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辜鸿铭与林语堂《论语》英译对比研究

2018-09-10刘洋王浩然

大东方 2018年8期
关键词:辜鸿铭对比研究林语堂

刘洋 王浩然

摘 要:《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被无数中外大家翻译,翻译次数高达168次,本文研究的则是辜鸿铭和林语堂两位先生对《论语》的翻译,两位都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试图增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影响力,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两位先生不同的游学经历和生活背景使得他们对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认知,他们在翻譯《论语》时翻译目的不尽不同,在翻译策略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在译文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得以体现。

关键词:辜鸿铭;林语堂;《论语》;翻译;对比研究

引言

对于《论语》的翻译始于16世纪,但大部分都是外国人为了认知中国而进行的翻译,辜鸿铭先生是第一位翻译《论语》的中国人,1898年他的第一版《论语》,这本书为儒学在西方世界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另一位译者林语堂先生对发现西方对中国文化长期存在的误解,历来外国文人对中国的不实描绘,对于中国了解不是全面,他决定通过重新翻译儒家经典《论语》向西方读者展示真切的中国文化,以及背后的中国精神。林语堂在1938出版了《论语》的英译本《孔子的智慧》。

一、译者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

辜鸿铭先生所处的时代恰好是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因此让他有着不同常人的家庭背景,他的父亲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可以讲英语和葡萄牙语。在那时西方各国经过工业革命国力不断壮大,而中国依然是封建制度,在他回国之时,中国正在进行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之后有进行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在寻找出路。

林语堂先生所处的时代中国依然动乱,中国经济发展依然严重落后于西方国家,国民党政府腐朽不堪,人民生活民不聊生,在外交方面,我国依然受到列强的压迫,没有自主权,我国的文学和文化也处于转型期,相比于西方文化,我国的文化处于劣势,文化主流就是借鉴外国思想,因此大量外国作品翻译成中文,而中国传统文化却被忽视,传统文化作品英译特别少见,外国人称中国为东亚病夫,进而也蔑视中国文化。

二、 翻译策略的差别

(一)不同文本选择及章节安排

辜鸿铭想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他对中国经典的翻译基于他对中国学术的认知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他的眼中,中国文化是完美的,所以他希望完整的保留中国文化,这种认知让他保持着敬畏之心翻译《论语》,认为《论语》无与伦比,不能对其做出改变。

林语堂要使论语达到更系统和具体的翻译目的,所以他对《论语》进行编辑整合之后自己的版本再翻译。林语堂选择了四分之一的论语内容重新组合。与辜鸿铭不同的是,林语堂没有夸大鼓吹中国文化。当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时,他是公正、没偏见的。

辜鸿铭译的论语分二十章节,几乎没做改变,可以发现的是他也对原文进行了适应性选择,一方面,辜先生处理章节的方式反映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去适应英文写作的习惯,每章都不设有标题。林语堂不太满意论语的编排。林语堂重新组合论语为十个章节,每个章节都重新编写一个特定的标题。

(二)不同文化词的翻译方式

文化词蕴含丰富社会和文化内涵。在中译英中,文化负载词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存在于中国文化中但英语文化中没有的词汇;另一种则是两种文化中都有的词汇,但它们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

文化词在翻译中非常重要,通常采用两种方式来翻译他们:直译与意译。辜鸿铭删除了原文本中的大部分人名,用他自己的解释来取代,比如,孔子弟子的名字,他倾向于翻译成“one discipline”、“another discipline”或者“ two disciplines” 而没有翻译解释人名或者音译人名。然而,林语堂音译了大部分原文本中的人名和地名,这符合他揭开东方神秘面纱的目的,他想展现真正的中国形象,所以他在处理文化词时保持中立。他在翻译中保留人名,这样中国的特性就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三)不同的标注方法

辜鸿铭先生和林语堂先生在翻译的过程中都对用了加注的方法,但是二人加注存在很大差别,首先他们加注的次数不一样,辜鸿铭加注85次,林语堂较之少的很多只有17次,其次他们加注的内容及侧重点也不相同,即使对相同的原文进行加注,注释也差别也是巨大的。

此外还有一些辜鸿铭加注林语堂没有加注的句子,也有林语堂加注辜鸿铭没有加注的地方例如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辜鸿铭加注为“He who wants little” as follows:Better,perhaps,“He who confines his sphere.” “You will find,on the average,few had economists in the country than in the towns;Fewer again in small towns than in sarge one.Why? Man is intended for a limited condition.”

林语堂对子曰:“由之瑟,奚为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进行了加注The orthodox interpretation is that Tselu had made some progress in learning the teachings of Confucius,but had not mastered them yet.I am inclined to think that Confucius meant that Tselu was playing only in the outside hall and not in the inner chamber,and that therefore it was not so unforgivable after all.

总结

通过分析发现,辜鸿铭译本的翻译策略:以读者为中心,诸多细化。意译归化为主,异化为辅优点在于语言优美流畅,好读易懂缺点在于过分意译,添枝加叶。用词不当,不能传达中国古典文化的原味。翻译目的制约着翻译策略,翻译策略决定了译本产生的效应。

参考文献

[1] 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黄嘉德,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

[2] 辜鸿铭.论语(英译)[M].海口:海口出版社,1996.

[3] 王辉.辜鸿铭英译儒经的文化用心[J].福建:外国语言文学.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辜鸿铭对比研究林语堂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辜鸿铭: 给西方人妙讲儒家学说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把《浮士德》背下来再说吧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