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设计导学案,提升历史课堂复习效率
2018-09-10陆志丹
陆志丹
目前初三历史复习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复习内容多、时间紧等原因,复习课往往变成了默背知识点和做题目两个流程。这不仅耗费了大量时间,也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新课程改革和历史新课标都要求老师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虞彩萍老师也指出:“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和拐杖,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1]结合上述几点要求以及多年對初三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笔者认为导学案既是打造高效初三历史复习课的有效载体,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台和拐杖。
笔者一般把复习型导学案分成“学习目标”、“课前梳理”、“课堂探究”、“巩固反馈”四个部分,其设计目的是为了整合知识,引导学生“学、练、结”所复习内容,提升学习能力,体现学生“二次学习”的效果。下面就以初三历史单元复习《统一国家的建立》导学案的设计为例,来谈谈它对打造高效复习课的作用。
一、精练精导,定向升效
单元复习内容繁多,老师应利用导学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难点。因此,在制定《统一国家的建立》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过程中,笔者主要进行了三项研究:①《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编制的《新课程初中能力自测丛书·历史》中有关本单元的课程内容。②学生的学情: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通过复习能达到的水平;学生对于本单元知识点的兴趣导向。③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本单元重难点的把握,以及考点中易错点的经验总结。
在此基础上,对学习目标设计如下:1.识记层面,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较快再现或再认识的基础、常用知识点。如:秦朝统一的时间和疆域四至、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内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通的史实。2.理解层面,即通过导学案中活动环节的实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表述、解释、迁移能力。如:评价秦始皇、比较秦皇汉武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总结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3.运用层面,即通过拓展延伸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突破考试中的难点和易错点。如:探讨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思想和文化领域的发展趋势、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综合上述教学目标,还可以总结本单元复习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史实;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难点:评价秦始皇;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通过“学习目标”的制定,使学生明确了本单元的具体复习要求,从而达到了精确引导,定向提升课堂效率的目标。
二、创设思维导图,系统建构提效
叶圣陶先生说过:“知识那么多,哪里教得尽?样样知识一定要待老师教了才懂得,也不是办法,教育虽然着重在‘教字,最终目的却在教育者‘自求得知”。[2]打造一堂高效的复习课,课前的充分预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是老师通过“导”,使学生“自求得知”的重要体现。在“课前梳理”部分,笔者一般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建构单元知识体系,如: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本单元主要知识点。下面呈现一位同学的设计:
此设计的优点在于:1.通过“时间轴”,学生对本单元主要历史事件的先后有较清晰的认识,初步构建了由“点”到“线”的知识体系;2.通过比较本单元主要知识点“秦皇汉武巩固统一的措施”,初步构建了由“线”到“面”的网络知识结构。通过这样一张“思维导图”,比较系统地建构了本单元知识体系,学生对于单元复习内容熟悉程度大为提高,从而大大提升了课堂复习效率。
三、巧设导学活动,主题探究显效
要提高课堂效率,最重要的是对导学案中“课堂探究”部分的设计。笔者围绕本单元的重点难点,把这部分内容设计为三个活动版块,即:“秦皇汉武措施篇”,“历史人物功过篇”,“秦汉疆域与对外交往篇”。每个版块围绕一个主题,以重要知识点为核心,设计活动任务,由基础到拓展运用,能级逐级提升,各主题版块之间又互相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兼顾了整体,从而达到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辨别、历练”的目的。例如,围绕“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一复习重点,笔者设计了一道基础题: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在中央和地方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他创立的这套制度叫什么?此题主要涉及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政治措施,而政治方面的内容,又是历年中考涉及频率较高的内容,针对性较强。又由于是基础题,所以笔者要求学生个别回答,以检测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了一道提高题,材料:某位皇帝认为:秦朝以来各朝君主都没有吸取“秦设相”的教训,都跟从设立,结果影响君主,原因是他们“擅专威福”。问题:材料中皇帝认为要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丞相”一职在什么时候被废除?此题有一定难度,所以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解题的基本能力——依据材料回答问题。另一方面,“丞相”的废除是一个知识拓展点,可以切入到拓展层次的训练。因此,笔者进一步设计了一道拓展题:根据所学知识,小组合作探究,设计一张中国古代地方制度变革表。最后请总结: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以下便是某一组学生展示的作品:
从此表中可以看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因此小组同学又得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这一结论。综上,此题从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入手,复习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最后总结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层层深入,前后联系,真正起到了“窥斑见豹”的作用。在其它的版块中,笔者也设计了类似的活动形式,如“提问回答”、“小组探究”、“小组辩论”等,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提高了活动探究的质量,从而使课堂显效。
同样,利用导学案课堂练习部分来进行复习反馈,无疑是彰显课堂效率的好方法。笔者在练习题的设计和挑选上遵循“针对性、典型性和综合性”三大原则。所谓“针对性”即老师要关注学情,及时发现学生在复习中的薄弱环节,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如在本单元的复习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丝绸之路所经主要地区名称掌握不是很好,于是设计了一道选择题加以巩固: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某旅游爱好者团体发起“重走丝绸之路”活动,以便考察沿线经济情况,他们设计的路线是:
A.长安→新疆→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
B.长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
C.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长安
D.新疆→河西走廊→长安→中亚→西亚→欧洲
通过此题(答案B),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起止点以及途经的主要地区有了进一步的掌握,起到了针对薄弱、易错知识点进行巩固的目的。所谓“典型性”和“综合性”原则,一是要建立题库,选取历年模拟考和中考题,进行“典题训练”,增强学生对中考题的熟悉度,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二是题目的挑选与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中巩固复习知识。例如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秦始皇的认识,笔者挑选了这样一道材料题:
某校初三学生小明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是中國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但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你是否同意小明的看法?说出你的理由。你认为小明在评价历史人物上有何特点?
借助材料题,学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认识秦始皇,更为客观深入,并且最终可以总结出应客观、公正、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与本课的难点所呼应。通过这些针对性强又兼顾基础性和拓展性的练习题,老师真正达到了定向检测复习效果,弥补复习缺漏,巩固和提升所复习知识的效果。这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知识多得很,新事物层出不穷,课本里是写不尽的,所以必须练成功自己发现问题和求得解决问题的能力。”[3]而利用导学案进行复习和教学,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保障。
【注释】
虞彩萍:《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及反思——以苏州市通安中学为例》,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1页。
叶圣陶著,朱永新编:《叶圣陶教育箴言》,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66页。
叶圣陶著,朱永新编:《叶圣陶教育箴言》,第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