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马一龙《重修广惠庵碑记》碑刻
2018-09-10史骏黄诚
史骏 黄诚
溧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其中别桥望族“马氏”尤为后世称颂,在明代就以“一门五进士、叔侄两解元”著称,而“解元马一龙”更可谓是溧阳家喻户晓的人物。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目前溧阳地区存世与马一龙相关的文物有:草书《重修广惠庵碑记》、楷书《孝子朴菴史翁墓志》及“一龙井”等石刻三方。其中《孝子朴菴史翁墓志》现藏溧阳市博物馆,系马一龙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为当时承事郎史阜所抄录的墓志(内容系缪希亮所撰)。此外溧阳别桥镇马家村内现存一口“龙井”,因井栏南侧有阴刻马一龙草书手迹而得名,因年代久远,文字内容大多漶漫不清。《重修广惠庵碑记》于1973年在别桥中心小学内被发现,溧阳市文管会将石刻从小学操场围墙上移嵌在学校礼堂墙壁上保存至今。碑文由馬一龙本人创作并书写,记载了广惠庵的兴盛和本地文运的兴衰。碑刻末署“赐进士第、翰林院少史、孟河马一龙书”,额已佚。该碑刻在现存马一龙书法手迹中最具文学及书法代表性。
马一龙其人
马一龙,字应图(又作负图),号孟河,别号玉华子,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司业,是活跃于明代中期工诗词且善书法的溧阳籍文人,有《玉华子游艺集》传世。马一龙具体生平事迹在《明史》上无载,而是散见于溧阳地方志及其他史料文献中,主要见明人朱谋垔所撰《续书史会要》及清嘉庆陈鸿寿修订的《溧阳县志》。
清嘉庆《溧阳县志》将马一龙的事迹收录于“孝行”一节,着重记载其为父亲马性鲁鸣冤的孝悌事迹。《续书史会要》则着重于介绍其文采书法,称其“诗类太白,文类庄孟”,并描述其在书法创作时“作字悬腕运肘,落笔如飞,顷刻满幅”。马一龙因善书法而得名,自诩草书“自怀素以后第一人”。因其狂草书写时往往用一个大字覆盖几个小字,左拥右揽如同梅花,且章法布局参差不齐、错落不定而自冠以“龙蛇体”“梅花体”的称号。当时人认为这种风格是“书法一大变”,门人学生曾同亨赞其“行楷尤精”,《溧阳县志》称其“书法遒逸”。
所见马一龙书法主要以碑刻文字居多,见诸史料的有清嘉庆《溧阳县志》卷三《舆地志》中“重修广惠庵碑”一条标注“嘉靖三十一年马一龙撰并书”及清光绪《溧阳县续志》卷二《舆地志》中“彭会宗祠碑记”。此外,马一龙在其日记《东封纪行》描述自己曾于泰山中天门石壁书刻有“至此始奇”四字。
碑文释读
《重修广惠庵碑记》碑高2.47米,宽1.1米,厚0.23米,青石质。原碑额由缪希亮以篆书题写(现已不存),碑文主体系马一龙以其所创“龙蛇体”书写的草书文字,原稿应该是一幅草书长卷,勒石时被设计裁成八截,自上而下布局排列,因马一龙“草法入神,难以辨识”,故当时溧阳乡人史春芳重新用小楷将碑文内容誊录于文后。最后由锡山匠人何富镌刻于石碑之上。
由于年代久远,石碑屡经捶拓不仅原先草书部分已大都漶漫不清,其底部的小楷部分亦有个别缺漏,据碑铭录文如下:
施道人重修广惠庵成,南村先生请孟河马子作记。初能集事者,道人也。作记记其废兴,与人才盛衰相关者,缪氏与吾也。庵不知建自何时,释家像而僧人居之,有殿宇、有方丈,树门垣室甚幽,南村与其先公、先子,与余皆尝读书庵中,父子相继,后先发科弟,人谓庵中能出文章显贵人,此执其小者言也。
缪公为侍御史,论宦官蒋琮,窃弄权柄,先子为司谏,击权贵,今侍御公有子而才,竞以孝养,老春官进士,余虽不能比芳。先子两魁天下,然登名甲榜,亦不敢虚辱。天子之史臣,退而家食,以求寡过,庵以此至今存者,两家犹有世德在大气间,流行夹介而未尽耳。异端之学,儒者以为乱道,然相传几千百年,其言侵润愚夫愚妇之心,大人君子亦不免周旋于世,非无斯人之与,要诸魑魅魍魉所作而化俗也。天地之大,万物□然其中,无非至道安得可量,□辄去其异己者哉?先子平生不喜佛者,正道方刚,庶几于侍御公。至如静修晦养皆在此庵。固当因之不朽矣。今且颓然而敝,南村先生虑无以起居乃公之后,见道人有诚心,众乐施与,以礼致之庵下。一月集众思,越月抡众材,又越月,讫众工告成。于所至道人虽诚心,天人之助未必至此,先生不仕居于乡,乡之人无远近,少长咸知为有道之士,风声所被固有先意而承志者,庵之兴实由先生,以非吾事也,记其能于道人。
赐进士第翰林院
少史孟河马一龙书。春官进士南村缪希亮篆额
碑记中提到的南村缪希亮,字思忠(又字中孚),号南村居士,是马一龙的老师缪樗之子,缪樗是生活于成弘时期的官员,官至监察御史,以“敢言”闻名。缪希亮是嘉靖八年(1529)进士,县志中亦有传,以奉母至孝而闻名,被当时工部尚书刘麟赞为“皇明第一高士”。缪希亮是马一龙的挚友,马一龙很多文章中都提到了与缪希亮的交往,缪希亮去世之后,马一龙亲自为其撰书墓表,并且私谥其曰贞孝先生。
据地方志载,广惠庵始建于宋代,毁于清咸丰十年(1860),距溧阳县治北三十五里。《重修广惠庵碑记》碑文由马一龙撰写,内容主要记述了明嘉靖三十一年(1551)乡人重新修建广惠庵之经过。广惠庵因曾经是马性鲁马一龙父子、缪樗缪希亮父子读书考取功名之地,因此被人称为是能“出文章、显贵人”之所。马一龙还追忆其父马性鲁及他的好友缪希亮的父亲缪樗抨击朝廷权贵的过往故事,正是由于广惠庵和本地文运的兴衰及马缪两家深厚的渊源,加之正好此时庵中道人施圆正有意重修广惠庵,所以就由缪希亮出面组织此事。因缪希亮的声望,众人对修庵这件事十分支持。大家花一个月时间准备建筑材料,又花一个月时间在当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孟夏既望)完成建设。碑文饱含对于故人的追忆以及今人修庵之事的赞颂,文字流畅且情感流露自然。
马氏龙蛇体考证
明清时期是狂草艺术大发展时期,明人的狂草作品流布广泛,这一时期也出现不少狂草石刻。其中既有集前朝书法,如《肃府重刻宋淳化阁帖》、《雪浪斋帖》(集苏轼)、《古香斋帖》(集蔡襄),又有集本朝人物书法,如《晴山堂帖》《宝翰斋国朝书法》等。另外就是以自己诗文刻石作欣赏观摩之用,如叶秉敬《灵山酌水赋》碑。
《重修廣惠庵碑记》是向民众宣传修缮广惠庵一事,具有记功意义的碑刻。这类碑刻为方便世人辨读,所刻的字体或篆或隶或楷,都应是当时流行的正体字。而《重修广惠庵碑记》碑文以马氏擅长的龙蛇体狂草书之,一般人极难辨认,这在同类题材碑刻中是比较少见的。这其中原因可能是当时乡人以马一龙“龙蛇体”草书书法为奇,特意嘱咐马一龙以该书体书写,既可以作为传世功德碑,又可以作为字帖供后世临摹,以显乡党之能。同时一反常态以草书勒石,也应与马一龙恃才傲物,“踈狂不羁,与人落落难合”的性格有关。
关于马一龙的龙蛇体书法,时人非议颇多,丰坊《书诀》中认为对龙蛇体这一书体模仿跟风者是“鲫且甘带”的不知正味者;而项穆《书法雅言》更是将其直接形容为“瞽目丐人,烂手折足;绳穿老幼,恶状丑态;齐唱俚词,游行村市也”。由于马一龙存世书迹不多,所以今人对于其龙蛇体的认识,往往会囿于古人评论记述中,而《重修广惠庵碑记》碑文笔画雕琢清晰,完全再现马一龙书法造诣的精髓,故今人能清晰领略到其草书“龙蛇体”的真实面貌,使得今人对于古人的褒贬评论有更客观的判断,从而更好地了解古人书法审美观念。同时也正是因为马一龙的书迹传世很少,《重修广惠庵碑记》作为目前仅见并可考的马一龙草书碑刻,其中的文字及运笔特点也为后人鉴定马一龙书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马一龙的书法,笔走龙蛇、遒劲飘逸,深入能品。马一龙兴办社会有益之事,如仿照古制建造祠堂,设置义田,重建尊经阁等,撰写农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农说》,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他还根据一年的四个季节,制定溧阳的“四时八节”民俗,如观灯、赏花、竞渡、拜月、登高、踏雪等。这些习俗,在溧阳沿袭至今。“青山十里尽楼台,万竹山房双径开。春日看花红药乱,故人送酒白衣来。野老未曾通姓氏,相逢谓我谪仙才。”马一龙所作的诗道出了他在庙堂不厌高,在江湖不厌远的处世之道。
(作者均为溧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