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减贫新视角
2018-09-10林笑
林笑
吴艳仿是湖南省平江县三阳乡兴阳村的村民,年轻的时候因为家里穷南下打工,在码头当过搬运工,在工厂当过勤杂工,在工地当过泥瓦工。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多年的打工生涯并没有攒下什么钱,还和家人断了联系。前些年他回到老家,发现父母和妹妹已经去世,仅有的老房子也已倒塌,年近50的他只能借住在亲戚家。
但是吴艳仿凭着一股不怕吃苦的劲儿,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垦了3亩荒地。地是有了,可种子、农资从哪儿来?几经周折,吴艳仿找到了一家普惠金融机构,愿意为他提供5000元贷款用于购买化肥、种子。看似有限的5000元钱,却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当年就产生了两三万元的收入,他还添置了耕田的机器。
随着吴艳仿种菜技术的不断提高,由他耕种的菜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现在他已经种了近10亩地。他还计划再借10000元建一个蔬菜大棚,带领更多的贫困农户参与进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其实在中国,仍有数千万像吴艳仿一样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温饱的边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勤劳善良,渴望用双手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但他们很难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起步资金,为此,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靠微薄的收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并使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河北省阜平县的考察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解决像吴艳仿这样的贫困人口面临的脱贫难题,是实现贫困地区小康的关键。打破金融排斥
调研发现,传统金融扶贫的痛点是软硬信息的供需不对称。传统金融是界定在硬信息的基础上,需要产品抵押信息、资产负债表、生产经营流程明确化等,但这些硬信息恰恰是农民没有的。他们有的是软信息,包括日常社交网、所从事的行业、个人人品、人脉关系等,但银行不需要这些,无法给他们放贷款,出现了金融排斥。
然而,最早以扶贫名义开拓农村市场的普惠金融机构却发现,农村金融市场其实是一个优质的“金矿”。“‘三农融资的坏账率是很低的。”有着多年“三农”融资经验的某国内连锁小贷公司负责人表示,农村市场有两大特点:一是流动人口少,信用基础较好;二是贷款小额分散且周期短,除非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大部分都能及时还款。
事实上,如果从普惠金融的视角来研究反贫困的问题,为贫困人群提供参与经济建设的平等机会,恰恰可以促进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水平和脱贫致富能力的提升,帮助他们寻求一条自我减贫、自我脱贫的发展之路。
通过金融的资源配置效应,可以优化产业资本在贫困地区的配置结构,有效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贫困地区大多具有稀缺且不可复制的资源禀赋优势。如大别山片区,安徽、河南、湖北一直是我国劳务输出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片区生物物种多样,拥有茶叶、板栗、核桃、中药材等多种特色产业;片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再如罗霄山片区,横跨江西、湖南两省,红色土壤分布广泛,光热充沛,发展柑橘、油茶、毛竹等特色农林产业条件优越。但受资金、技术等制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缓慢、层次较低,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通过金融参与,精心筛选项目和客户,可以有效引导资金流入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加速产业资本的循环积累和技术升级,打破贫困地区低水平发展陷阱,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提高供给质量和经济均衡增长水平。
马云曾说:“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从多年前的余额宝横空出世起,互联网金融就让大众以更简单的方式参与其中。用金融科技推进农村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探索创新金融减贫路径,是解决农村弱势群体融资“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
孟文朝是河北省盐山县圣佛镇贯庄村的一名山药种植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大规模承包土地种植山药已有几年,目前通过流转种植的土地为100多亩,每年收入大约为10万元。看似收入可观,而对规模化种植来讲,资金的投入也不是小数目。年初,他流转土地一下子交了16万元的承包费,在春耕买农资的时候已经是捉襟见肘。
像绝大多数农户一样,孟文朝由于没有抵押物,难以从银行贷款,急需用钱的他不是在托朋友找关系,就是在准备各种申请贷款的材料,贷款渠道往往只能是民间借贷公司。而今年却完全不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接触到了互联网金融平台
供销金融,在这之前,他甚至连支付宝都没有用过。快速放款的承诺、严苛的风控审核制度、服务人员的贴心周到,为孟文朝打了一剂强心剂,他决定试一试。
孟文朝说:“我在供销金融平台申请了借款,可以提供最长12个月的借款期限。我可以先拿种子、农资等生产资料,等山药丰收了再还款;并且不需要任何抵押,利息也不高。我这次一共贷了10万元,第二天就拿到了钱,买了农资。”看似简单的流程,其实背后让孟文朝想不到的是,虽然他当时只和信贷员小邓见了两次面,但小邓却为这次借款前前后后跑了不下十次,面谈的人有几十个,包括各类供应商以及周围熟识并了解孟文朝的人。面谈的目的就是了解他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现状、个人品行、家庭情况等,通过交叉检验,以便更好地了解孟文朝的个人信用记录,帮他编制财务报表,判断他是否具备还款能力。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大家都在讲创新、要奋斗,我们祖祖辈辈的庄稼汉也希望有一份自己的事业,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来年形成规模化经营。现在好了,有了供銷金融提供的资金支持,我感觉生活更有奔头了。”孟文朝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憨厚又灿烂的笑容。
“贷”动农业产业链
相比其他小微企业,李有钢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虽然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存在己久,但是关键时刻,他的有钢养殖场还是从供销金融借到了急需的钱。
李有钢是河北邯郸一家养殖场的负责人,和很多从传统金融机构贷不到款的养殖户一样,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压力一直压在李有钢的肩上。他表示,养猪是有风险的,挣过钱也赔过钱。今年猪价一直走低,资金流非常紧张,曾动过不想干的念头。
“银行融资虽然是所有渠道中价格最为优惠的,但对于小微企业,尤其是涉农小微企业来说,拿到基准的贷款利率几乎不可能。据我所知,普遍是上浮20%-30%。这只是表面的成本,如果算上一些隱性成本,则不止这个数。比如说转贷即通常所说的过桥贷款,新旧贷款中间一般会有十多天的空档期,这时如果需要资金周转,成本非常高,十来天的成本可能达到10%,有些甚至是20%。”李有钢说。
其实,传统金融机构一直崇尚抵押担保,不关注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和还款能力,也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对实体产业的不了解,觉得小微企业经营风险高、信誉差。“我真的很想呼吁一下,我们小微企业才是真正守信的企业。比如我,都是跟自己的上下游朋友借钱或者赊账,一旦有一次失信,就可能再也借不到钱。所以我们特别爱惜自己的名声,借钱的原由、期限以及利息都会标明,一旦到期,有些时候甚至是提前还款。”李有钢说。
今年2月初,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起的中国社会融资成本指数(以下简称“指数”)调查报告公布,详尽地说明了时下中小企业的中国社会融资环境。指数显示,中国社会融资(企业)平均融资成本为7.60%,银行贷款平均融资成本为6.6%,承兑汇票平均融资成本为5.19%,企业发债平均融资成本为6. 68%,融资性信托平均融资成本为9. 25%,融资租赁平均融资成本为10.7%,保理平均融资成本为12.1%,小贷公司平均融资成本为21. g%,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均融资成本为21.0%,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平均融资成本为7.24%。
供销金融平台以为农服务为宗旨,以解决小微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初心,平均融资成本控制在15%以内,远低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平均水平,为农户及小微企业提供了一个快捷、安心的融资渠道。
李有钢说:“平台最大的好处是期限灵活,与我们的养殖周期相匹配,提高了使用效率。以前我们如果贷款300万,但短期内只使用了200万,另外100万也要计利息。这对小微企业来说,就增加了财务成本;如今在供销金融平台需要多少借多少,不会造成资金的闲置和浪费。”
目前,作为供销合作社系统农村普惠金融服务领域的探索者——“供销金融”正积极尝试搭建以互联网金融为核心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实际,创新金融服务需求的专属产品,满足不同市场经营主体的贷款额度、期限、担保方式及用途等方面的需求。主要方式是:一方面推动各种生产、流通、科技服务、农机服务等各种供销社领办的专业合作社,向具有资金互助功能的综合性合作社发展,解决基层农户小额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金融无抵押、放款快、额度小等业务特色,精准助力农村减贫,真正服务于信用良好但缺少资金的小微企业和个人等,让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更加方便、有尊严地获取资金,借此打破金融抑制,实现金融普惠。“供销金融”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把脉产业扶贫,从增加额度、简化手续等服务创新入手,利用“公司+农户”、“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以产业链带动扶贫发展。
事实上,也只有通过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才能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成为农业现代化最大受益者,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