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侃:从未来的视角谈家风
2018-09-10张侃
张侃
要感恩我们的家庭,任何一个家庭能发展到今天,都是祖辈几代人不断努力和奋斗的成果积累,是良好家风传承的结果。但同时也要看到,工业化社会给家庭成长带来的必然改变,要在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的基础上,更多地承认社会的影响。
重视家庭、家教、家风,是我们对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和符合人性需求的一次很好的回归,是对家庭作用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这是因为家庭的作用曾一度被忽视了。
心理学角度的家风诠释
张侃院士对于家风的意义给出了心理学角度的诠释。首先,他认为对一个人特别是孩子,家是最近、最重要的一个环境。孩子所受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来自于父母:父母对人有礼貌,孩子就对人有礼貌;父母谈吐文雅,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其次,每个人在一生中,都需要完成生理上的回归和心理上的回归。生理上的回归就是对自己家庭、家族了解和寻找的需求,即所谓寻根。因为家在一个人心中的强势地位难以被其他替代,甚至对家的执念是一种本能,因为人对于“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追求是天然而执着的。心理上的回归是指我们对祖辈、父母以及自己价值感的认同,一旦形成认同,就会成为持续努力的动机,这就形成了一种家风——这么做大家都认可,让人有归属感,每个家庭成员自然而然地向此靠拢。
我们现在首先提倡家庭教育,这是直接、主动的,其次就是要意识到家风确实存在而且重要。形成好的家风,能帮助家庭成员在社会上有更好的发展,对社会有更多的贡献,同时也能从社会得到更多的回报和价值感,让家庭成员形成良性认同。这二者相辅相成,这样的家庭才能代代相传,生活更加幸福。
从社会变迁视角看家庭教育与家风
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社会化教育。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过于偏激。因为今天的社会和过去有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人类越来越需要,也必须要不断地离开家庭去适应集体化和工业化的生活,这也是全世界的一种趋势。旧时,很多孩子在大家族中可以成长到十几岁才进入社会,而现在的孩子基本上在3岁左右就要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化生活。那么,离开家庭这个板块对我们的孩子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对目前流行的“原生家庭”给人造成的巨大心理阴影的说法,张侃院士给了我们这样的解读:“家庭,尤其是核心家庭(三口之家)肯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或者存在着一些固定的问题,比如父母比较吝啬,可能孩子就比较吝啬,这不可否认。但同时也要看到孩子离开家庭进入社会的部分对他的影响要比以前大多了!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扬长避短,懲恶扬善。不承认家庭的负面影响是不对的,认为家庭的负面影响不可能克服,一定要传给我们,也是不对的!”
从时代变迁的角度来看,学校要承担好学校的责任,家庭要有家庭的责任,才能把一个孩子培养好。如果太过于夸大家庭教育的作用,让父母大量地卷入学校的活动、分担学校应担负的责任,实际上会引入一种新的矛盾和不公平。比如现在都要求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认为这是家庭教育该做的,是家风能影响的,这并不合适。父母都是博士的家庭和父母是普通工人的家庭对孩子在学习上的辅导肯定是不同的,这就是一种新的不公平。孩子的学习教育、认知教育就应该在学校中完成,而家庭完成的是对孩子性格、品德这方面的培养。这样分工明确、互补且不夸大任何一方作用的融合教育,才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更有益,也更公平。
未来视角下的家庭教育和家风
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张侃院士开玩笑地说,以前一千年没什么变化,一百年没什么变化,现在年年都在变化,这让很多老年人感觉不适应。按道理说,应该越老越适应,因为更有经验了,之所以不适应就是因为变化太快,经验不管用了!这种变化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没有人能讲得非常清楚。原来的教育经验还能发挥多少效用,似乎也不太好说。这也就造成了父母的焦虑。其实,在万变之中也可以找到不变,而且重要的部分还是在家庭中完成的,是可以由家庭教育和在良好家风的形成中实现的。这正需要从未来的视角设计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家风。
其一,重视基础教育,也就是孩子在到大学之前这段时间所受到的教育。因为孩子未来任何的个性化发展、特长发展等,都需要以此为基础。
其二,重视孩子的性格、品德等,即素质培养。也许一些父母还没有意识到培养一个善良、品德高尚的孩子,对于他未来的发展有多重要!其实随着这个社会发展的速度快得让我们无法把控是学经济还是学艺术能让孩子更有前途的时候,这些优秀的品德却往往能像真金一样,为孩子的发展奠定实力。包括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接纳和包容的优秀品质,也正是国际化时代中国孩子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么,从未来的视角还原到现实的生活,孩子品德和素养的培养,不一定是“高大上”的理论,其实很可能就是简单而浅显的道理。张侃院士说,即使有些家庭的文化水平不高,但依然能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很多有益的成分滋养孩子,比如他小时候常听家乡的农民这样告诫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偷人针,长大了偷人金。”他说这其实就是一种从简单的“不偷人家一根针”的家风传承,到告诉孩子长大后要遵守法律的约束的转换——偷针是生活小事,但偷金就是触犯法律的行为了。还有像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不浪费、守时等,都是做人很根本的部分,是需要父母、家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培养的。
其三,重视孩子心理弹性的培养。所谓心理弹性,并不是说要给孩子很大压力,而是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有很多变化蕴含其中的。比如家里养的植物死了,如何和孩子来解释这件事?比如一家人高兴地去一个向往已久的餐厅吃饭,结果到地方发现餐厅关张了,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其实,父母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看待事情的方式,都会无形中影响孩子,这也是家风的一种。其实所谓增加弹性,就是增加变化的可能性,这也正是一个核心家庭的家风能起到的关键作用。有心理弹性的孩子,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