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反思:健身健美体育在女性身体美塑造中的缺失

2018-09-10龚莹莹

体育风尚 2018年4期
关键词:健康

龚莹莹

摘要:当时光进入到 21 世纪时,身体成为了最流行的话语。其中以女性身体的审美尤为凸显,且在媒体介入的今天,古希腊辉煌文化在今天女性身体美塑造中也渐渐无语。面对当今男权主流文化控制的女性身体的病态审美文化,如果没有一种健康文化去取代它,想要改变女性对身体痴狂的局面是有很大难度的。本研究以女性身体美与健身健美体育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个案研究、访谈、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女性身体塑造与美的追求现状描述,来凸现女性健身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自身素质、家庭环境、大众传媒、角色定位、生活方式五个方面揭示由此给城市职业女性带来的深层次的影响。

关键词:女性身体美;健康;身体审美;健身健美体育

一些现代女性在崇尚自由和自然的同时,也在与自由和自然完全相背离的路径上越走越远。虽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宣传的加强,女性对健康与健身日益重视起来,部分女性也参与到健身运动中来。尽管相当一部分女性参与健身的目的是与保持苗条的身材以符合传统的女性审美有关,但社会各界对女性健身的关注一直没有像对竞技体育和商业体育那么持久和强烈,甚至许多女性自身也没有意识到她们参与健身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即便是到当今,有些健身项目完全可以给女性带来自信和身心愉悦时,但还是有许多媒体由于利益的影响不断展示和宣传模特的骨感、苗条与时尚。受此影响,女性就是参加健身运动,也是与能否使她们看起来更美丽,减肥塑体有关,而不是身体在运动中取得愉悦。甚至还误信“你的身体你控制”①。原本健身运动也是可以为女性承担其身体美塑造任务的,可很多女性却为什么弃之不用,而另辟蹊径呢?从健身体育在职业女性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缘由。

一、女性身体美塑造中健身体育缺失现状

(一)职业女性的健身参与情况不理想

在我们的访谈中了解到,很大一部分女性有较多的余暇时间,但从不参加健身活动,她们基本上是在麻将桌上耗尽她们的余暇时间,从年龄层次上看,20-30 岁之间的职业女性没有规律健身或不健身的占了她们那个年龄段的 51.2%,是健身状况最不好的群体。虽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职业女性的多层身份限制了她们的健身参与,如教育子女、承担家务、工作之余的“充电”等,使许多已婚职业女性认为自己首先应以家庭为主,因此即便是健身也要兼顾家庭其他成员,自己的健身兴趣被忽略。其次是女性参与健身经常被打扰(主要是孩子老人的需要),导致健身参与的间断,从而降低了健身效果与质量,也阻碍健身兴趣的持久。当然,女性健身参与的价值取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在人们的观念中存在根深蒂固的认识,那就是剧烈的体育运动对于女性的健康是有害的;审美观念对于肌肉发达的女性形象的抵制也影响了女性对健身体育的参与,从目前我们调研的情况看来这些导致女性对健身体育的参与程度低的社会和文化原因仍然广泛存在。另女性特有的性格特征也是影响其参与健身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针对身体美塑造的专门健身项目和器材严重缺失

调查表明,职业女性从事健身运动,主要以健美形体和减肥为目的,目前,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生理、心理与特殊体形的职业女性的健身塑体来看,科学打造理想形体的专门设施非常缺少,即便是有一些改善女性形体的设备,也必须到专门的健身俱乐部才有,这样不利于女性经常性的参与塑体,而通过健身运动来塑造美的形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稍有间断,就会前功尽弃。这些现象在许多参加过健身锻炼的女性身上常有发生,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女性坚持健身塑体的积极性,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女性远离了健身运动。同时为了尽快回收成本,规避经营风险,经营者通常采用高档次、高规格、高消费的商业运行模式,使得很多消费能力一般的职业女性望而却步。另外美容美体项目的开发也使经营性的健身产业受到冲击,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收入的职业女性健身消费低的原因是她们选择了同样可以给她们带来美体效果的被动推拿按摩项目,以此代替健身参与。

(三)社区与单位缺少必要的组织,健身氛围不佳

由于体育健身知识的贫乏,社区和单位对女性参加健身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虽然热爱健身锻炼,但她们缺乏健身锻炼的基本知识和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健身活动主要是凭感觉被动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进行健身锻炼的积极性和效果,从而打击了女性参加健身活动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我们的访谈中了解到:在职业女性生活的社区和单位很少组织她们参与健身的活动,一是社区没有相关的经费,二是缺乏专职人员组织和指导健身活动,即便是一年少有的一两次,也是靠私人赞助或是单位工会活动;当然,社会期待的不公也压抑了女性健身的激情,是影响女性健身参与的另一因素,这是因为随着女性活动空间的逐渐增大,绝大多数女性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有权利享受自己喜爱的健身活动,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因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曾经被要求按照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模式去生活,文静、含蓄、柔美的女性对充满活力、激情、奔放的健身项目的参与是不太协调的,因此阻碍了女性的健身参与。

二、女性身体美健身缺席的缘由

(一)人本理念缺失,人文體育疏离

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位的理性认识和思维观念,它是关于人的存在地位、人的目的性、人的价值等问题的观念集合,揭示谁为本位、何为本位的问题,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②。具体表现在:维护女性身体健康与美,功效方面收效甚微;适合女性优雅健身项目缺乏;健身效果落实在生物性指标上——减肥塑体;健身运动的文化品性和育人功能与人文科学的融合严重不足;女性形象在传媒关注下与性感、苗条,脸蛋是否秀美相联系;女性在健身活动中失去主体性,成为“物化的人”。

(二)病态美学误导,女性自我迷失

在中国传统的男性主流文化中,男性的审美观实际上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审美标准,并随男性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成为女性上行下效的社会规范,左右女性的价值取向。女性在遵从男性制造的一系列的美的标准的同时,还被男性作为商品进行交换、馈赠和出卖。女性在被塑造、被欣赏的同时,没有了自我。在男性视角,通过对女性身体的赞美,反复向女性输灌身体美的意识,使中国女性的生命美学观,把“柔”美、“病”美列为首选,其结果把女性引向身体审美的边缘,导致女性身体发展的异化。于是女性不懈努力试图接近理想的审美标准,而忽略了做人的广泛而深刻的意义,所以,女性花费许多时间、金钱和精力进行美容治疗。这种对女性身体美的极致的追求,实质是把女性存在的意义引向身体,走向身体的边缘。

(三)媒体导向偏失,科学认识缺位

“美女神话”在媒体的操纵下,使女性坚信身体是可以改造的。从女性自身角度来说,为了减轻她们对于不符合文化要求的身体需要承担的个人责任,求美成了女性生活的主旋律。特别是现代社会把女性包装成消费的“形象代表”,女性对自我身体的关注就不再仅仅是出于审美的需要,或者仅仅是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神圣的情绪,或某种强烈的感观上的快感,或精神修行的一部分。美丽、年轻、健康的躯体成为女性幸福快乐的载体。身为女性,无法不关注自己的形象。这或许是社会给女性的一种压力,这种压力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强有力地渗透了女性的生活,影响着全社会的审美观。

(四)健身硬件缺乏,健身效果甚微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由于职业女性在家庭、社会、单位所承担的多重角色影响,时间、精力、经济等的限制,参与休闲与健身的机会相对男性要少,第二与女性的性格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女性进行活动往往需要有同伴一起,这是女人的天性,而社会和单位对女性参加健身休闲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从而影响了女性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特别是女性参与健身活动的硬件更是制约其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健身场地、健身器材新颖适宜的健身方法与手段,尤其是体育场地设施不足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存量不足;二是增量跟不上需求;三是配置、使用和经营、管理不合理;四是非公共场馆,尤其是学校、单位场馆的社会开放程度低③,第三是由于在健身中,健身知识贫乏,健身手段不科学,健身缺乏恒心与毅力,很难看到健身的效果。第四是商品经济下的时尚引导,女性健身物品发展的边缘化。

(五)健身价值重构,健身消费欠缺

自 1995 年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大众的体育健身热潮越来越高,人们也越来越接受“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同时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职业女性更加重视自身的身体素質提高,重视身体的建设。因此,针对职业女性而言,参与健身不仅是健康的问题,而且是想把自己的身体变革成展示人体美的工具。然而,在现实生活与实践中,健身运动所赋予的真正内涵和功能——增进人体美、唤起心境美、促进群体美(合作、友爱、和谐),并没有完全被女性所理解和利用,健身运动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因此,职业女性参与健身的积极性也就不很理想。

1.道德观念的改良

“男强女弱”仍在左右部分女性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女性道德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社会演进的变化

社会发展使女性关注个体健康,着重自身形体美的塑造,追求健康与美丽的和谐统一。

3.消费观念的转型

多元化消费更多地体现消费需求和消费选择,女性参与健身消费,更多地注重塑造身体的美丽。

4.审美观念的变迁

女性身体美的追求由外在修饰向内在保养转移,更多的职业女性选择美丽、健身、塑体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自信和魅力指数,而不仅仅取悦异性。

三、女性身体美健身参与的制约因素

(一)自身素质

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如何,影响她对美的认识、对健身运动的内涵理解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这些直接影响制约女性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从整体的情况看,文化程度高的在校的准职业女性(52.6%)对健身价值的认可度比职业女性(37.8%)高,她们积极参与健身的主动性相对较强,能在错综复杂的问题上有健康良好的心态进行理性分析和取舍。只有具有这种理性的辨别能力,才不会被现在社会上流行的“病态美”观念所左右,也不会有那种非常功利的思想,为达到那种表面虚假的“美”而放弃塑造健康美的健身运动。

(二)家庭环境

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行为习惯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们的调研中很明显反映出,影响城市职业女性健身态度形成的首要因素是家庭环境,占被调查者的47.5%,将近一半。因此,良好的家庭健身氛围和健康理念,是家庭成员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因其具有强大的力量而被主流权利阶层视为维持原有社会文化秩序的手段,而且这种手段对人的影响并非强制的、表层的和外在的,而是非强制的、内在的和深层次的④。大众传媒正是凭借自身所制造的导向作用,引导和参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使大众“……模仿、接受那些可复制的大众传播女性形象⑤。因为大众传媒的不断强化以及对大众日常生活发展的现实操控力量是强大的,它所宣传的审美标准通过强有力的攻势可以内化为女性的自觉行动。

因此,媒介应当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承担起改变女性病态的审美观的主要责任,并通过女性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树立,逐步促进女性审美观念的改变。

(四)角色定位

为了保持家庭、社会需求和自我心态的平衡,职业女性只有将“妻子角色”、“女儿角色”、“母亲角色”、“职业角色”一肩挑。现在,愈来愈多的职业女性将“事业和家庭两不误”的完美角色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希望“两全其美”。然而任何一种“完美”的追求都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对女性尤其如此⑥。女性在多重角色的困扰下,自身的健康已被忽略,生活的质量无暇顾及,健康的理念和价值观在现实面前只是一个美好的概念,分身无力,健身放弃。

(五)生活方式

由于文化、历史和商品经济等多种原因,女性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她们已经意识到了身体的重要性,但也只是把身体是“本钱”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对心理的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意识还完全没进入社会生存状态,影响到她们的健身参与。因此,社会的发展,唤醒职业女性,必须有积极地行动、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健身体育在人们追求健康、幸福生活中的效能,并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健身”的理念和行为指导和引领自己的现实生活,才能解决好生存和发展问题。

注释:

①王宏维.隆胸:消费社会对女性身体的控制[N].南方日报网络版2006年5月 18 日.

②周育国.人本理念的历史流变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3):8-12.

③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学位论文,2004,(4):61-68.

④郑祥福等.大众文化时代的消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103.

⑤王德胜.扩张与危机——当代审美文化理论及其批评话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⑥丁秀娟等.我国城市女性体育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学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4):20.

参考文献:

[1]胡敏.中西人体美观念及其表现形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4).

[2]程新宇.当代医学美容与人体美的文化差异和时代变迁[J].中国医学伦理学报,2008(2).

[3]王宏维.隆胸:消费社会对女性身体的控制[N].南方日报网络版,2006年5月18日.

[4]马子新.审美维度中的“身体写作”[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

[5]程勇真.中国传统美学中女性审美的研究价值[J].中州学刊,2006(5):289-291.

[6]易健在.谈女性美的审美价值及其鉴赏[J].湖南社会科学,2003(6):139-141.

[7]陳望衡等.审美历史演化中的身体境遇[J].西北师大学报,2007(3):1-7.

[8]刘羽.试论大众传媒时代下的女性审美[J].新西部,2007(10):187-188.

[9]丁秀娟等.我国城市女性体育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学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4):20.

[10]李小江.女性审美主体的两难处境[A].性别诗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1]王德胜.扩张与危机——当代审美文化理论及其批评话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2].郑祥福等.大众文化时代的消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103.

[13]王雅芬.当代中国女性意识问题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5).

[14]徐晓君.“人造美女”整形美容现象文化浅析[J].法制与经济,2006(11):111-112.

[15]李华林等.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女性身体审美的陌生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6).:104-106.

[16]张兴霞.女性无法抗拒的黑洞——解读社会的“性别认同”[D].天津师范大学,2003(5).

[17]王蕾蕾.论女性审美文化的社会控制[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3(4):11-14.

[18]姜秀花.女性身体再造行为的文化评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3(5):37-45.

[19]武斌.美丽的战争---关于身体美学的历史与文化[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10).

[20]孙玉霞.身体化:女性在消费社会中的生存境遇[J].贵州社会科学,2008(3).

[21]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4(4):61-68.

[22]蒋继华.论消费时代女性身体图像对审美意象的消解[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118.

[23]郭健.从女性受众到女性文化消费[D]福建师范大学,2006(5):3.

[24]林树明.消费文化中的女性身体[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9-10.

[25]蒋晓丽等.传媒“她世纪”的女性消费与消费女性[J].社会科学研究,2008(1):182.

[26]周育国.人本理念的历史流变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3):8-12.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猜你喜欢

健康
浅谈高职班主任职责
关注弱势群体 追求和谐课堂
健康体检软件在我院的设计与实施
浅析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健康的关系
大学体育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研究
徐州市云龙湖健步走运动的调查分析
健康购药指导平台的开发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人性化护理在健康与亚健康人群体检中的应用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