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经典的现代解读
2018-09-10金汝平
金汝平
必须承认,中国是诗的国度,从一部《诗经》开始,诗歌就贯穿了我们的整个文学史和文化史。古代诗人们五彩缤纷的个性,留下了美不胜收的杰作,这是我们整个民族无比珍重的无以伦比的精神财富,它越過遥远的时间和浩渺的空间,越过历史的刀光剑影和人性内部的重重迷雾,一代又一代地塑造着铸造着我们,在我们心里留下永久不息的回音。
阅读古诗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一次次地解读,不仅不会削减它的魅力,而是在加强它的魅力,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反复阅读中,古诗爆发出强大永恒的力量。
对古代经典诗歌,可以从多种角度踏入,也就是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多数专家和学者,以相对严谨的学术态度,把它们放在理性的显微镜下,认真窥视,试图去揭示文本价值以及文字中的秘密,包括对作品诞生的时间和诗人的生平进行考订和研究,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对于宽泛意义上的普通读者,我们是用最单纯的目光去凝视它,用最原始的也最率真的心情去接纳它,感知它,与其说是阅读古诗,不如说是在阅读我们自己。
在古往今来的心灵交流中,我们寻觅一种难得的理解。人生不过是相遇,当本来两个陌生的心灵蓦然互相凝视,感知到亲切的理解,我们会情不自禁拈花一笑。
小妖作为一个青年女作家,是一个有心人,多少年对中国古典诗歌细细的阅读,并没有简单地合上书页,而是用灵巧的笔和斑斓的文心写下了她自己的感悟。
任何写作,无病呻吟都是致命的疾病,作者在出发时就走上了错误方向,呈现在文字中的他,是一个僵硬的死魂灵,而不是自由的灵与肉的存在,没有真情实感的文字,只能沦落为毫无价值的语言游戏,因为它提供的自我形象,是虚假的、丑陋的、毫无生命力的。小妖的文字来源于她的真实。真实的感悟,真实的生命,真实的阅读,真实的表达,真实的歌哭。
据小妖自己说,她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始于中学的背诵和课外阅读,这是大部分人都要经过的路,但并没有都走向共同的结局,她更多启蒙来自于琼瑶,少女时代的情爱幻想与琼瑶相遇,让小妖开启了古诗的研读之门,琼瑶小说中的诗性题目和诗化表达,以及美学意境给她的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诸如《在水一方》《烟雨蒙蒙》《一帘幽梦》《心有千千结》《梅花三弄》《水云间》,都来自于我们古诗经典的诗句。琼瑶的言情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暂且不论,小妖说,琼瑶对于她的意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年岁的增长,人生的经历,渐渐地剔除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而留下了古诗的情结。她的文笔不错,这应该是古诗对她的滋养。对古诗的无限热爱,开启了她对现代生活诗意化的另类阐释。
小妖的《拈花一笑》包括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表达,后半部分是关于元曲的感受。
我们先来看《古诗十九首》。
古典经典中,有两个表达方向,一个是“逸乐”。比如说,那些读来就欢快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红杏枝头春意闹”,让古往今来的许多人感知到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欢悦。另一个更重要的是“悲哀”,后者更有分量,更有力度,它始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以更深重浓厚的悲剧力量笼罩了文学。一位作家说过:看了中国古诗以后,会产生悲哀。为什么古人的心情会这样沉重?我想,并不是某些诗人自作多情,多愁善感,而是残酷生活在他们心灵上的投影,苦难的生活,产生了苦难的文学,我们民族如此灿烂的文学之花就扎根在这块苦难而又血腥的土地上。如果说,春秋的礼崩乐坏,秩序瓦解,人类厮杀,导致了百家争鸣,让我们感觉到哲学是痛苦的结晶。到了汉朝,宦官专权、门阀制度,民不聊生,士不得志,就激发了诗人面对社会撕心裂肺的哀歌。哀歌中,充满了让我们今天依然震动的感同身受的深邃痛苦,古诗十九首就是这样的哀歌。既形而上又形而下,是两个方面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黑暗的气息扑面而来,它对时间和空间的叩问,继承了屈原天问的精神。人们解释不了苦难的来源,陷入困惑和迷茫,这种迷茫找不到发泄的渠道,找不到解决的途径,就转成对时空的叩问,而这种叩问是没有答案的,自古天意高难问。
《只是远行客》是这本书的第一篇,应该是小妖觉得感受最深的,她这样写:“人生天地间,面对着青青的长在陵墓上的柏树,看得见磊磊的涧中石,这高天之下,这黄土之上,我们是什么?也只是陵墓中的一个留不下任何意义的肉体,也只是被时间的流水冲刷走的一抹魂灵,不是一个远行客,又是什么?驱车策马游戏在宛城与洛城,宛洛是繁华之地,官人们斗酒为乐,往来的都是冠带与豪客,长衢夹巷中多是王侯的宅第,两座王宫之间也不过相距百余尺,盛宴中端着薄酒的人该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吧?却不,反倒是心有戚戚,这个时候,看到了脸上的笑容,看不到的却是心里的萧索与廖落。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有这种感觉的呀,在豪华的街市间找不到自己,在觥筹交错间心上升起失落,我们是谁?为了什么赴这盛宴?又为了什么在这峨冠博带间博弈周旋?我们的灵魂不在这里,在这里的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身不由己的言不由衷的无可奈何的躯壳!”
《努力加餐饭》中,她这样写:“胡马从北方广朔的大漠而来,依北风而啸,越鸟从吴侬软语小桥流水的南方而来,筑巢的时候,总是拣着向南的树枝。这些精灵都心恋故乡,有着自己的精神方向。我们生而为人,也是这样吧,有着自己心灵的故乡,那是我们最终精神回归的地方,也终会把我们的灵魂安葬。这么多而琐的岁月划过,只是为了那个皈依向死而生的,世人却多不识得。世界很静默。”
《明月与离思》中,她这样写:“静静地躺在北堂的床上,明月入了窗棂,清辉满房,却抱不到手里,也揽不入怀里,凉风绕着房子吹,寒蝉还在堂外的高柳上不知疲倦地鸣叫,时令一节一节地消逝,已经远行很久了呀,想要做官,却一事无成,不由得更想家中的亲人,这种难守的离思,又有几人懂得?古人总是聚少离多,交通不发达,通讯也不发达,为了功名,为了官宦生涯,常常是身如浮沉雨打萍似地到处奔波,家中就常常留下了那些如花似玉的美眷,在外漂泊,有着不欲与外人语的辛酸可怜,那种对家人的离思便如雨后的青草,生长得真切而且猛烈。”
在《何不秉烛游》中她这样写:“由古人创造的“何不秉烛游”的达观哲学,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曾无数次地观照过安抚过人们的心灵,尤其是在乱世,东汉末、魏晋、五代十国、元末明初、民国时,每当社会纷乱,这种来自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哲学就会起作用,几分达观、几分浪漫、几分幽默、几分向往自由的心,支撑着人们生活下去,也能诞生诗歌和文学,如今的社会,世风日下,几欲动荡,我想,“何不秉烛游”一样能安放一些飘泊的荒凉的灵魂。”
在《思还故里闾》中她这样写:“远远地凝望着那些寂寥的或者是欢欣的身影,体味着他们的惆怅,也体会着他们久别重逢的亲情,我的心胀得满满的,想落泪。这世间,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苍茫的大地,风吹来,一切都会灰飞烟灭。悲怆的情绪还未疏散,环顾着周遭屈指可数的亲人,又一层愁思浮起。是啊,去了的人,随着时日的长久,对他们的印象会越来越模糊直至最终幻灭,而新生的一辈,又在时光的流转中,一日日长大,一日日熟悉起来,也越来越亲,这一来一去,是多么浩渺的时间和空间啊。这世界,就是由这些来来去去、古今代谢而组成的。我们处于这个时空中,是多么地渺小。”
在《虚名复何益》中她这样写:“我们的锦绣年华,转眼就成白发枯颜,甚至未来得及看到月华如水,就成了荒野枯骨,生命何其脆弱,我们只是尘世间小小微粒,被庞大的世界弃如遗迹。想来,身前身后都是悲哀,在一怀清凉的明月光中,微微地落下泪来。世界弃我如遗迹,我弃世界如敝履。我们都是过客,从来处来,到去处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来,又为什么而去,只是在这宏大的红尘旷境中追逐、挣扎、奔突、折腾,从生来,到死去。那么,良无磬石固,虚名复何益?”
《古诗十九首》上接屈原的悲剧精神,下启杜甫苍茫的忧国忧民的人道主义和终极关怀。与杜甫相比,却又显得功利主义多一些,更绝望和更自我。它在文学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桥梁和过渡。
小妖在阐释古诗时,加入個人的情感,当代社会的问题就渗透进来,我们被古诗启示,由此了解对生命的真爱,古人看到的月亮,我们也会看到。历史在她笔下,影影绰绰地活动起来,这样的结果,游离了简单的读后感和按部就班的文本分析,文章的活泼性和趣味性成了打动读者的重要力量。
小妖隐隐触及到了什么,又难以深入,她在写作之初不具备极天地的哲思。不过,小妖在写这一部分时,把古诗十九首的沉重,透入了一种鸟语花香般的轻盈,这种轻盈让压在读者心头的忧伤变得有了美感。在许多思想家看来:我们现在置身的功利社会是不能忍受的,如果转化为审美,就可以忍受。
《芳心念远时》中小妖写到:“花开茂盛时,便是繁华么?不,如果人在远方,那只是落寞,在繁华中穿行过,在落寞中叹息过,世事都从沧海慢成了桑田,我不想再去攀折那些枝条,春光依旧时,山河却寥落,谁为她指点迷津?谁又为我指点迷津?秋水苍颜,《古诗》里的那个女子,你为他遗世独立,有什么用呢?他在他的远方,他有他的世外,他有他的桃源,不如我和你,我们为自己,红颜尽欢。从此后,自己听微雨,自己喝淡茶,自己捧住檐角零落的时光,洗尽铅华,淡然心弦,种自己的因修自己的果,恁他尘世流水与落花。”
小妖就这样实现了一个从沉重到轻盈的转化,忧伤变得美起来,我们由哀歌的负面情绪进入一个审美的时空,高飞的鸟儿减轻我们灵魂的负担,打开一扇窗,让雪花和雨滴进来,穿越死亡和血腥,享受阅读的轻盈和愉悦。
再来说元曲。在我看来,元曲有一点儿轻佻。那种存在于古诗十九首中的沉甸甸的生命感,那种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敢,那种不逃避,宁愿在黑暗中死亡,也不要廉价的快乐的那种精神,在元曲中是不多见的。它的原创性创新性严重匮乏,它的意境、氛围、对偶等等都是唐诗宋词衍化而来,是对唐诗宋词诗意的稀释。
小妖关注到元曲,一则是由于它属于文脉序列中的一支,二则是由于她对戏曲的热爱。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两部分,在戏曲史中,从歌舞演故事开始,到元杂剧时,戏曲基本定形,也产生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许多戏剧大家,他们的散曲同样有文学价值。小妖诠释了一部分的元曲,文笔一以贯之,但那种深刻感悟并没有超越了前半部分。
阅读一本书,是精神上的一次穿越,穿越古今,穿越个人的狭小天地到而到达民族精神博大的辽阔中,某些精美的文字,轻轻一勾勒,被时间和空间淹没的记忆就会萌发,就像春天,雷声一响,万物苏醒。读小妖的书是放松的,身和心的双重放松。可以说,小妖在思想上不太突出,理性力量相对薄弱,这是女性作家的通病,但我们可以在她充沛感性的灵动中得到补偿。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作家具有所有文学全方位的美德,只要能在某一方面给予我们享受,就可以算作精神世界的一个小小礼物。确实,没哭过长夜者,不足以语人生,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直在叩问,但永远找不到答案,人生的残酷隐入无边黑暗,隐入一株花一棵草一座楼房,隐入一个人的眼睛里,对于没有答案的终极拷问,我们除了忍受,除了拈花一笑,还能做什么呢?拈花一笑是应该的,也是无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