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的粮食安全观

2018-09-10牛荷

农经 2018年8期
关键词:农经农户营养

牛荷

“民以食为天”,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近年来,中国与世界都面临着粮食安全和食物营养等方面的挑战。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推动了饮食结构变迁和营养转型,人们开始从食用谷物转向食用更多的肉类和奶制品,促成了营养过剩、微量元素缺乏(隐形饥饿)、热量摄取不足(饥饿)三种现象的共存。

在前不久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举办的《2018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发布会上,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博士指出,尽管世界经济复苏强劲,但持续的冲突、饥荒及难民危机却导致全球饥饿人口增加。同时,反全球化思潮和日益变化的世界格局带来更多不确定性。那么全球食物和营养安全状况如何?未来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未来发展有何计划?带着这些问题,《农经》记者采访了樊胜根博士。

巨变下的全球食物系统

《农经》:在新常态经济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食物系统如何健康发展?

樊胜根:近年来,商品的自由流动、贸易摩擦、国际投资、开放知识和数据获取、国内农业政策改革、全球治理改革等因素都在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的食物系统。未来各国食物系统的全球一体化是中国和亚洲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对减贫和消除饥饿至关重要。

对中国来讲,在新常态经济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现健康的食物系统关键在于适应市场需求。市场需要有健康、营养、多样化的食品。想要保证这类食品的供给,就需要改进供给侧。具体来讲,要增加营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产品的供应,比如蔬菜、水果、奶制品等等。但目前大众对这类食品的消费较少,大量的消费仍然集中在肉制品上,或者说主粮的消费比重太大。所以,未来食物的一个发展目标是可以有一个以食物的营养、均衡、可持续为出发点的营养机构,里面包括主食、蔬菜、水果、肉食、奶制品、海鲜等产品,而不完全是主粮产品。

《农经》:农业生产对食物健康的影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樊胜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保证食物的营养性。中国有个说法叫病从口入,人们以前可能更关注食物的卫生,但饮食结构也同样重要,吃得不合适同样会生病。比如,主粮吃得太多或者摄取的碳水化合物太多,多余的能量就会被转化成脂肪存储起来,这类人群会有逐渐发胖、甚至患糖尿病的风险。肉食摄取太多,会导致心血管硬化、堵塞,心脏也会受到影响,严重的话可能引起心脏病;二是保证食品的安全性。除了均衡的营养,食物安全同样重要。那么如何保证这两方面的平衡?换句话说,也就是如何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所吃的食物不仅仅对自身的健康有影响,对周围的环境、土壤、水、气候变化等方面都有影响。大量依赖肉类生产的饮食要比典型的素食饮食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在饲养作为肉食的牲畜过程中,动物排泄粪便会产生一氧化二氮,动物胀气时还会产生甲烷。根据GWP (globalwarming potential全球增温潜势)的分析显示,以单位分子数而言,甲烷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大上25倍。我们追求自身的饮食健康,也应当考虑到地球的健康,实现真正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农经》:目前中国的粮食产业面临着哪些挑战?

樊胜根:一是对资源的过度透支。过去高度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土地资源、水、化肥、能源等超量使用,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同时日益增多的温室气体排放更是加重了污染。

二是生产的粮食往往跟市场需求不平衡。一方面,农民生产很多主粮,比如玉米,但却因市场需求量不大或者趋于饱和而滞留在仓库里;另一方面,目前健康的食品所占比重不大,大多数食品因无法满足消费者营养健康的要求而不被认可。从农民的角度讲,低收入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他们种粮的初衷大多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口粮问题,因此,小规模的种植户依然占有较大比重,但小农户自身生产力有限,不能完全对接市场需求。

三是国内的很多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放了大量的糖和盐,属于高脂肪含量食品,这类食品摄入过多会影响自身健康。这也就是为什么需要考虑整个食物系统,而不仅仅是生产,因为整个产业链的耕种、加工、仓储、销售等环节都存在问题。未来应最大化实现食物全产业链的透明化,增强大众对食品市场的了解。

与国外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我国土地资源有限、人均占有率低,在粮食生产方面的竞争力并不占优势;二是农业整体生产规模小,小农户生产者居多。如何改善呢?首先,加大科研投入,保证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逐步上升;其次,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要配置齐全。这样一来,优质农产品可以通过好的运输、销售渠道配送出去,而不会因为中途的污染或运输时间过长损失营养性;再次,我国不乏优势农产品,比如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等,未来的发展应当是立足于把劣势变成优势,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以促进全产业链的发展。

积极应对新挑战

《农经》:如何应对城市化进程和消费升级?

樊胜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断有新兴人口涌入城市,日益增加的城市人群对食物数量、产品质量、土地资源、水资源等都有了新的要求。对城市而言,人口增多会对农业造成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但市场却在逐步扩大;对农村而言,却是新机遇。农村人口的减少,使得人均土地资源占有率升高,农户扩大耕种面积,有利于推动规模化生产。那么如何有效连接城市市场和农村规模化生产?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加大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完善城市与乡村的信息对接;二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保证农产品的运输、加工、冷藏、销售等渠道的畅通,不仅仅要做好附近城市的销售,甚至于打通全国、全世界的销售市场;三是市场要有成熟的运作体系,使人们可以吃到更健康、更营养的食物;四是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这样一来,农户的切身利益就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城市的市场也被逐步打开,可谓是实现了双赢局面。

《农经》:人工智能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樊胜根: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农业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也为我国的粮食生产提供了绝佳机会。中国人口众多且分布集中,具备一定的市场优势。一旦构建起互联网体系,在目前发达的快递行业背景下,产品很快就可以销售到千家万户。我认为应当建立一个互联网平台,拉近农户、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的距离,科研机构和企业可以直接对接到农户的生产状况,进行实时、有效的针对性指导。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的安全、营养、健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开发了先进的农业生产追踪设备,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借助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实现对农业种植、除虫、施肥、采摘等全过程的实时监测,让农产品可以实现追根溯源。此外,通过追踪环节把生产、研发等过程透明化,实现区块连接,并将农产品有效推送给消费者。我认为这方面的发展前景非常好,希望未来大家可以合力把这件事情做得越来越好。

如今,农业发展越来越智能化,涌现的一批大数据公司通过遥感技术进行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作物估产,有效预测农作物病虫害,优化了农药、水资源、生产过程的投入成本,降低了污染性。中国市场潜力大,近年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企业在人工智能这方面都比较超前,政府也应该更多些鼓励。

《农经》:如何更好地帮小农户解决粮食问题?

樊胜根:2.6亿农民,2.3亿在生产粮食,在小农现象普遍存在的中国,重视小农、引导小农发展将带来可持续的发展收益。首先,对待中国的小农户人群,策略有两个:一是“移出去”,二是“移上去”。具体而言,一方面,农村有就业的机会,将一部分小农户“移出去”,人均土地耕种面积增加,就扩大了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这部分留下来的人需要“移上去”,将小农与高价值市场对接,提高小农企业的盈利能力,加强城乡关联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化的土地生产。在印度,近年来超过3000万小农开始使用天气指数保险,这让许多农户转向了利润更高的农业生产系统。在对接高价值市场方面,印度乳制品网络开展了“牛奶增产行动”,小奶农与城市消费者通过生产、采购、加工和销售产业链相互关联。

此外,应当发掘小农户的商业潜力,支持小农户从传统的自给农业向高价值、气候智能型、营养驱动型的农业方式转变。鼓励他们生产价值比较高的产品,比如,在种植水稻、小麦等主粮的基础上,也生产蔬菜、水果、肉类等附加值高的食品。這样一来,小农户的收入也不比城市人口收入低。最后,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粮食的生产和收入提上去,更主要的是乡村的居住条件、环境、服务设施、餐饮服务、医疗服务、各种娱乐休闲服务也要跟得上城市的脚步。这样一来,农村与城市共享健康食品,但农村空气相对更清新、空间不拥挤、安静的生活环境等优点使农民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职业。

立足可持续发展

《农经》:中国在粮食领域和扶贫道路上取得的成就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借鉴意义?

樊胜根:近年来,中国在粮食安全、营养安全、脱贫上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国际领先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几点可以借鉴:一是农业的改革让农民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农民有权利选择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产品如何适应市场等问题。在充分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前提下,推动生产蓬勃发展;二是政府支持农业发展,近年来的落地政策很多。比如,国家加大在农业科研、农民教育、农村道路等方面的投资,切实提高了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和脱贫力度;三是充分开发农民的种地潜能。农户在当地通过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协会等形式互相互助,有力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提升了整体生产水平;四是在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把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放在第一步,为解决温饱、营养不良等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坚实基础,也就无从谈整体经济的发展。

《农经》:对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有何建议?

樊胜根:未来在膳食结构方面,要立足于安全、营养、多样化的三重构建。从人们自身的需求来看,应该倡导大家保持健康均衡的饮食习惯;从整个地球发展来看,只有地球健康,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技术方面,应该达到多赢水平,包括产量多、营养够、资源节约。首先,农业技术要落实到位,在足够的技术支撑下,保证粮食产量的基本供给;其次,除了产量赢,营养也要赢,水稻、小麦、玉米的种植可以通过生物强化增强营养性。比如增加维生素A可以缓解夜盲症,增加铁、锌等微量元素,可以促进人的体力、智力更好发展;再次,在保证前两者的基础上实现节约用水、土地、化肥等资源。未来,通过更少的资源,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食物,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猜你喜欢

农经农户营养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试析对新形势下健全农经管理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基层农经工作
浅析当前基层农经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基层农经体系建设思考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眼睛需要营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