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和优化升级探索
2018-09-10王冲
王冲
[摘要]吉林省自然环境优越,地貌类型复杂,四季分明,素有“黑土地之乡”“大米之乡”和“玉米之乡”之称,省内河流众多,森林覆盖率较高,是生态宝库、鱼米之乡。关东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秀美纯净的自然风光广泛地蕴藏在吉林乡村的每个角落。吉林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模式研究和优化升级探索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优化升级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lO.16465/j.gste.cn431252ts.20180422
1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吉林省内乡村地区具有独特的乡村气息和人文环境,但目前吉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模式单调,基础设施不完善,普遍存在着缺乏规划、管理不周和服务质量差等弊端,亟待解决。
2乡村旅游业发展模式
2.1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目前,吉林省内比较传统的旅游形式主要以自然风景游、田园风光游、乡俗风情游为主。
2.1.1自然风景游
自然风景游是指吉林省乡村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如最佳摄影采风点,多处特色景观如白桦、红叶、雾凇观赏点以及温泉度假等,并结合农田和采摘果园、蔬菜园等乡村农业资源而开展旅游项目,一年四季风景游各有特色。但由于自然风景游的收费项目比较少,并未给农村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2.1.2田园风光游
田园风光游主要依托乡村的风土民情、田园景观以及农耕文化为主要对象,把乡村的田园风光与现代的高科技农业文化融于一体,游客可以通过参观作物生长,了解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田园风光游可以通过特产参观、品尝、购买为主的工艺特产一条街等形式吸引广大游客。
2.1.3乡俗风情游
乡俗风情游是借助当地的民俗风情优势,开发旅游主体项目。如比较有特色的长白山风景游、长白山森林温泉养生游、草原牧区风俗游、满族民俗游、朝鲜族民俗游等。此外还可以体验民间工艺制作与观赏、饮食文化等独特乡俗,体验别样、朴素、健康悠闲的乡村生活。
2.2乡村旅游业发展模式转变
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些单一的旅游方式不能吸引众多的游客,也不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乡村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要想让乡村旅游业对吉林省乡村经济起拉动作用,为就业带来动力、对文化与环境起促进作用,就必须转变发展模式,提升旅游业竞争力,寻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1自然风景游中融入红色之旅
以长春为例,长春市旅游局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度挖掘,广泛收集整理长春周边乡村的红色旅游资源及信息,结合研究成果,组织旅行社编排长春乡村红色旅游线路,编写红色旅游导游词,并推出长春红色之旅线路和产品。此外,拥有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美誉的集安市,是吉林省新兴的边境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城市,近年来集安市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对当年的东岔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红色资源进行了分批、分步骤的有序开发利用,围绕抗联军校、红军洞、刘金铎烈士墓等遗址遗迹,成功打造了众多红色旅游线路。吉林省内类似这样的红色战迹地遗址有多处,可以优化设计多条红色旅游路线,统筹安排、合理规划,达到吸引游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乡村经济创收。
2.2.2转变田园风光游游览方式
可以邀请游客成为农田的主人,通过认领责任田的方式,在春耕季节游客可以带着孩子亲自动手进行农耕劳作,并定期去打理农田,体验农耕生活。收获季节,通过采摘果实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形成春种秋收一站式游历,不断吸引游客回游。
2.2.3乡俗风情游中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乡俗风情游中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会更加突显特色、吸引游客。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如满族剪纸、满族枕头顶刺绣、通榆木版年画、森林号子、蒙古族马头琴、鼓舞、东北大鼓、摔跤(朝鲜族摔跤)、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中药炮制技艺(人参炮制技艺)、长白山采参习俗、朝鲜族服饰等。这些传统的民俗艺术主要是东北劳动人民带来的手艺和家族传承,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成果,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传统乡俗风情游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可以陶冶情操、增强国民文化自信,还能为乡村带来可持续的经济效益。
2.2.4特色游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长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这座一度人去楼空、日渐衰败的古老村落再度热闹起来,重获新生,名气越传越远,游客越来越多,观光之余,也产生了巨大的住宿、餐饮、购物需求。在美丽乡村举办各类生态旅游活动,如美食节、啤酒节、徒步大会、温泉文化旅游节等类似的活动,借助活动的超高人气,拉动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电商产业,通过“互联网+”将乡村优质的农产品如大米、小米、松子、榛子、香菇、木耳等推介出去。这种极富特色的游览,可以体现出乡村旅游业巨大的活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类似这样的特色游是乡村旅游业发展模式转变的典型,也是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动力。
3吉林省乡村旅游业优化升级对策
3.1提升乡村文明建设和乡村“颜值”
要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通过挖掘城镇独特的肌理和自身的文脉地脉,加强小镇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聚焦旅游、健康与文化创意,形成主题突出、产业支撑的特色小镇。要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探索新的工作途径和载体,扎实推进乡村文明建设。
3.2加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要想提高乡村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服务和管理人才是重要保障,必须要培养一批热爱旅游事业,有理想、有修养的旅游服务人才团队,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培养高素质的服务团队,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选聘旅游及管理专业的人才或通过培训对相关服务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乡村旅游业的整體素质。政府应该为乡村旅游工作人员提高相应的培训和教育的机会,以解决乡村旅游服务差、服务能力低的问题。
3.3出台相关制度规范乡村旅游市场,保障可持续发展
申请注册的乡村旅游公司要遵循规范、诚信经验。(1)发展方式融合先进理念,体现由乡村观光一一乡村度假一一乡村生活的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进入创意化、精致化发展阶段的休闲农业观光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2)经营模式具备典型引领作用,结合资源优势和本地实际,采用农村集体和农民占有股份的股份制、公司或合作社+农户吸纳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等新型模式,实现传统业态升级改造、新型业态创新发展。(3)发展规模形成集聚带动效应,企业(项目)具备一定的投资规模,乡村旅游功能和服务体系完善,在吸引客源、促进消费等方面对当地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和聚集效应,形成拉动农村发展的区域优势产业。(4)旅游扶贫和促进就业产生社会效益,可以为本地村民和贫困户提供较多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旅游扶贫带动效果明显,能够成为地区扶贫的产业支撑。(5)环境保护标准要严格执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优化乡村资源配置,以环境保护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以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开发、节能减排,要符合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质量、生活饮用水卫生和污水综合排放等标准。
3.4依托网络和媒体资源,宣传推广乡村旅游
目前,乡村旅游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大工程,政府部门应该全面深入地研究发展策略,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知道乡村旅游的乐趣。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媒体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乡村经济的创收和振兴。
4结论
吉林省在转变乡村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同时,还应该着眼于现实,通过顶层设计,统一布局,深化旅游经营体制改革,加强管理,提高内在动力,提升乡村旅游业的竞争力,达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