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校园传承侗歌的路径探索

2018-09-10黄秀福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小学传承

黄秀福

摘 要: 侗族歌曲(简称侗歌)包括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等,是人类音乐文化的瑰宝。当今,侗歌和其他民族传统精典文化一样,在改革开放前的“文革”期间,侗歌作为“四旧”被禁唱禁传。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侗乡村寨成人大部分外出务工,无人唱侗歌、教侗歌、学侗歌,侗歌传承形势严峻。榕江从上世纪80年代起,瞄准了中小学生这个传承主体。在基层政府、文化教育部门、学校、家庭与社会合力,走出了一条中小学校园传承侗歌的成功路子。

关键词: 侗歌;中小学;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G758;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6-0125-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6.024

一、侗歌传承的历史责任

侗歌包括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是人类音乐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此起彼伏而被世人称为“天籁之音”并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侗族大歌”,无论你懂与不懂侗语,懂与不懂侗歌,当你听到之后,无不为之心醉而震撼。

侗歌不僅是侗民族文化资源,也是侗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贵州省榕江县是侗族聚居地,有三宝侗寨、四十八寨侗寨、七十二寨侗、六侗侗寨、天府侗寨、下河侗寨等七个支系,是侗歌文化的宝库。宰荡、加所侗族大歌,晚寨四十八寨琵琶歌、七十二寨琵琶歌、三宝琵琶歌、定达侗族牛腿琴歌、归柳侗族清唱情歌等侗歌异彩纷呈,构成榕江侗族文化和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

侗语没有传统文字,侗歌没有传统的记录乐谱。千百年来,侗歌的传承靠歌师一句一句传下来。在上世纪中后期,由于“文革”期间不准唱传统民歌,榕江许多侗寨的年轻人都不会唱侗歌。直到改革开放后,侗歌的传唱才逐步得以恢复。为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挖掘、保护、传承侗歌,已然成为侗族地区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侗歌传承最重要的群体是侗家少儿。少儿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也是侗歌传承最基础、最有活力的群体。而少儿大量的时间在校园,因此,侗乡中小学不仅是义务教育的阵地,还是侗歌传承最重要的平台。

有侗学专家和教育学者认为,民族音乐进课堂,不仅能丰富师生业余文化生活,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榕江车民小学金蝉歌队为代表的侗族琵琶歌传承;90年代以来,以榕江宰荡加所小学少儿大歌队为代表的侗族大歌传承,为侗乡走出了一条侗歌传承的新路子。

二、榕江中小学传承侗歌的历程与效果

榕江县自上世纪70年初代以后,以榕江县文化馆张勇为代表的老一辈侗族音乐家,在榕江侗族地区率先开展了侗族音乐调查、搜集和整理,并与当地侗族歌师探究侗族音乐的传承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由张勇牵头在车江车民小学建立了“金蝉歌队”(1985年改为“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金蝉歌队”在榕江县文化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支持下,以“专家+歌师+歌手”的形式,搜集整理、编写《长大要当好歌手》等侗歌民间少儿歌曲,培训侗歌辅导教师,并利用课外活动和音乐课时间,开展少儿侗歌教育活动。从此,侗乡榕江点燃了民族音乐进课堂的火炬,一批批“金蝉”侗族少儿歌手脱颖而出。1988年,“金蝉”小歌手陈琼仙入选中国少儿艺术团赴法国演出,让侗歌走出国门、走向欧洲而获得了荣誉。此后,“金蝉”团员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各类比赛演出,并荣获了多项殊荣。上世纪80、90年代的金蝉队员,如今已成为榕江侗歌教学传承的骨干力量。

榕江侗族大歌之乡栽麻镇宰荡村的两所小学,在上世纪90年代已将侗族大歌引入课堂。2000年,贵州大学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和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联合在宰荡村开展侗汉双语教学试验,将侗歌引入课堂,收到了侗汉语文教学和侗歌文化传承双丰收的效果。

榕江自开展侗歌中小学校园传承30多年来,仅车民小学金蝉少儿艺术团和宰荡、加所小学(2008年宰荡小学和加所小学合并为加所小学),为社会和上一级学校输送了逾千人的侗歌人才。加上归柳、苗兰、大利、太平、车江中学、章鲁中心校、寨蒿中学、栽麻中心校、忠诚中学、本里小学,榕江有3000人以上在中小学接受了侗歌培训教育,这批人才成为榕江新一代传唱侗歌的中间力量。至2017年,榕江在全县的12所中小学建立了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其中就包括了栽麻、车民、加所、太平、大利等小学的侗歌传承基地。在这些中小学校中,每个学校都有自已的侗歌队。如在加所小学逾百名小学生中,就有50%以上是少儿侗族大歌队的成员;而车民金蝉歌队成员也保持在50名以上。这些校园传承基地和中小学侗歌队伍,已成为榕江侗歌传承的新生力量。

榕江中小学传承侗歌不仅在全县形成规模,走向常态化,带动月亮山和雷公山地区苗族传统歌曲、苗族芦笙舞、木鼓舞等民族传统文化进入课堂。同时,还先后影响到周边的从江县平江和小黄小学,黎平县岩洞小学,广西三江县高安小学等侗乡小学,使这些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也纷纷开展了侗族音乐进课堂活动。

2014年11月,中央电视台国际中文频道《记住乡愁》节目摄制组来到榕江宰荡拍摄“侗族大歌”。摄制组负责人向笔者表示,作为拍摄世界级“非遗”的乡愁片,他们要不辞辛劳地在侗乡走村穿寨,一定要拍摄到位!要摄制好乡愁片,首先得选好它的环境。这环境包括侗族大歌在这里的生存文化环境(唱大歌、传大歌、学大歌的氛围)和物化环境寨容寨貌。摄制组经过在湘黔桂侗乡采点综合比较筛选,最后还是选择大利侗寨。

尽管榕江县城与车江侗寨一桥之隔,尽管榕江县城扩容包含了侗寨车江,尽管车江侗寨木楼人家被一幢幢高楼大厦所取代,而车江侗乡说侗话、唱侗歌的人数依然没有减少。笔者认为一方面,这是榕江车江侗家人从容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们从小受到侗歌文化的哺育与熏陶。

三、榕江推进中小学校园传承侗歌的主要因子

(一)文化母体环境与孕育

家住宰荡加所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官美,30多年来,每年都在教本村本寨的少儿唱侗族大歌。而宰荡加所的孩子们从出生,就在侗族大歌的歌声中长大的,大歌成了他们的童年歌谣。这种美妙的旋律就留在他们的记忆里,如同母乳一样哺育着他们成长。包括车民小学的金蝉队员,他们自幼都在三宝侗乡侗歌的环境里长大,这就是他们的侗歌文化母土。而且,学校就在村子里,早晚回家,在母土文化的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这样的环境是他们学习侗歌优越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小学传承侗歌的基础。

(二)相互协调,密切配合

如果没有张勇等老一辈侗族音乐家的努力,没有他们的牵头,没有胡官美、吴家兴等当地侗族歌师的支持,没有像杨亚江等热爱本土民族音乐、支持民族文化教育的中小学校校长支持与配合,榕江中小学校园传承侗歌绝不会这么早就取得这么好的效果。榕江中小学校园传承侗歌起步早、基础牢、成效大,靠的就是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和相互支持。

(三)政策保障,学校引导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自此,我国已正式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从各地“非遗”申报量增多的趋势看,说明民族文化已成为地方旅游文化的重要资源,引起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2002年,贵州就制定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03年贵州省教育厅和贵州省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2008年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2016年贵州省民宗委、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文化厅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实施方案》。这些不断完善的政策出台,对学校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可谓是逐年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纷纷采取了一些措施,对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起到了重要作用。2000年6月,榕江县车江乡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全乡学校增设民族音乐教学的通知》;2001年,榕江县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小学开设民族音乐课的通知》,这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还早了几年。有了这么一个政策环境,榕江侗乡文化部门和各小学,理直气壮地将侗歌引入校园传承。

榕江县还特聘了一批如杨秀珠、杨秀梅等优秀歌师为正式教师,并派到侗乡小学任教,辅导少儿侗歌。加所小学不但将课外活动课时让给少儿侗族大歌队学唱侗族大歌,还聘请了两名侗歌歌师为少儿歌队的辅导老师;车民小学积极主动向有关部门申请侗歌文化进校园项目,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将侗歌课时纳入学校绩效积分制量化考核内容,让侗歌传承在学校的新机制中常态化运行。

(四)政府主导,社会合力

地方政府和教育、文化等部门,在场所建设、课时安排、教师聘用与培训、乐具教具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人力的支持;有关企业、基金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侗歌,关注中小学侗歌文化的传承,以不同形式给予了支持。榕江县“非遗”中心计划从2018年起,每个传承基地补助1万元资金作为特聘教师、侗歌教学音乐播放器材等方面的费用补助。从2014年开始,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就资助榕江加所小学侗族大歌的传承,并与学校和专业教师共同制定了传承计划。部分到过宰荡旅游且现场看过加所小学侗族大歌队演唱的团队和个人,也分别以文具、教具、演出费等形式支持侗族大歌队,以此来鼓励支持学校传承民族文化。

(五)学生歌队参与文化表演,激发学生激情

在侗族大歌之乡的宰荡村,近年来,每年到这里来感受侗族大歌的团队游客就有200多批(次),宰荡人每年要为旅行团队演唱侗族大歌100多场,其中60%以上都有少儿歌队参加。在学校假期,是少儿侗歌队演唱最繁忙的时期,有时一天就要演唱几场。此时的演唱尽管繁忙而辛苦,但每个学生都参与演出的收入分成,一天可收入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让这些少儿认识到传承民族文化也能自己挣些零花钱,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侗歌、唱侗歌的激情,推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四、结 语

榕江多年来走出了一条中小学传承侗歌的路子。这条路子,最突出的因子,一方面是学校及教育文化主管部門的领导有文化责任,重视侗歌传承工作。另一方面就是传承主体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少儿学生,不离开文化母土,在家乡读小学学语言、学侗歌,在学习母语和侗歌的快乐生活中成长。

可是,近年来,为整合中小学教育资源,许多100户以上甚至200多户的侗寨(晚寨侗寨、乌公侗寨等)的小学撤并了,到集镇的中心学校去读寄制小学。多数乡镇中学甚至原中心中学撤并到县城读中学。孩子们离开母土,连学习自己的母语都将成问题,莫说跟家人和村子的歌师学歌了。为此,笔者建议,能否在200户以上的侗寨,保留小学,至少保留初级小学。在侗寨集中的片区,保留初级中学,为孩子们在母土里学习好母语,学唱侗歌,为侗歌传承与侗家孩子成长提供一个和谐温馨的文化家园。

(责任编辑:涂 艳)

猜你喜欢

中小学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