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与策略

2018-09-10戚春辉

东方藏品 2018年9期
关键词:问题策略语文

戚春辉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施,教育部对语文教学质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新时代的学生,也不符合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学生的任何时期都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学科之一,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刻不容缓。在此,本文就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与策略略谈。

关键词:语文  问题  策略

当前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新的要求,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有足够多的文化知识,更加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探索的能力,总之,社会需要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对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多对学生提问,以不断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能力,因而,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科学的提出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1引导性原则。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扮演一個在讲台上授课的角色,而是要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自己能够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才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所提问的问题必须具有引导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相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更加能够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雷雨》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这样一个问题:每个人都看到了周朴园内心自私、虚位的一面,许多人都对周朴园充满了憎恨和厌恶,但是曹禺先生却说他很同情周朴园,那么曹禺先生为什么说他同情周朴园?而周朴园值得同情的地方又在哪里?这样的问题会与学生原有的对周朴园的认知产生巨大的碰撞,吸引学生去思考和发现,激发学生渴望知道周朴园被同情的点,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和寻找。

1.2创新型原则。语文本就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许多的语文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也要注重答案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从而在课堂上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既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这一篇课文时,项羽最终选择放走了刘邦,那么教师就可以提问:项羽将刘邦放走,很多人认为项羽太过妇人之仁,但是大文豪苏轼却认为项羽的这一决定恰恰展现了项羽君子的一面,同学们对此又是怎样认为的?这个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完全没有标准答案,无论怎样认为,只要言之有理,可以自圆其说就都是对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也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3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度和教师提问的频率要适度。第一,教师要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俗话说:“教师要将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才可以够到的高度”。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能够太简单,学生会不屑于回答,也不要太难,否则学生会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可以向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提问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而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提问较简单的问题,另外,在提问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所提问的问题应该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为原则。同时,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也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或者启发,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教师在一节课堂的提问中,要注意提问的频率,不可以一直不提问,也不要总是提问,适当的提问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思考,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1.4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的提问是指教师要在了解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从学生的角度来提出问题。比如在学习《项脊轩志》的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如果教师仍然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会让学生觉得枯燥,那么教师就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来展开这一文章的学习: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文章的喜悲都分别描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作者的抒情方式有哪些。这些问题都比较具有针对性,并且逐步深入,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对于历代优秀经典而言,古诗及文言课文也是几千来人国人共同的感受,既是共同政治观的经典表达,也是无数人共同人生体验的经典表达,既是民族价值观的经典表达,同时也是我们民族博大情怀的经典表达。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科学的提问,和学生共同探讨民族的思维特征,以及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提问

2.1在文章的重点对学生进行提问。每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完成教学目标,所以教师不可能能够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详细讲解,只能够在重点的地方详述,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重点进行提问,只要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一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就能够大致掌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比如《六国论》这一文章,依照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学生可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但是未必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目标、有目的的去学习,教师可以提出例如以下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赂”导致了六国的破灭?哪些国家没有贿赂秦国?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为什么也破灭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就会印象深刻,容易抓住文章的重点。

2.2在文章的难点对学生进行提问。在学生觉得学习起来有困难的地方提问,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但是,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不可以暗示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在自主的思考中获得成就感,更好的掌握教学难点。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提到了“惨像”和“流言”,如果教师问民族沉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会感到很茫然,但是如果教师问“惨像”和“流言”指的是什么,学生就能够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给出正确的答案,在这样的引导下,通过教师逐步的引导,学生就可以理解文章的难点内容。

2.3在文章的细节对学生进行提问。教材所选取的文章都是非常经典的文章,每一个字句都是经过仔细推敲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比如《祝福》这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一共描写了三次祥林嫂的肖像,并且每一次眼睛都有较大的变化,这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此,教师可以提问:祥林嫂的眼睛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会着重去关注这些内容,并主动思考背后的原因,从而发掘出文章的主旨。

2.4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對学生进行提问。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新知识,也要能够熟记旧知识,所以教师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回忆和巩固旧知识。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新旧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为基础,所以,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时候,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关联,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学生既能够巩固旧知识,又能够尽快的掌握新知识。

2.5在文章矛盾的地方对学生进行提问。语文文章中有许多看似比较矛盾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使学生深入思考。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在开始的时候作者提到应该写一些东西,后来又说无话可说,最后又说说不出话,这样的矛盾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何分析这些矛盾的字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悲愤与无奈的心情。

2.6营造良好的、轻松愉悦课堂氛围。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在轻松的氛围下,人们的大脑会比较兴奋,愿意主动参加活动,并且表现会很积极,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更多的是扮演一个指导者的角色,所以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与学生平等的交流;第二,教师要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发言。由于基础的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生可能会偏离正确思路,当学生的思路正确时,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如果学生思路错误,那么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逐渐引回正确的思路上,并鼓励其勇于表达自己,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是笔者通过分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提问应该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以期能够引起学校和教师的关注,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略尽绵薄之力。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学校和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提问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启迪学生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史先波.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提问的质量[J].考试周刊.2013(97)

[2]熊克毅.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提问的质量[J].未来英才》.2014(10)

[3] 奚发伦妙.提问,启思维--试析初中语文提问策略[J].考试周刊》.2014(69)

[4]郭树胜.探究初中语文有效提问的策略[J].学周刊》.2015年20期

[5]高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及改进.课程与教学论 .[D ].西南大学 .2011

[6]杨燕.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J].课外语文.2014(4)

猜你喜欢

问题策略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Passage Four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