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重要,不退让也重要
2018-09-10刘晓晔
刘晓晔
牛牛和壮壮一起在小区的院子里玩。牛牛带了飞机和小鸭子,牛牛妈见壮壮两手空空,就把小鸭子递给壮壮,牛牛一把抢过来说:“我要玩小鸭子。”妈妈说:“那让壮壮玩一会儿飞机吧。”牛牛立刻扔下手中的小鸭子,抱起飞机跑开了。
孩子为什么不分享?吝啬期到了
2~3岁时,就是爱抢玩具的时间段。孩子2岁之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2岁宝宝的哲学是:“我的、我的、都是我的。”他会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属于自己,并且对“自己”的物品有明确的占有欲,不允许别人动。一直到7岁以后,这种“吝啬”的程度才会慢慢降低,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
孩子喜欢模仿
孩子之间争抢玩具的行为和模仿有关。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喜欢模仿他人,看见别人做什么事,他也要做什么事,别人不做的时候他也不做。所以,当只有一个玩具时,大家都想玩,于是就会发生谁拿到了都不愿意给别人的情况,这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典型特点。
孩子护着玩具,父母要不要管?
两个小朋友抢玩具,不少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经常会出手干预。最常听到的说辞是:“你就给弟弟、妹妹玩一会儿吧。”大人进行干预,好不好呢?
孩子们争抢某件东西,只要不打起来,就让他们自己处理好了,相信孩子一定会有自己的办法,这对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处理纠纷的能力都极有好处。至于谁赢谁输,玩具怎么玩,都是孩子们自己的事。
我们成人强迫孩子分享,更多的是为了面子。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分享固然重要,但坚守自己的利益也同样重要,这也是他必学的本领,不能捍卫自己的利益,走上社会以后会处处受气。
孩子们护玩具,有时候让大人很下不來台,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干预。这时千万要注意一点:决不可强迫孩子分享他非常看重的物品,如奖品、珍贵玩具、最喜欢的画册等,否则会伤孩子的心。
4招让孩子学会不勉强的分享
1给孩子做好示范
好习惯的养成大多受益于父母。比如,家里做了好吃的,让孩子给他的好朋友送去一点。教孩子跟他的朋友说:“这是我妈妈做的好吃的,你也品尝一下吧。”对方家庭当然会感受到我们的善意,自然会有相应的回馈。平时在家吃东西时,可以让孩子来分配。孩子就会慢慢认识到,分享给他人,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懂得应该礼尚往来。
2要提前和孩子沟通好
父母要预判可能出现的场景,跟孩子说明:“到时候还有其他小朋友,如果你带着心爱的大飞机出去玩,其他小朋友也会想玩,你是否愿意给他们玩一会儿?如果不愿意,那就把大飞机放到家里你自己玩。”提前和孩子商量好,让他有思想准备,这样面对需要分享的情况时,孩子普遍就更容易接受一些。父母一定要认识到,这个阶段的宝宝心理上就是不愿意分享的。因此,可以有适当引导,但是不要对他期望太高。
3及时表扬宝宝的分享意识
父母要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分享行为及时表扬,并把小细节放大在大家的眼前,在大家面前进行表扬,让宝宝产生喻悦的分享体验,这样下次他还会愿意这样做。长期以往有助于孩子内化分享的意识,养成乐意与人分享的好习惯。
4尊重宝宝的不愿分享
有些宝宝经过父母不断“洗脑”,意识到分享也是可以接受的,但这并不表示他就会去分享。这个阶段的宝宝知和行是不统一的,认知是一码事,他知道应该分享,但是到行为上可能真的做不到,所以也不要过分强迫。
Tip:要教孩子谦让,而不是退让
我们鼓励谦让,但反对退让。什么是谦让呢?孩子分享出去,他是高兴的,至少没有不高兴,常见的如在家分享大蛋糕,孩子会高兴地让爷爷奶奶先尝。如果是孩子很想要的东西,一点也不想分享给别人,迫于父母压力产生的分享行为,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分享,而是孩子的一种退让行为。
退让会让孩子产生不受重视、自我价值低等负面评价,明明自己很想要,却不得不给别人,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父母要关注和区别这两种状态,不能鼓励孩子在利益面前退让,如果孩子是退让状态,父母自己就要调整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