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视野下“卓越计划”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8-09-10成永生

高教学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创新型人才双一流

成永生

摘 要:世界变革及全球一体化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更大需求,特别是对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足国际化的发展趋向及全球视野,世界各国争相提出了应对未来格局的人才培养思路与发展理念。文章总结了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于“卓越人才计划”的总体布局及其实施方案,详细分析了我国启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本框架及工作思路,深入探讨了制约我国“卓越计划”顺利推进的主要障碍与关键瓶颈,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卓越计划”实施实效的意见与建议。“卓越计划”作为我国为加快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突出的技术人才而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应借鉴与创新国外“卓越计划”的成功经验,同时,应将“卓越计划”与“双创”工程交叉融合、紧扣“双一流”建设的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将“卓越计划”与“双创”工程、“双一流”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有机统一且相互融合,进一步聚焦目标与方向,从全方位为创新人才培育提供保障。

关键词:“卓越计划”;创新型人才;“双创”工程;“双一流”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8-0020-04

Abstract: World changing and globalization has a larger demand than before for innovative high-level talents, and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to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future talent. Based 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 and global vision, all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come up with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development idea for the future world struc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verall layout and plan of the "Exaellenzinitiative" project in western countries represented by Germany, analyzes the basic framework and working style of the "Exaellenzinitiative" project launched by China in detail, discusses the main obstacles and key bottlenecks that restrict the smooth progress of our "Exaellenzinitiative" project,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to further improve it. The "Exaellenzinitiative" project is a major strategic deployment in China for accelerating the train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innovative talents. It should learn and develop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foreign "Exaellenzinitiative" project, combine the "Exaellenzinitiative" project and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project, and closely follow the direction of nat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It is necessary to unite organically "Exaellenzinitiative" project,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project and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Focusing on further goal and direction, it provides guarante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from all-round aspects.

Keywords: "Exaellenzinitiative" project; innovative talent;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project;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我国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大计划,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旨在为实施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障[1]。“卓越计划”的实施为我国高等工程技術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更是新的发展形势下对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围绕国家这一重大发展战略,全社会更是积极响应、主动参与,为加快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献计献策。然而,“卓越计划”该怎样开展、又如何实施,这是卓越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与根本,需要不断地思考、摸索、发展以及创新,特别是瞬息万变的世界格局以及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不断地赋予卓越型人才新的要求与新的内涵[2]。为此,需要立足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国家发展新要求,深入探索“卓越计划”人才模式的新内容与新方向,旨在不断更新卓越人才发展理念及其培养模式,提升“卓越计划”的高度、丰富“卓越计划”的内涵,确保“卓越计划”的先进性、科学性与时代性。

一、西方国家的“卓越计划”布局

早在1911年,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德国高校教师大会演讲中曾预言,美国的大学由于更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大机器生产,认为将是未来大学发展的主要趋势[3]。为了重铸德国大学教育的辉煌,于2004年首次提出打造精英大学的设想,于2005年6月提出了“联邦与各州促进德国高校科学与研究的卓越计划”,简称“卓越计划”(Exaellenzinitiative)。德国大学“卓越计划”撇开模糊的、不便操作的概念,直击大学教育发展的根本与核心——人才问题[4]。德国政府期望通过“卓越计划”的实施,全方位提升该国大学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加强大学的科研竞争力,打造德国大学的标杆与品牌。

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人才培养模式、以加拿大和美国为代表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而言,德国的“双元制”工程教育模式以培养成品工程师为目标以及教育与训练一体化是德国工程教育的主要特征[5]。

二、我国“卓越计划”的总体构架

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卓越计划”是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该计劃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6]。同时,以实施该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我国的“卓越计划”于2010年6月正式实施,至今已有194所高校参与,占目前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19.1%。

我国“卓越计划”实施高校通常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办学优势与特色等,遴选具有良好基础和行业背景的专业领域和人才培养层次参与“卓越计划”[7]。自2010年“卓越计划”实施以来,我国高校及相关企业重点围绕卓越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培养模式、质量监控、工作方案以及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及深入探索,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从目前“卓越计划”的实施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培养特点:一是行业企业对培养过程的深入积极参与;二是高校采用社会通用标准及行业企业标准培养学生;三是加强培养学子的工程素养和创新力[8]。

目前,国内对于实施“卓越计划”的重点任务普遍认为,主要包括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9-10]。为此,围绕这些重点任务我国高校以及企业通过近7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工程和国际视野的毕业生和教师团队;构建了“强基础,重综合”的课程设计,结合高校的优势学科,系统建立了工程人才通用建设标准和行业培养模式;产生了“强效果,重品牌”的实施成效,以点带面有效提高了本科教育水平,提升了高校工程专业在业界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先后提出了“3+1”校企合作、“2+1+1”等多种不同形式的培养模式,其中,校企联合协同培养机制的应用最为广泛[11]。另外,部分高校推行了“学士+硕士+博士”三段贯通的培养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强化实践[12]。于“卓越计划”实施初期,我国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措施,包括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且在企业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改革完善工程师职务聘任与考核制度、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卓越计划”三个方面的培养层次,即应用型、设计型、研究型卓越工程师。

三、制约我国“卓越计划”实施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卓越计划”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通过不断的探索与总结,为今后的进一步稳健发展取得了诸多宝贵经验,极大地提升了新时期我国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有效助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相对于欧美一些国家在工程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卓越计划”仍属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道路更是十分漫长,尤其是由于国情的差异,对于“卓越计划”的实施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只能借鉴与参考,只有发展与创新,必须紧紧围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发展中创新,通过创新进一步推动发展,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机制[13]。

自“卓越计划”实施以来,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一直倍受关注且争议较大[14,15],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色、要求及其发展与传承。学术界和企业界一致认为,工程人才培养定位要满足服务面向原则、办学层次原则、自身优势原则以及未来需求原则。为此,参与高校尤其需要综合考虑学校所属的类型、人才培养的层次以及学校的行业企业背景等。随着对“卓越计划”的深入发展与深刻理解,学校培养标准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逐渐突出,甚至被视为卓越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学术界和工业界一致认为,创新与创业能力是对卓越工程人才的基本要求,更是“卓越计划”实施的核心思想。如何提升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成为该计划实施的关键,也是该计划应重点聚焦的问题。为此,我国高校以及企业单位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特别是借鉴了大量的国外成功经验,在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课程结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与评判体系、质量监控等方面与环节,重点关注了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育与发展。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思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影响与束缚,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还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卓越计划”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更从根本上限制了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快提升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推动“卓越计划”实施的首要与关键,特别是需要深入诠释卓越工程人才创新与创业能力的特殊内涵,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行为以及创业素质、创业精神、创业意志等;还需要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深入理解创新与创业的融合与发展、创新与创业的互动与统一、创新与创业的包容与互补。

另外,对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创新创业能力的科学理解,是从培养环节确保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基础。当然,更需要在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及各级环节注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正确引导,这也是当前困扰“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问题,对此所开展的讨论更是十分激烈且争执较大,不同高校及不同企业所采取的方法与举措更是各异,还难以形成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指导性意见。

四、我国“卓越计划”发展的策略思考

(一)借鉴与创新国外“卓越计划”的成功经验

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尤其是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适应未来国际发展潮流的创新性人才培养问题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地区争相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改革措施与改革方案,形成了助推全球创新人才加速成长的趋势与环境,也使世界各国更加意识到创新人才对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截止目前,尽管西方国家提出且实施了一大批围绕一流人才培养的“卓越计划”,同时都分别针对自身的“卓越计划”特点与发展目标,设计了一套量身定制的实施方案与保障措施,从全方位来确保“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与加快推进。不可否认,不同国家的“卓越计划”具有自身特色,尤其是与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国家目标乃至不同的国家战略等紧密联系,且从根本上体现了不同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需求。“卓越计划”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总体是统一且明确的,全球化的人才战略以及人才竞争的全球化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不同国家在进行“卓越计划”的设计与架构时肯定将人才的未来发展趋向做了重点考虑。“卓越计划”既体现了国家之间的差异性,又体现了全球一体化的共性,这种差异性与共性不仅体现在“卓越计划”的总体布局,还体现在相应的保障措施及培养体系等不同层面。加快推进“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应具备全球眼光与全局意识,要具有良好的学习精神与创新意志,特别是要能够将西方国家“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或者失败教训为我国提供借鉴,通过不断创新与发展国外的宝贵經验,主动借鉴国外所取得的成果,通过改进使之适应我国的国情乃至国家发展目标,重点将国外宝贵的经验做法发展为具有中国地域特色,而不是照搬照抄,更不可照搬照抄。全球面向未来的“卓越计划”既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成熟的经验,唯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创新发展才能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策略与发展道路。

(二)将“卓越计划”与“双创”工程交叉融合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当前国家的重要发展方针,是我国在国际经济新形势下所提出的全新发展策略与发展理念,尤其是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且提出了新要求。显然,“双创”工程重在创新与创业,科学技术要转化成生产力,关键是如何促进“大众”的创新用于“万众”的创业,这无疑对于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育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国家目标来看,“卓越计划”与“双创”工程是统一的,“卓越计划”是对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新规划与新思路,体现了国家对于卓越工程型人才的新需求,而“双创”工程体现了国家对于人才能力的新目标,即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是对未来人才培养的统领要求。因此,从本质上看,卓越型人才具有出色的创新能力以及突出的创业素质,换言之,创新与创业是“卓越计划”的核心与灵魂。为此,“双创”发展方针与“卓越计划”重大战略一脉相承且相互统一(图1),是我国在国际新形势下的全新人才观,也是我国国家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的集中体现,二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未来的人才培育提出了统领要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赋予人才培养的新使命。如何将“卓越计划”与“双创”工程进行联系与统一对于指引未来的人才培养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也将是“卓越计划”与“双创”工程能否顺利、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当然,更加需要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尤其是在创新性工程型人才方面定位准确,产生交集,形成共鸣,以确保二者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以及共同发展。为此,还需要深入挖掘二者的深刻内涵,将国家当前的重要发展方针与重大发展战略进行统一,重点探索二者的交叉性与包容性,旨在促进“双创项目”与“卓越计划”的有机融合,为提升国家重大战略的布局及其统筹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新形势下的创新人才快速成长。

(三)紧扣“双一流”建设的国家战略发展方向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是我国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毋庸置疑,“双一流”建设将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引,将从根本上回答我国将发展怎样的高等教育,又应培养怎样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围绕“双一流”建设的国家总体目标,一流人才的培养将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核心内容,一流人才的产出也将是衡量“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亦即标志性成果。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而提出的“卓越计划”,为我国中长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思路与方案,是对我国今后一流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构架。针对“卓越计划”的建设目标与发展要求,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与发展思路,同时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也已初步形成了各自创新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方案与经验,这些建设成果不仅为进一步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是为培养具有个性化的工程型创新人才积累了宝贵经验。“卓越计划”和“双一流”都是我国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及改革计划,是对我国未来高校、学科、人才发展方向与建设思路的统领。显然,“卓越计划”和“双一流”相互之间并不冲突更不矛盾,而是互为补充,具有一致且统一的目标,是从不同方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改革方案(图2)。

因此,为了适应且契合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国家总目标,进一步凝聚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使得不同改革计划与改革方案之间能够相互促进、互相补充,“卓越计划”作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应主动融入“双一流”这一重要战略发展方向,进一步聚焦目标,形成合力,进一步推动我国面向全球的创新型一流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12.

[2]钱功明,陈铁军,周文波,等.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15-17.

[3]张帆.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66-70.

[4]赵俊芳,王海燕.德国大学卓越计划的制度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14,41(11):81-91.

[5]孔捷.从平等到卓越——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评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0(3):52-57.

[6]张文英,文星,薛文,等.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几点思考[J].新西部,2016(9):132.

[7]袁健,葛友华,倪骁骅.“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初探[J]. 中国地质教育,2013(1):8-10.

[8]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0):119-121.

[9]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10]谢莹,许崇利,杨梅,等.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能力及素质培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29(5):50-53.

[11]曾永卫,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5-78.

[12]左健民.论校企合作视角下高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2):70-73.

[13]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15.

[14]韩新才,闫福安,王存文,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体系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13-17.

[1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创新型人才双一流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