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现场内部审计的探索和运用

2018-09-10杨涛梁晓攀王鹏冷晓萍赵萃擘

中国内部审计 2018年9期
关键词:内部审计案例创新

杨涛 梁晓攀 王鹏 冷晓萍 赵萃擘

[摘要]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非现场审计在保险公司内部审计中的优缺点,提出创新审计模式、完善审计管理方法,以推动内部审计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持续发挥好内部审计作用。

[关键词]内部审计 非现场 审计方式 案例 创新

近年来,伴随着保险消费理念的升级,场景化

营销、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等业务方式快速发展,分散性业务在保险行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保险产品种类、客户数量、保单数量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传统内部审计的抽查模式在业务覆盖广度和趋势分析深度方面都已经无法满足“第三道防线”的需求。以数据分析、远程业务检查和不见面咨询等为主要手段的非现场审计,因其低成本、高覆盖率、不间断性等优势,得到越来越多的内部审计部门青睐。

一、非现场审计的意义

随着企业规模化、规范化、精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需求扩大与审计力量不足、审计内容专业化与审计技能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在以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面对海量经营数据,传统内部审计的抽样检查模式在审计覆盖广度和发现问题及时性方面存在的局限性被快速放大。改进审计方法,提升审计效率,探索以非现场持续监控为主、以现场审计为辅的新型审计模式,成为内部审计部门适应新趋势的必然选择。

非现场审计是指借助信息网络、计算机等手段,采集、整理被审计单位经营数据和业务资料,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及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跟踪、评价的一种审计方式。非现场审计的深入推广,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精力不足的问题,对提高内部审计效能起到积极作用。

二、非现场审计的特点

(一)不间断性

通常情况下,现场审计要根据审计部门年度计划、费用资源等情况,以项目制的形式组织开展,审计次数有限。非现场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可以在工作地,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手段,按照审计组织的工作安排,随时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情况、风险状况等进行不间断的监测、识别、评估,极大地提高发现风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成本低

虽然推广非现场审计需要前期投入搭建和维护计算机审计系统的费用,但相对于传统的现场审计而言,无论开展非现场监控还是实施非现场审计项目,审计机构花费的审计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计。同样,对于被审计单位,也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

(三)覆盖率高

相对于传统的抽样审计方式,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非现场审计不局限于项目时间和选点范围,可以灵活地对审计范围内的全部风险点进行监控分析,并根据监控发现的风险情况,选取进一步开展审计的范围,从而大大提高审计的覆盖率。

(四)独立性、客观性强

非現场审计活动中,无论风险线索的识别、整理还是审计证据的收集,都是在审计人员完全独立的环境下进行,相对现场审计而言,减少了受被审计单位干扰的可能性,在数据质量可靠和分析程序恰当的前提下,纯粹基于数据分析的结论,具有更高的客观性。

三、非现场审计的应用

案例1:非现场发现问题线索与远程核实相结合

内部审计人员在月度监控中,对某公司政策性农险保单赔付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部分保单分户理赔金额基本相同,且金额较大。在业务系统中进一步抽查保单的承保情况,发现该保单分户承保面积较大,且均为80亩、90亩等整数,对比邻近区域的种植险保单,该保险分户面积明显大于正常30亩左右的平均水平。

审计人员进一步查阅承保资料发现,该保单承保时没有上传土地流转协议,也没有验标承保的证明文件,只有加盖村委会公章的投保清单;查阅理赔资料发现,该保单全体农户受损面积和损失程度完全相同,但出险理赔的照片无法反映对应农户的出险情况,只有加盖村委会公章的损失情况确认书。

从非现场审计发现的线索来看,保单的承保理赔存在较大疑点。审计人员与分公司取得联系,提出在监控时发现的问题,发出风险提示,要求该分公司及时安排核查。

分公司在收到审计风险提示后,安排人员实地了解排查,确认存在违规承保理赔的问题,立即组织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问责处理。

案例分析

持续监控作为非现场审计的一种形式,具有实时性、高效率的优点,不受审计项目的限制。案例中审计人员在对疑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核查业务系统数据,掌握业务的基本情况,从而佐证分析结论,采用风险提示的方法将相关情况反映给管理层,达到揭示风险、督促整改的目的。

案例2:非现场发现问题线索与现场核实相结合

审计小组在开展非现场分析时,发现某公司年初非车险业务增幅较大。按照以往经验,提取保单清单,检查是否存在通过签发短期保单调节保费的问题,但数据显示不存在短期保单。相关审计人员在对风险模型进行研讨的基础上,改进了数据分析方法,提取该公司批增保费业务清单,对重新提取的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后,发现某年底承保的政府采购业务,批增保费金额巨大,且批单生效期在第二年,存在人为调节保费的疑点。

审计人员通过业务系统查询该保单承保信息,发现保单出单时仅确认了全部保费的20%,同日出具批单,将剩余80%保费批增到第二年,由于业务系统没有上传批改资料,无法确认上述批改的原因。

审计部门结合工作安排,在对该单位开展其他项目审计时,安排人员对上述审计线索进行现场核实。经过现场审核招投标资料、访谈相关人员等程序,最终查清该问题是由于分公司为减轻次年一季度发展压力,将12月起保的大额保单通过批改的形式拆分到了第二年。现场调查人员根据认定的事实,对相关违规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

案例分析

发现审计线索后,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如以非现场方式进一步核实有难度的问题。本案例中,非现场无法取得招投标资料,经过现场进一步调阅资料和谈话核实,最终查明问题,督促整改。

案例3:非现场发现问题线索,现场抽查与风险提示相结合

审计人员在日常监控中对某分公司意外险理赔清单进行分析发现,某个意外险保单下所有案件赔款金额都一样,而且全部支付给村民委员会。在业务系统中抽查部分赔案,发现几个疑点:一是全部属死亡案件,二是死亡人员均为80岁以上老人,三是索赔申请书及赔款支付委托书虽然签字笔迹不一样,但格式及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审计人员初步认定,应该是以超龄人员死亡为保险责任,但赔款没有支付给家属。

审计部门对上述疑点线索进一步分析后,结合正在开展的农险审计,派审计组人员在农险走访过程中向当地村民了解情况,村民反映对意外险不知情,但当地公司反馈该业务确实存在,向村民了解到的情况与实际情况不一致。考虑到进一步核查该问题可能会影响当地稳定,审计部门将前期发现的疑点发给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并指出此前了解到的情况和相关风险,请该单位按规定处置。

该单位核实结果如下:保单是由村里出钱统一投保的,部分老人去世后也由村里代领赔款,一部分交给家属,作为村里的慰问金,一部分用作丧葬事宜的开销。查清问题后,当地公司停止了此项业务。

案例分析

非现场发现的疑点,在数据分析和现场核实等手段都无法完全核清问题的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如何做到既揭示风险、表明态度,又顾全大局、保障公司发展?案例中采取的非现场初核后再转当地公司自行核查的方式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总体而言,非现场审计的首要功能是发现风险线索,发现线索后核清问题是审计工作的重点,核查问题的形式和方法可以结合内部审计部门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在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活动中,提升非现场审计在整体审计活动中的比例,有利于提升审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四、非现场审计的局限性

(一)认识局限:过度依赖数据影响审计效果

非现场审计要依靠数据分析,但不能完全依赖数据分析结果,由于数据本身的质量问题,数据分析对经营管理实际情况的反映存在局限甚至“误判”。内部审计实践中,数据分析结果与实际出现差异的情况并不罕见,比如,数据显示存在违规信息1000条,但经专业人员进一步核实,真实存在问题的可能只有300条。非现场审计具有数据分析的优势,但在问题核实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只有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才能最终确认风险问题。不注重具体核实,仅就数据说问题,直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定性审计问题,容易导致难以查清问题实质,被表象蒙蔽,进而影响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二)机制局限:体系化建设任重道远

一是缺少系统性的经验总结和整理,非现场审计的分析方法仍处于摸索阶段,对风险点的梳理还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具有广泛借鉴价值的标准化非现場审计体系。二是非现场审计方法需要在不断试错过程中逐步改进完善,在此过程中,测试、反馈、改进程序必不可少,由于缺少标准化的非现场审计方法测试程序,依靠审计人员个人力量对非现场分析方法进行测试、改进,效率不高,难以形成体系化的非现场审计模式。

(三)人才局限:信息化和专业化同样重要

作为金融企业,保险公司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和建设力度普遍较高,行业内部审计体系相对比较完善,但与推广非现场审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技术人员储备不足,从传统审计模式向非现场审计转型的过程中,由于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不强,而外部引入的信息技术人员在审计专业性方面又存在明显短板,精通信息技术的审计人员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现场审计的推广和深化;另一方面,非现场审计是一个结合数据分析推测业务实际情况并收集证据加以验证的过程,越是对业务流程熟悉的审计人员,结合数据分析推测出的问题就越接近实际情况,因此,相对现场审计而言,非现场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有更高的要求。

五、提升非现场审计质量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

严谨、客观是内部审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审计结论不仅是反映指标和数据,查证事实和专业判断更是审计发现问题的核心工作。非现场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作为专业判断的依据,但不能仅依据非现场分析结果确定审计问题。要建立规范化的非现场审计线索核查程序和方法,数据分析结论必须通过有效的审计程序验证后才能确认为问题,从审计流程管理上克服审计人员的“数据依赖”。

(二)完善管理配套机制

一是加强总结提炼,拓展非现场审计的范围和深度。鼓励审计人员将工作中发现的好的思路或方法及时总结、提炼,形成新的关注点,加强成果转化和积累,同时有组织地开展业务风险梳理,加强研究总结,扩大远程监控的覆盖面,不断改进完善非现场审计方法。二是建立“使用-反馈-总结-改进”闭环机制,提升审计质量。一方面,通过非现场审计为现场审计锁定疑点,使现场审计“瞄准目标”,节省时间和费用;另一方面,通过现场审计,对非现场审计结果进行“验真”,及时更新和完善非现场审计思路和方法,促进非现场审计效果不断提升。

(三)加强审计队伍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

一是提升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不仅要在审计队伍中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还要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尤其要加强对组织内部数据库结构的了解和掌握,在精通专业的同时熟悉数据分析工具,实现“业务+信息”模式,打造“一专多能”的审计队伍。二是加强审计专业化建设和团队协同。加强审计岗位和实务操作岗位的交流,确保审计队伍始终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与组织最新管理要求保持一致;同时,加强团队协同建设,形成“信息技术专家+业务专家”团队,相互配合,集中业务专家的判断经验和信息技术专家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共同推动非现场审计方法的探索和创新,提升非现场审计的应用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邮政编码:450003,电子邮箱:liangxiaopan@picc.com.cn)

猜你喜欢

内部审计案例创新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