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旅锤炼铸就战斗精神 追根溯源力塑文化自信

2018-09-10冀中仁

中国军转民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化

冀中仁

从军人到医生到学者,人们眼中的奇人——曾为当代军人的中国玉文首倡学者、唐山市夷齐文化研究会创始人李良戈会长,使命在肩奋斗不止,为驱除民众疾病他刻苦钻研医术治病救人;为民族复兴他致力重塑国人气节,修筑道德堤防——弘扬中华文化,保护唐山历史文脉——夷齐之忠于祖国、诚信礼让、崇尚道德、敢于担当、抱节守志的精神。在亲手构筑的精神高地上他冲锋陷阵,为保护国家文物他不惜债台高筑,树立文化自信他不遗余力地弘扬夷齐清风,他胸燃爱国激情,肩负复兴大任,一日从军终生战斗,山高人为峰,有志事竟成!李良戈等千千万万的爱国志士堪称民族复兴的脊梁。

一日从军,终生战斗,认准的事,义无反顾,就是这种干事就要干成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造就了从军人到医生到学者一个个成功的角色。带着好奇和敬佩,我们走近人们眼中的奇人——李良戈。

家里房间大厅小室装满了石头瓦块,电视如同一件摆设,看似就像从未打开过,而旁边的伏案却整齐干净,书籍纸张厚厚叠叠。一堆堆书籍桌上桌下翻来覆去。伏案靠墙一侧,“夷齐清风”四字书法笔正飘逸,端端正正,房间的主人——“中国玉文首倡学者”李良戈先生,一副眼镜,一支毛笔,一身得体唐装,交谈中和蔼亲切,话语尽显满腹经纶。这是李先生给人最初的印象。

李先生认为,当年美国老牌战略家杜勒斯曾经预言,中国的“和平演变”将发生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身上。而如今的种种情况表明,这种危险真真切切的存在。部分国民信仰丧失,道德滑坡,品行堕落,成为金钱的俘虏。美国发动“颜色革命”引发多国政变,教训深刻啊!每每想起这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使李良戈心中燃起日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年少贫寒,传统文化、军旅磨砺为其筑起精神高地,家教军教党教为其赋予“定海神针”。精神支柱的坚挺,使他在物欲横流的环境里保持清醒头脑,置身商潮之中拒拜金,走在“河边”“不湿鞋”。

六十年代國家遭遇自然灾害,李良戈少年虽然物质匮乏他却从长辈传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很多精神营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孔子推行“克己复礼”挽救“礼崩乐坏”的时局;朱自清在困境中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闻一多拍案而起面对国民党特务枪口,做《最后一次演讲》而英勇就义。鲁迅为拯救愚昧国民弃医从文……这些人物故事早年就在李良戈心目中扎下根子筑起精神高地。

生活环境熏陶,严格的家庭教育,李良戈自幼养成了善解人意,勤快有眼力的良好素养。80年代初,李良戈应征入伍后,每天在早晨吹起床号之前,他几乎就把所在连队门前房后的卫生打扫了一遍。日常,无论训练、帮厨、环境卫生、帮助战友洗衣刷鞋、掏厕所、喂猪、烧锅炉等累活脏活,他都是抢着干……李良戈很快成为新兵连出类拔萃的新战士,成为连队“黑板报”新闻人物和光荣榜的“常驻人物”。他机灵勤快懂事,很快就成为首长待见,领导喜欢,战友高看的“香饽饽”。不久就被选为师长的警卫员,并被所在连队党支部吸收为预备党员,服役期间,李良戈和他的战友做出突出战绩,荣立集体二等功。

1985年,随着国家把战略重点转移到经济上来,在百万大裁军中李良戈所在师被缩编为一个旅。李良戈主动要求下连队,到一线艰苦的地方接受锻炼。期间,他做过司务长,被旅里评为“红管家”;在物欲横流部队被允许搞生产经营的特定时期,李良戈所在部队也参与了经商,李良戈裹挟其间却不失清醒,他深为部分军人被“向钱看”误导参与与民争利的行为而忧虑,为战场勇虎却在商潮中成为金钱俘虏而痛心:这些人皆因丧失了气节所致!因此,李良戈无论被任命为军采煤矿矿长“助理”,集煤炭发运、出售等权利于一身,还是继而做某盐场事务长兼司机等工作,都严于律己拒领到手奖金。甚至在“倒爷”泛滥“全民经商”的特殊时段,李良戈有着海外进口电视机的渠道,每个季度可以供应二百台的数量。当时日本产二十一寸电视机在我国是抢手的紧俏商品,在塘沽上岸价格两千五百元,在市面售价却达到三千三百元以上,还需要凭票购买。地方某百货公司领导为此多次来部队登门拜访,并向李良戈承诺:事成将巨额“好处费”转到他的名下,等他转业到地方,再把存折交给他……

李良戈却自觉地认为,军人不可取这不义之财,不能为私利丧失气节,最终一次次谢绝了对方的好意放弃发财的机会,保持着军人应有的艰苦奋斗本色。后来,李良戈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多年之后在战友中还传颂着李良戈“犯傻”的故事。

从助人为乐到悬壶济世,李良戈刻苦攻学中医,立志解除民间痛苦,他虽是一名乡医,却治愈过诸多疑难杂症,作为侠骨柔肠的“回春堂”主人而远近闻名。

近30多年来,在一些地方由于过度开发环境严重破坏,致使民间百姓中一些莫名其妙的疑难病症剧增。对此李良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儿时起以助人为乐的李良戈就对中医很感兴趣,“那时他看不得别人生病,看到有人生病就想上前帮忙”,如今民间疑难病症日趋严重,李良戈常常为此忧心忡忡。于是他在业余时间苦苦研究中医,学习钻研《医宗金鉴》《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以致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攻读颇有心得,他对很多的疑难杂症都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治疗方法。后来他通过了全职医师资格考试,如鱼得水,十余年下来他已经能够熟练的帮人治愈很多疑难病痛,且因医术高明几乎药到病除而在当地小有名气,许多人慕名前来治疗,甚至还有一些来自海外的病患,李良戈总是热心帮忙,特别是对一些贫困患者,他都是免费医治。其间,他为很多同乡百姓解除了病痛:治愈了多年的顽固性头痛;治愈了多年复发的牛皮癣;治好了十里八村的前列腺炎患者;治愈了多年的眩晕症(西医所认为的不死癌症——梅尼尔综合征);治愈了战友刘超峰父亲的肝腹水后期等危重病患,义务为四川、黑龙江、辽宁、上海、河北等地患者开方送药。为加拿大华人企业家治愈多年的呼吸道过敏症等等。

在群众口中李良戈令人感动的事还有很多:他冒着大雨义务为同乡张凤玲的母亲看病送药;在滦南电视台报道中得知滦南县邢洪林乡的一位受伤的贫困男子急需救助时,他马上打车免费送去治疗骨折的药并实施治疗;他从中央电视台生活频道看到四川一个三岁的弃儿身上多处创口不能愈合。就免费多次寄药使这个孩子得以康复;他得知东北下大雪,一个八岁的留守儿童肢体冻伤医院要其截肢,他心急如焚,经多方打听,联系到患者家属后随即就将冻伤药给孩子寄去,为孩子解除了截肢之苦。李良戈就是这样在民众中留下了好口碑。

从爱好收藏到投身中华古文化研究,李良戈作为颇具独立思考意识和深厚民族情结的历史学家,为弘扬和传承夷齐清风确立民族文化自信废寝忘食奋不顾身。

多年来,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令人忧虑:经济相对发达了环境却被极度破坏,不少人物质富有了却丢失了信仰没有了精神支柱,崇洋媚外丧失国格人格,向钱看而见利忘义,为了获取而不择手段,国民道德出现滑坡,社会处于病态之状。当年,赴日学医的鲁迅先生发现,人们精神的愚昧落后有时比伤病更可怕后,毅然弃医从文拯救民众心灵的做法对后来的李良戈有着警醒和启发,他意识到:文化才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源泉,气节才是人的精神支柱,面对西方文化对我中华传统文化的入侵,面对西方价值观对我国和平演变阴谋的加剧,面对一些单位塌方式腐败,社会道德的滑坡,他决定把自己人生奋斗的重点转移到文教上来,救人先救脑,复兴须先确立民众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李良戈反复学习品味习近平关于“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的教诲,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核心的内容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传承这些基因,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确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事關全局,刻不容缓。

对中华文化的钟情,牵引着李良戈向确立文化自信的顶峰攀登。最初,他出于对古代老物件的好奇走上了收藏之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收藏很多重要文献资料。他曾去曹妃甸拍海上的日出,独自一人踏遍该岛。逐渐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对滦南县的各村庄的名称的来历,对姓氏文化产生兴趣,在收藏各地的县志中接触到夷齐二圣贤。儿时就知悉的夷齐故事如今有了零距离接触使他产生了极大兴趣,为此李良戈放弃了原有的爱好和工作,一心致力于夷齐文化的研究和传承。“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在李良戈身上也得到最好的验证。

研究伯夷、叔齐,三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探索之路可谓异常艰辛。因年代久远大部分资料无史料可考,大量文字不能解读。因此,为收集资料他斥资一万多元买了摄像机,花大量资金购买了《甲骨文合集》等有关甲骨文的书籍,夜以继日地学习甲骨文,解读“玉文”,研究东汉盟书、东西汉墓志铭等。

经过半个多月的探究,结合《诗经》等文献,终于释读出东汉《盟书》的难解文字。并因此释读出《甲骨文合集》中一个尚未解读的文字——“馘”(guo)字。他斥资收藏任何有关孤竹国的各种资料,收集很多关于玉文文字资料,并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难度最大的是对一些因搞基建筑路出土的一些带有文字资料的收藏。为了保护出土地,向有关单位报告此次重大发现,他由县里到市里,由省里到京城,李良戈访遍各地学者专家,他去京城拜见夏商周断代工程科学家李学勤先生;拜见凌孜会长;拜见刘日书记、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兼厅长王离湘先生。去北京大学参加世界早期文明对话的世界会议,拜见李伯谦教授;拜见吕宇斐教授;拜见中国社会科学院邸永君教授;拜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许宏教授;拜见中国人民大学北方考古所所长魏坚教授;拜见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彦民先生;拜见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殷商史专家李民教授等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拜谒全国各地的夷齐庙,探查相关任何线索。收藏保护有关玉器、诗文。为此用尽家财,借遍亲戚朋友之款。一次,他用光所带费用后,由甘肃一路饿着来到石家庄。朋友高沛毅老师给了他身上仅带的五百元现金,李良戈又用之拜谒了计划之中的最后一处夷齐庙——山东昌乐孤竹老爷山。邀请到吕宇斐教授来唐山滦南做客。在乐亭企业家陈振中的赞助下,在林海商务酒店为其一人办了一个孤竹文化特展,得到了吕宇斐教授的首肯。

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为了保护散落在民间的文物级史料,李良戈不计个人得失,不顾亲友的反对和不解,对这些研究资料进行全力保护,目前已有几百万的负债。至今,李良戈还没有自己的房子,都是租住在别人的家里,生活困难重重。而李良戈并不后悔,他执著的认为,事情总需要有人来做,责任总需要有人来承担,保护文化所欠下的钱可以慢慢还,我还不完还有我的儿子,但文物一旦散落到全世界,将是无法挽回的文化损失,是用金钱无法换来的,也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在保护这些民间文化遗存的过程中,研究会的骨干会员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有些会员也是为此散尽家资,助力文化保护,李先生非常感动,这也是他目前的最大压力和动力所在。

历史是人创造的,也是由人挖掘总结出来的。李良戈深信这一点。在他的眼里,每块石头每块玉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甚至它们带着远古的体温,他在考察研究中注重把握历史的每一个细节,使之与现在的脉络历史的脉络相关联起来,让历史凸显神奇而有呼吸。他以史为鉴,以事实为线,以情为脉,深入浅出的梳理伯夷,叔齐文化,把历史的碎片,慢慢的融合在了一起,使干枯的历史有了灵魂,有伟岸的身影,有了血肉的支撑。

2012年末,在全国各界人士的关怀关心和帮助指导下,李良戈牵头创立了唐山市夷齐文化研究会这一致力于夷齐文化研究的非营利、学术性社会团体,旨在团结一切有志于传承、研究、发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方力量,积极挖掘以夷齐文化为核心的唐山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期使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能耳濡目染古圣先贤的光芒,以古圣先贤为榜样见贤思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复兴中华文化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研究会的创立,为夷齐文化的研究搭建了汇聚天下有识之士共同作为的良好平台。

破解一段文字,就是破解一段历史,破解一座城市,破解一场战争,李良戈潜心于夷齐文化沉醉于那段历史,他不舍昼夜,废寝忘食,他似乎听到远古时代的呼唤,抬头问天低头问地问神问佛问道都无回应他只有问自己,一遍一遍的翻书一遍一遍的查找资料。终于在这期间,李良戈有了一个重大的学术发现,唐山市滦南县可能就是孤竹国都的所在地,于是结合自己保护的民间文化遗存资料,以唐山发现“孤竹国”重要物证为题,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发表。一时间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后百度百科参考李良戈的论文修改了关于“孤竹国”的词条。

2012年,他首次提出“玉文”概念。在探索红山文化与殷商文化的进程中,提出了“北方文化渊源论”的学术观点;以“玉文”文物为佐证,阐明中华文明起源于东北、蒙古高原和西北高原的学术思想。解读商代系列玉圭、玉璋、“玉文”字,实证了孤竹国伯夷、叔齐的确切姓氏——为墨姓。指出《史记》以及《方志》所载孤竹国姓氏之谬误。2003年,通过解读商代日全食玉璧文字,得出3000年前“丙子日父食”的准确消息为公元前1316年。

据李良戈先生介绍,玉文是一种比甲骨文还要早的文字,在对这些玉文的研究解读过程中,得出了大量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其中通过对于殷商时期玉文字玉璧的研究可以将中华民族的纪年史从公元前841年推到公元前1316年,由此将中华民族的纪年史向前推了近500年。这一研究成果是目前研究会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之一。2015年,李良戈发表《孤竹国所在地探究》,阐述了这一成果。

30多年来,李先生一直默默坚守在保护、研究和弘扬夷齐文化的道路上,已经从一个英姿飒爽的青年,变成了一个两鬓斑白的长者,虽已近耳顺之年,但仍老骥伏枥,除一日三餐外,每天伏案于桌前对夷齐文化进行梳理和研究,撰写相关论文和书籍,有时候甚至忘记吃饭,经常工作到凌晨才休息。就连春节的联歡晚会也已多年不再关注。

李良戈表示,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他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无论再艰苦他都会坚持下去,因为他曾经是一名军人,作为军人一日从军将终生战斗,作为军人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放弃自己的阵地。虽然他现在已经远离了那个曾经的火热军营,但他一直感激部队的培养,面对西方文化对我中华传统文化的入侵,面对西方价值观对我国和平演变图谋的加剧,面对整个社会道德的滑坡,他会一直坚守在这块文化阵地上,为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微薄之力!

建设中华夷齐文化园,传播中华文化,弘扬夷齐清风,是他的梦想,对于文化园的建设他也有着初步的规划和想法,需要汇聚社会力量来完成这一文化工程,笔者也借此号召各界有识之士加入到这一伟大的文化工程之中,期待中华夷齐文化园早日建成,期待用夷齐清风重塑民族气节,鼓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风帆!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