界定方面,1996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粮食安全的内涵定义为总量满足需求、价格合理、营养丰富、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性等4个方面的内容,在2001年又将粮食安全的社会意义纳入粮食安全概念。国内学者对粮食安全概念的研究主要是在FAO定义的基础上,从不同视角对粮食安全内涵进行分析和拓展。其中,王国敏和王元聪(2013)从政治学的视角将国家粮食安全看作是政治稳定的基石、政治合法的前提、政治博弈的资本;翁贞林和王雅鹏(2013)将我国粮食安全归纳为中长期的粮食生产潜力问题;胡鞍钢等(2015)认为新的粮食安全观要从单一安全向全链条安全拓展,要从消极安全向积极安全拓展,要从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拓展;李腾飞和亢霞(2016)将新常态下的粮食安全归纳为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价格安全之间的平衡,而且要兼顾长期与短期安全。国内学者对粮食安全的保障研究多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粮食安全保障建议。付恭华和李小云(2013)认为我国粮食安全政策忽视了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增强的现实,粮食安全的保障手段从行政计划转变为经济刺激给我国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粮食对外贸易的资源配置并不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原则来进行配置;韩俊(2013)认为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该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培育规模化种粮主体、完善粮食支持政策、提倡粮食节约及提升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等方面着手;田甜等(2015)通过对利用国际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认为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王彦(2015)指出通过明确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培育以市场形成为主的价格机制及合理利用市场的风险机制等来维护我国粮食安全;丁文恩(2016)认为应该从健全耕地保护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机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健全科技兴粮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探索市场化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完善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王玉茹(2016)认为“十三五”时期要通过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实施粮食安全全球化策略、调整与完善粮食支持政策等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余慧容和刘黎明(2017)认为通过培育大型跨国农业企业,完善粮食产业链条等路径推动农业走出去,以缓解国内粮食生产资源压力、开拓多元化粮食供给、减轻农业资源风险、提升国际竞争力。【本研究切入点】综上所述,目前基于资源效率配置的视角对粮食安全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对粮食安全保障策略分析多是从该理论分析的角度提出,而缺少实证结论支撑。【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对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内涵加以界定,并利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相关资源配置进行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挖掘在粮食安全保障各环节资源投入的使用效率,发现各环节投入产出不相匹配的因素,以保障粮食安全战略各项资源投入达到最优效率为目标,有针对性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提供政策建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1 基于资源配置效率视角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定义及评价指标

效率是指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等条件下,最有效地使用资源以满足设定的愿望和需要的评价方式。在特定时间内,各种资源投入和效益产出的匹配程度越高,则效率值越高。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兼具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战略属性等,粮食从生产种植到流通消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各方面。因此,本研究将基于资源配置效率视角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表述为:为保证人们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数量且满足人们积极和健康生活的富有营养的粮食产品,粮食整个价值链中所有的资源投入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并获得与资源投入量相匹配的效益产出量的一种资源配置效率最优状态。

本研究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作为一项经济活动来看,即研究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效率问题,必须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这一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研究。具体研究思路:首先,明确粮食安全保障相关的资源投入和效益产出,其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是理清粮食产品的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从粮食经济活动各环节中寻找粮食安全保障的各种资源投入和效益产出;其次,获取科学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利用DEA方法对各环节的投入产出进行评价,并对非DEA有效单元进行投影分析,进而获取非DEA有效的产生原因及改进方向,提出相关改进措施,最终使得粮食安全保障达到效率最优。

基于资源配置效率视角的粮食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本研究在选取指标时兼顾粮食经济活动各环节的特殊性,分别确定各环节资源投入量和效益产出量。对于一般经济活动来说,其投入要素不外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的投入,产出主要是产出量和产值;技术投入难以量化,一般均转化而为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量化。本研究忽略技术投入要素,借鉴王仁祥和孔德树(2014)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主要从人力、物力、财力及产量、产值等方面对粮食安全保障经济活动各环节进行投入产出分析。

1. 2 评价模型和数据处理

1. 2. 1 超效率DEA模型 当决策单元的数量过少,使用DEA方法进行绩效评价易出现大多数决策单元有效却无法进行DEA分析的情况;由于国家粮食安全关注点多集中在粮食生产环节,而对粮食流通环节关注较少,造成国家粮食行业相关统计数据缺失较多。因此,为规避上述原因造成无法进行DEA分析的情况,本研究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粮食安全绩效进行评价研究。超效率DEA基本模型为:

Minimize θ

subject to [j=1j≠0nxijλj≤θxi0] (i=1,2,…,m)

[j=1j≠0nyrjλj≥yxr0] (r=1,2,…,s)

λj=≥0,j≠0

式中,xi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量,yr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产出量,λj表示权系数。

1. 2. 2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选取2000—201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由于粮食流通环节2000—2007年统计数据的缺失,在粮食流通环节从《中国粮食年鉴》选取2008—2015年相关数据进行评价研究。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粮食消费量呈减少趋势,即粮食消费量属于逆向指标,因此本研究使用苏为华(2001)提出的倒数逆变法对粮食消费量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即通过公式yij=c/xij将粮食消费量变成正向指标(其中,x为原变量,y为正向化处理后的数值,c为常数项)。由于本研究使用的粮食消费量指标基础数值均超过100000,因此将倒数逆变公式中常数项的值设定为100000。

2 基于资源配置效率视角的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实证分析

2. 1 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评价结果

基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利用DEA-SOLVER Pro5分别对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超效率DEA分析,得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评价结果(表2)。从整个粮食价值链的效率来看,2008—2015年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投入产出比较匹配,效率值平均为1.064,最低效率值为2010年的1.010,最高效率值为2014年的1.242。由此可见,我国2008—2015年度粮食安全保障效率较高。但从粮食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来看,生产环节平均效率值为0.759,流通环节平均效率值为0.623,消费环节平均效率值为0.918,粮食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投入产出匹配程度较高,其平均效率值均较高,而粮食流通环节的投入产出匹配程度较差,平均效率值较低。具体分析如下:

(1)2000—2015年粮食生产环节的效率值呈稳步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0.530上升到2015年1.083,表明近年来我国对粮食生产环节的资源投入得到了較好的粮食产量和产值回报,国家针对粮食生产出台的相关政策和相关资源投入,较好地促进了粮食生产供给,从粮食国内供给的角度保障粮食安全的水平越来越高。(2)流通环节效率值除2014年之外均低于0.650,即从粮食流通环节效率来看,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较低,表明近年来我国在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投入未得到很好的效益回报,国家在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投入未有效地促进粮食流通行业的大力发展。(3)2000—2012年粮食消费环节效率值较高且较平稳,但2013—2015年粮食消费环节的效率值偏低,均低于0.700,表明虽然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和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但粮食消费量未达到与人口和消费水平相匹配的程度;粮食消费量与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的不匹配,主要是因为粮食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其消耗量不会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而大量减少,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高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远超过与粮食消费量相匹配的程度,因此,虽然粮食消费环节综合效率较低,但其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产生明显影响。

对表2的评价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近年来粮食生产环节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趋于高效,粮食生产的有效供给较好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粮食消费环节的平均效率虽然偏低,但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影响程度不大,而国家在粮食流通环节大幅度的资源投入却没有得到与之匹配的效益产出,则可能会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产生明显影响。由于粮食在流通环节的效率值较低,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粮食流通环节进行详细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结合我国粮食流通的现实情况,粮食流通环节由收储、加工、销售和贸易4部分构成,且鉴于国家粮食安全对粮食质量安全的要求,虽然粮食质量检验贯穿于粮食流通的各环节,但本研究仅将粮食质量检验环节作为粮食流通环节的一部分进行效率分析。

2. 2 流通环节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结果分析

本研究从粮食收储、加工、销售、贸易和质检5个环节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查询《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粮食年鉴》计算得到各项投入产出指标(表3)的原始数值,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分析得到流通环节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评价结果(表4)。

(1)从粮食收储环节来看,2008—2015年粮食收储环节投入产出效率值呈稳步上升趋势,效率均值为0.784,最高效率值为2015年(1.157),最低值为2009年(0.690),表明我国在粮食收储环节的资源投入和效益产出趋于匹配,从效率的角度来看,粮食收储环节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越来越强。

(2)从粮食加工环节来看,2008—2014年粮食加工环节投入产出效率值呈稳步上升趋势,且2014年效率值达1.078,投入产出匹配程度达最优水平;通过投影分析发现,由于受国家粮食政策调控和粮食行业的双重影响,2015年粮油加工企业由2014年的19366家增至24971家,增加5605家粮食企业,增加幅度达28.94%,虽然粮油加工企业数量急剧增加,但上游市场粮食供应量未大幅增加,于是造成2015年粮油加工企业整体效益降低;表明我国在粮食加工环节的资源投入和效益产出匹配程度虽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短期内大量的投入将会影响粮食加工环节的相对效率,进而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产生不利影响。

(3)从粮食销售环节来看,2008—2015年粮食销售环节投入产出效率值一直呈下降趋势,效率均值为0.779,至2015年效率值下降到0.552。表明我国粮食销售环节出现投入产出不匹配的效率问题,且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粮食销售环节作为粮食流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其他环节相辅相成,粮食销售环节效率低下,势必影响粮食经济活动的其他环节,进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4)从粮食贸易环节来看,2008—2015年粮食贸易环节投入产出效率呈稳步上升趋势,效率均值為0.711,到2015年度效率值达1.234。表明随着我国粮食贸易量的增加,尤其是粮食进口量的大幅度增大,从效率角度来看,粮食贸易环节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具有积极影响,但同时应时刻注意粮食贸易的特殊性,粮食大量进口可能会对我国粮食行业造成的价格冲击等不利影响。

(5)从粮食质检环节来看,2008—2015年粮食质检环节投入产出效率呈波动变化趋势,效率均值为0.737,未达最优水平。通过投影分析发现,我国具有粮油质量检测资格的人员数量与各年度粮食质量检验批次匹配程度较低,表明我国具有足够的粮油质检人员,但尚未进行高效的粮食质量检验工作。粮食质量检验工作量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质量安全,进而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产生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我国粮食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投入产出效率值低是造成我国粮食流通环节投入产出不匹配的主要因素,同时粮食质检环节效率低下也影响到整个粮食流通环节的效率,进而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资源配置效率视角我国粮食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较高,与我国粮食产量连年递增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情况相符,而我国粮食流通环节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相对较低且具有波动性,也与我国粮食市场的现状比较相符。因此,在当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稳定、粮食消费结构日趋完善的背景下,加快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韩俊(2013)、田甜等(2015)、丁文恩(2016)及余慧容和刘黎明(2017)从理论分析或实证分析的角度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问题进行研究,对比发现本研究与已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同:

(1)研究视角不同。本研究对于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研究是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整个价值链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分析,以发现各环节对于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薄弱点,更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的优化策略。田甜等(2015)是从利用国际市场可行性的角度探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丁文恩(2016)基于农业现代化的视角探讨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问题,余慧容和刘黎明(2017)则是从加快农业走出去的角度探讨如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2)研究方法不同。对于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的研究,已有研究主要是基于理论视角,通过描述性分析归纳总结目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策略。本研究将粮食安全保障作为一项经济活动看待,利用超效率DEA方法实证分析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问题,是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研究领域的一种深入研究,使得研究结论也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3)研究结论不同。对于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的研究,已有研究文献多数是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效率、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及积极利用国际市场等方面提出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策略,而本研究的结论显示,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环节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较高,粮食流通环节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较弱且波动性较大,因此要在稳定粮食生产和消费环节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同时,着重解决粮食流通环节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以达到整个粮食价值链过程中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相关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整体提升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由此可见,与已有研究文献相比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作为一项经济活动,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进行评价切实可行,得到的研究结论也与实际情况比较相符,且通过对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析可发现投入产出不匹配的相关因素,可有针对性地调整投入,以充分保证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对于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的研究,未来可考虑将粮食安全保障过程的各环节更加细分化,以评价各环节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出更加微观的粮食安全保障策略与建议。

4 建议

综上所述,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要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必须在稳定粮食生产和消费环节效率的基础上提升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配置效率。

4. 1 加强科技与政策支持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在粮食生产环节,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增强科技和政策支持力度,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首先,要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的稳定。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粮食播种面积是粮食安全立足国内的资源基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本就紧缺的耕地资源受到极大挑战。其次,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再次,加强粮食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分区域分作物制定技术指导意见,帮助粮食生产者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从技术上保证粮食生产环节的效率。最后,继续有序推进财政支农相关政策,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收益,有效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从人力和物力上保证粮食生产环节资源投入的稳定性。

4. 2 规范粮食收购市场,提高粮食收储效率

在粮食收储环节,要规范粮食收购市场、加强粮食收购监督,以提高粮食收储效率。首先,在确保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地位的基础上,培育新的粮食收购主体。随着粮食收购市场的放开,其他多元化市场主体涌入粮食收购市场,收购企业对我国粮食收储的积极推动作用毋庸置疑,但依然要确保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地位,避免由于粮食市场波动过大等造成粮食收购企业大量退出粮食收购市场,造成粮食收储量骤减,从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其次,规范粮食收购市场,对已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进行定期审核,加强指导、服务和监管,维护粮食收购市场的稳定性。最后,切实做好粮食收储环节的监督检查工作,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粮食收储对国家粮食安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市场稳定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粮食收储环节的主体监管作用,保证粮食收储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

4. 3 加强粮食加工行业创新,提高粮食加工效率

在粮食加工环节,优化粮食加工产业结构、加强粮食加工行业创新,以提高粮食加工效率。首先,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从政策上扶持粮食加工企業做强、做大,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的产量、产值和投资回报率。其次,引导粮食加工产业结构升级,延伸粮食加工产业链,提高粮食加工产业附加值,增加粮食加工企业产值和效益。最后,加强粮食加工行业技术创新和专业人才培养,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增加粮食加工产业工业产值和回报率,提高粮食加工环节效率,从而增强粮食加工环节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4. 4 建立健全粮食市场机制,提高粮食销售效率

在粮食销售环节,要健全粮食市场机制、加强粮食质量监督,以提高粮食销售效率。首先,建立健全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和粮食零售网络,保证粮食销售市场的稳定,拓展粮食销售渠道,提高粮食销售环节效率。其次,建立粮食销售市场准入制度,规范粮食批发零售企业,对于粮食销售效率不高的批发零售企业实施市场淘汰机制。最后,加大对粮食销售市场的指导与扶持,加强粮食销售市场内粮食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发挥粮食销售环节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

4. 5 实施多元化贸易策略,提高粮食进出口效率

在粮食贸易环节,要积极推进粮食进出口的多元化战略,以提高粮食贸易效率。首先,粮食进口规模要适度,避免大量粮食进口对国内粮食产业造成冲击,威胁粮食安全。其次,粮食进口要实施多元化战略,避免粮食进口来源过于集中,从而对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最后,要在提高粮食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粮食出口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新的国际粮食贸易模式,扩大国内粮食出口。

4. 6 建立健全粮食质检机制,提高粮食质检效率

在粮食质检环节,建立健全粮食质检机制,以提高粮食质检效率。首先,建立覆盖粮食收储、加工、销售、贸易等整个粮食流通环节的质量检验制度,坚决杜绝不合格粮食产品进入粮食流通市场,确保每个环节的粮食产品质量安全。其次,加快粮食质量检测体系的完善工作,为粮食质量检验服务提供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确保粮食质检工作的顺利进行。再次,建立和完善对粮食质检环节的监督检查机制,针对各粮食质检机构,设定最低粮食质检工作量,从粮食质检工作量上保证粮食质检工作的效率。最后,加强粮食质检队伍培训工作,从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方面保证粮食质检环节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发挥粮食质检环节对粮食质量安全的保障作用。

4. 7 科学引导粮食消费,提高粮食消费效率

在粮食消费环节,要科学引导粮食消费、平衡区域粮食消费,以提高粮食消费效率。首先,从制度和观念上,引领粮食的科学、理性消费,减少粮食浪费,提高粮食消费效率,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其次,关注地区人口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变化,针对各地区居民粮食消费趋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保障区域粮食消费安全。

参考文献:

丁文恩. 2016. 新常态下粮食安全隐忧及保障机制研究[J]. 农村经济, (9): 20-24. [Ding W E. 2016. Studies on food security hidden danger and safeguard mechanism under the new normal situation[J]. Rural Economy,(9): 20-24.]

付恭华,李小云. 2013. 中国粮食安全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新保障模式探索[J]. 求实, (12): 60-63. [Fu G H, Li X Y. 2013. Exploring the problems and new guarantee models of Chinese food security policy[J]. Truth Seeking,(12): 60-63.]

韩俊. 2013.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J]. 农村经济,(5):3-7. [Han J. 2013. Enhancing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ensur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J]. Rural Economy, (5): 3-7.]

胡鞍钢, 地力夏提·吾布力, 鄢一龙. 2015. 粮食安全“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0(5): 158-165. [Hu A G, Weibuli Dilixiati, Yan Y L. 2015. The basic idea of Thirteenth Five Planning on China food security[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30(5): 158-165.]

李腾飞, 亢霞. 2016. 新常态下中国粮食安全的价值取向与保障体系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8): 130-136. [Li T F, Kang X. 2016. On value orientation and safeguard system of food security under New Normal of China[J]. China Science Forum, (8): 130-136.]

苏为华. 2001.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 北京: 中国物价出版社. [Su W H. 2001. Multi-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hod[M]. Beijing:China Price Press.]

田甜, 李隆玲, 武拉平. 2015. 经济新常态下利用国际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可行性分析[J]. 管理现代化, 35(6): 112-114. [Tian T, Li L L, Wu L P. 2015. A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using international market to guarantee food security in the new economic normalization[J]. Moderni-zation of Management, 35(6): 112-114.]

翁贞林, 王雅鹏. 2013. 国家粮食安全: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 商业研究,(10): 44-49. [Weng Z L,Wang Y P. 2013. National food security: Reality challenges and path selection[J]. Business Research,(10): 44-49.]

王彦. 2015.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体系及其治理机制[J]. 求实,(6): 49-55. [Wang Y. 2015. Aims to protect Chinese food security system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J]. Truth Seeking,(6): 49-55.]

王国敏, 王元聪. 2013. 基于政治学视角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 学术界,(9): 220-229. [Wang G M, Wang Y C. 2013. Research on national food security based on political perspective[J]. Academics,(9): 220-229.]

王仁祥, 孔德树. 2014. 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应用[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4):64-73. [Wang R X, Kong D S. 2014. On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e circulation efficiency evalua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42(4): 64-73.]

王玉茹. 2016. “十三五”時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策略研究[J]. 经济纵横,(1): 82-86. [Wang Y R. 2016. 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Chinas food security in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J]. Economic Review,(1): 82-86.]

余慧容, 刘黎明. 2017. 可持续粮食安全框架下的农业“走出去”路径[J]. 经济学家,(5): 84-90. [Yu H R, Liu L M. 2017. A path to agricultures “going global”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food security[J]. Economist, (5): 84-90.]

(责任编辑 邓慧灵)

猜你喜欢

数据包络分析粮食安全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研究
长株潭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效率研究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中国地区农业技术效率和技术差距研究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基于DEA模型的沈阳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