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提升的问题与对策
2018-09-10陈俊安
陈俊安
摘要:初次就业是毕业生迈出学校,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影响未来职业发展,毕业生在初次就业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也最能反映学校教育的得失。通过酒店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调查,发现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分散、质量不高、就业渠道有限,能力培养方向与就业岗位能力需求存在差距等就业中诸多问题,分析了人才培养定位、能力、素质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原因,提出了明确的本科院校满足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措施,以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初次就业;酒店管理;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7-0001-03
2014年6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决定,围绕这一目标,实现人才培养转型,培养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的应用型职业人才,关键是提升人才的职业能力。
初次就业是指完成学业后的第一次就业,或者指毕业后一定时期内的就业,一般是毕业后半年内。初次就业是毕业生迈出学校,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在就业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也最能反映学校教育的得失。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往往会对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进行调查,通过了解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及社会适应状况,分析就业数量、质量,发现此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素质、能力短板,调整培养目标与规格、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地探索适合专业不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职业人才。
1 初次就业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本研究数据是根据N学院对该校毕业半年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出,该问卷主要目的是了解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情况和就业后的岗位适应状况。调查共发放问卷31份,回收29份,有效问卷27份。调查内容为五个方面:第一是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获奖、获得证书、获得第二学位情况等,反映在学校学习兴趣、努力程度;第二是就业与工作状况,包括就业单位性质、就业渠道、专业是否对口、收入等内容,反映社会对酒店管理毕业生需求程度和就业途径;第三是学校对素质能力培养与就业岗位对素质能力要求的差异,主要通过调查初次就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各种素质、能力,以及学校教育对素质、能力塑造的影响,从中发现学校素质、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第四是对学校教学体系态度,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等内容,主要反映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认可程度;第五是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建议。共45题,其中选择题42题,陈述题3题。
2 酒店管理专业初次就业问题
所谓初次就业问题是指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规格与社会需求、岗位要求之间的差异,这些问题中既有传统普遍性问题,又有因人才培养模式差异等导致的个别问题,反映人才培养不足之处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努力方向。
2.1 就业质量不高,就业不对口,且就业分散
从就业工作单位性质观察,应届生初次就业主要集中于个体工商户,占就业人数34.7%,民营企业占13.5%,其余如党政机关、外商独资、港澳台、事业、国企及其它性质单位工作各占7.4%,主要就业于个体和小民营企业,就业质量不高。从工作岗位是否对口来观察,工作单位对口10人,仅占37.0%;部分对口6人,占22.2%,其中空乘、导游各1人,酒店行政、文秘人员2人,景区管理2人;不对口9人,占33.3%,2人未就业,呈现就业不对口,就业分散。
2.2 能力培养方向与就业岗位能力需求稍有差距
在回答“大学教育与社会能力需求是否一致”问题显示: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影响工作能力的诸方面,按重要性依次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关知识及知识面,其次是敬业及进取精神、实践动手能力,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排在相对次要位置。
同时,初次就业毕业生认为大学教育对职业道德、诚信、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关知识及知识面的形成影响较大,对敬业及进取精神、实践动手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形成的影响较弱。可以看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关知识及知识面是毕业生就业最需要的素质、能力,也是其受大学影响最深刻的方面,而学校在敬业及进取精神,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影响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2.3 能力和知识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显示个人在工作中的各方面表现,认为表现最好、排在最前面的是敬业及进取精神占28.5%,外语能力占21.4%,较次是在社会责任感、诚信、职业道德的表现,在信息获取、加工能力,创新能力,相关知识面表现欠缺。表现欠佳的这些能力、素质很大部分属于学校人才培育的软目标,说明学校对能力培养,社会、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育仍待加强。
3 初次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人才培养定位偏差
就业领域分散,就业质量不高,根源于目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差与较严峻的就业形势。传统观念认为本科生就业应该定位于管理岗位,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我国各级各类旅游本科院校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以管理岗位定位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中的不少人到旅游企业无管理岗位可做。或是到酒店企业就业后,因升迁无望或不愿从事服务工作等各种原因纷纷流出酒店业,[1]加之,考取其他类型的职业资格证比例很少,这也极大限制了就业领域,在竞争激烈情况下,不在酒店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只能寻求在其他行业低质量就业。
3.2 能力、素质培养渠道单一,方式、方法简单,效果不明显
对学校教育教学认同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肯定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对素质、技能提升的作用,调查显示,70.3%认为对能力影响最大的专业实践课是专业实习;认为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培养很小。对素質提高影响最大的课外活动,选择班级活动占85.7%,选择院系活动、学生会活动、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很少,说明学校在素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处于一种无所作为状态,并没有发挥积极作用,且活动内容单调,组织次数少,方式、方法简单,效果不明显。
3.3 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岗位要求有一定差距
认为专业设置不太适应社会需求、工作实际需要的占21.4%,教学内容不太适应岗位需要的占35.7%,这是我国普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该问题,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旅游业发展较快,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旅游发展新理念不断涌现,加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绩效管理不合理,教师按课时取酬,不愿意离岗充电,存在知识吃老本现象,新的东西不愿意学,沿袭以往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知识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另一方面是,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从他它学科调整过来,受限于原来学科结构,甚至部分教师非旅游管理专业出身,一些主干课程没有相应的师资,而因师资设置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岗位要求有一定差距。
3.4 资格证书单一,竞争力较弱
除其中一人外,其余皆没有辅修其他专业,没有修过相关的第二学位;所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单一,其中获导游资格证书16人,占总人数59.2%,人力资源证书4人,占14.8%,会计证占2人,占7.4%,其他类型资格证书3人,使得就业口径较窄。除没有就业2人外,大部分是通过自己、人才交流中心或家庭关系就业,就业渠道欠缺,竞争力较弱。
3.5 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关系没处理好
职业发展能力是指建立在职业素质基础上, 能适应未来经济和职业发展要求而不断获得增强和发展的职业能力。[2]这种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工作适应能力、人际交往适应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是支撑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专业技能指的是指从事某种具体工作所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从事某岗位工作的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普遍存在重视长远的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忽视技能培养的情况,导致眼高手低动手能力不足。这种情况的产生跟高校对人才培养认知有关,认为高校人才培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的是具有人文精神、逻辑思维、职业道德,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而技能培养主要是企业的事情,忽视了刚毕业进入企业员工首先应具备岗位操作技能。
4 职业能力提升的策略
向应用型转型已经成为地方普通高校發展的趋势,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以企业岗位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校内教学平台为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依托,明确培养目标,合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模式、建设合理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突出教学实践环节,吸收先进的企业文化,高标准、严要求、细管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4.1 明确满足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种类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没有明确、科学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工作就会失去发展方向。[4]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既要面向行业与市场需要,又要面向学生未来;既要培养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酒店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更强的专业动手操作的能力,除此外,还要具有人文素质,优良品德、敬业精神以及学习研究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执行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的,能在各星级酒店、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酒店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工作的专门人才。
4.2 满足旅游行业发展新需要的专业设置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在酒店除了传统的餐饮、住宿,以及康乐服务产品外,一些旅游酒店新业态和酒店新产品层出不穷,如儿童酒店、电子商务酒店、生态酒店,网络营销也日渐凸显,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学校在专业设置应有所调整、课程设置应该有所体现,教学师资等也应跟进,建设与社会需求一致的专业。
4.3 突出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
为了增加就业面和社会适应能力,课程设置必须加宽专业设置口径,拓宽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宽度,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设置社会学、心理学、文学课程等,使得学生知识面扩宽的同时,人文素养得到提高,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重点增强实践性课程数量、学分、学时。提高校内实践课程,比如课程教学实训、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以及校外实践课程,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综合实习)和社会实践等课程的实施效果。
4.4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
2011年7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所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即“卓越计划”),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受此影响,采取“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酒店管理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采取以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为主导,开展联合培养酒店管理卓越人才的“双导师”制和学生学习资助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现酒店管理卓越人才培养的创新。
除此外,为强化技能训练效果,改革现有的传统考试模式,对一些操作性强的课程采取技能考核的模式,比如酒店前厅服务、客房服务、旅游规划设计等课程采取现实场景或者仿真现实场景进行考核,提高职业能力。
4.5 多渠道建设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关键,在传统师范院校向非师范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提升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难点多是原有的师资不合理,双师型人才缺乏。通过:第一,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密切校企合作关系,聘请企业和校外专家做兼职教师,形成一支技能突出,来源广泛的师资队伍;第二,校内通过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稳定骨干教师队伍,造就拔尖人才;第三,不定期地邀请学者、企业一线的管理人员开展旅游领域的最新知识、新理念的讲座;第四,加强专、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邀请企事业用人单位有技术经验和教学经验管理者,形成专家小组,指导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支持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5 结论
人才培养向应用型转型已经是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我国高等院校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培养模式有待深入研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提升应该按照社会需要和岗位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突出实践实训环节,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有效利用校内、校外资源,保证学生掌握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升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巧红.从供需错位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S1:22-25.
[2] 张伟,俞跃进.职校生“职业发展能力”探析[J].职教通讯,2002(6):56-57.
[3] 滕杰.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探索,2011 (1):148-149.
[4] 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