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

2018-09-10钱容德

关键词:列宁特色建设

钱容德

[摘 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汲取了苏联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了既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关键词] 理论逻辑;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志码]A

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和产生的必然性,必须把它置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中。就理论逻辑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汲取了苏联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了既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形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简称《宣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理论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指明了人类未来社会是共产主义,并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一般特征和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讲到共产主义社会时,是把它与资产阶级社会对立起来讲的,并称之为“非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社会是“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如果生产力发展程度低下,“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538在未来社会,随着个人全面发展和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社会的物质财富也将会极大丰富。

二是废除私有制,生产资料社会占有。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强调:在一定意义上,“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2]588恩格斯还强调:“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所以共产主义者完全正确地强调废除私有制是自己的主要手段。”[1]683

共产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3]588共产主义社会是按照整个社会的要求自觉地组织社会生产。恩格斯认为:“这种新的社会制度首先必须剥夺相互竞争的个人对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经营权,而代之以所有这些生产部门由整个社会来经营,就是说,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1]683由此,资本主义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将结束,整个社会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社会生产。

三是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平等。在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中,人类废除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也就意味着消除了一部分人凭借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另一部分人的现象。由于新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分配制度上有了根本性的變革,消费资料刚开始实行按劳分配,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步实现按需分配。社会不再区分剥削者和劳动者,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被铲除。

四是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不仅要与传统的私有制彻底决裂,而且要与传统的私有观念彻底决裂,形成与公有制基础相适应的共产主义思想观念。人的道德将不再打着阶级对立和私有制的印记,而是真正成为人本身的道德。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为可能。”[4]100

五是阶级和国家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每个人的物质利益都得到了充分保障,社会分工不再具有经济利益划分的性质,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社会已不再会因为经济利益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并进行相互间的斗争,于是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没有了,最终阶级差别也消失了。由此,国家的镇压职能已无必要,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也失去作用。在阶级和国家消亡后,人类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六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城乡和工农的差别消失,各种旧式分工也不复存在了。在摆脱了“奴隶般地服从于分工”的状况的同时,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劳动已经成为自我展示其创造性的过程,成为人们乐于从事的自我实现的活动。再加上自由时间空前增加,人们可以自由转换劳动方式,而且有充分的时间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于是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但不妨碍其它人的自由发展,反而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汲取了苏联经典社会主义理论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向现实的飞跃。但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既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又是一个历史难题,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开始初步探索和思考。

(一)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

列宁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实际情况,创立了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后,列宁围绕着俄国如何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以及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1.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

列宁认为未来社会将分为三个历史阶段:首先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历史上必然会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殊时期或特殊阶段。”[5]26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还非常幼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5]154然后社会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直接从资本主义生长出来的社会,是新社会的初级形式。共产主义则是更高的社会形式,只有在社会主义完全巩固的时候才能得到发展”。[5]38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但因为富裕程度不同,还不能做到公平和平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由于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将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1)列宁的政治建设思想

首先,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列宁认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首先要推翻地主和资本家,废除私有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劳动者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同人数众多的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小资产阶级、小业主、农民、知识分子,等等)或同他们的大多数结成的特种形式的阶级联盟,是反资本的联盟,是为彻底推翻资本、彻底镇压资产阶级反抗并完全粉碎其复辟企图而建立的联盟,是为最终建成并巩固社会主义而建立的联盟。”[6]362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一致的,没有无产阶级专政就没有社會主义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法制也是一致的。

其次,加强执政党建设。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要巩固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党的建设。列宁认为,党执政后,很容易产生骄傲自大、脱离群众、贪污腐化和官僚主义的倾向,因此,党要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精简机构,领导干部实行选举制。同时,要注意纯洁自己的队伍,提高党员的质量,及时把官僚化分子、不忠诚和不坚定的分子从党内清除出去。他认为,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列宁认为,党要努力领导苏维埃的工作,但不能代替它,要正确实行党政分工,如果不严格区分党的职能和国家机关的职能,那势必“会使每个人对委托给他的工作缺乏严格而明确的责任心,会在党组织内部滋长官僚主义,使党组织什么都做而又什么都做不好,会妨碍经济工作者的真正专业化(妨碍他们研究问题的各个细节,妨碍他们获得真正有用的经验),会使正常的组织工作难于进行。”[7]181182

再次,加强民族团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提出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各民族利益的思想,以此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原则。他还强调要反对旧俄国遗留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要维护好少数民族的权益。

(2)列宁的经济建设思想

一是社会主义必须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列宁认为革命胜利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唯一物质基础就是能代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将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此,列宁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论断。

二是运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认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进而到达共产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是同国家联系着的,而国家就是工人,就是工人的先进部分,就是先锋队,就是我们。”[6]244列宁提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商业是经济的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只有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大力发展商业,才能促进工农业产品的流通,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他提出要通过市场,活跃商业,使社会主义大工业和小农经济结合起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

三是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如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针对这个问题,列宁提出运用合作社的形式来改造个体农业。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合作社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是“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无产阶级和千百万小农及最小农结成了联盟,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已有保证”。[8]422在列宁看来,用合作社的形式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农民十分熟悉,便于接受,也是把农民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的最好形式。

(3)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

首先,社会主义建设要善于利用人类全部科技成果。列宁多次强调,共产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的地基上才能成长起来,共产党人只有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有用的东西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列宁认为,落后的俄国必须吸收国外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把欧美科学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内容都学过来。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社会主义。[9]94

其次,开展文化革命,提高人民文化水平。俄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文盲和半文盲在居民中占多数,这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通过开展一场文化革命,提高全体居民的文化水平和基本素质,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在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事业。文化革命的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包括扫除文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各方面建设人才,更重要的是发展国民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繁荣。列宁还强调要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工农群众、特别是青年。他号召青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用人类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不能走向社会主义、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开辟了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因而,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和基本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

列宁之后,在斯大林领导苏联时期,逐步形成了自己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体系。首先,斯大林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他继承了列宁的思想,认为依靠自力更生,依靠国内资金积累,努力争取国际革命力量的支持,积极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苏联一国完全可以建成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从总体上把握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其次,斯大林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思想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思想。他总结了苏联模式的公有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公有制,包括国家即全民所有制及合作社和集体农庄的所有制。他的集体所有制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学说的重要发展。

再次,他提出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理论。他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计划只是臆测,对谁都没有约束力,“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测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的计划。这种计划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发展的方向。”[10]280

第四,他提出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高速工业化思想。斯大林从复杂的国家环境出发,认为高速工业化是苏联生存、发展的保证,而核心是重工业化。他提出一切都要服务和服从于这个目标。为此,必须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的专家,立足于本国,走内部积累发展工业的道路,包括暂时保留历史上形成的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价”,使农民为了国家以及他们自身的长远利益付出“贡税”。随着工业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再最终消灭这种“贡税”。为了服务于高速工业化,斯大林在农业中提出了农业集体化理论,他认为,只有将分散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组织起来,实行集体制,才能实现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的控制,从而保证工业化所需要的粮食及部分原料稳定供给,保证工业化的高速与顺利运行。

在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即“苏联模式”诞生并形成。苏联模式为其它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典型模板。苏联模式曾一度被后来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照搬和仿效。

三、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既有成果

(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当时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但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1956年初,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初步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建设经验,明确提出“以苏为鉴”。要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毛泽东认为,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重点把握十大方面的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是为了充分调动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但是,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三是走工业道路的思想。鉴于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毛泽东提出,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

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其它重要的思想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在战略目标上,毛泽东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等等。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探索的初步成果,为党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思想养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11]9,提出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思想路线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其中,实事求是是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大的国情。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来思考和解决问题。1981年6月,党的文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八大,我们党一直坚持这一论断,确保了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始终立足于初级阶段的国情。三是社会主义本质论。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37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四是改革开放理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目的是社會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扩大开放要坚持互利共赢,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从严治党,净化党的肌体,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历史新方向,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政外交、国防军队、发展规划、蓝图设计等方方面面的基本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论。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里明确指出,中国是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其它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社会主义的方向指引下,我们的总任务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这个总任务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其间包括一系列相互衔接的战略目标和历史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将实现,下一步该如何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即第一个阶段从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 2035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具体目标的确立,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二是社会主要矛盾论。根据新时代的特征,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重新研判,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必须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

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党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前提,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共同富裕。

三是社会主义事业布局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谋篇布局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经历了“两个文明”一起抓、“三位一体”总布局、“四位一体”总布局,到现今的“五位一体”总布局。这种演化过程体现了党从事实出发,立足实践,在理论上不断地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总目标、总任务紧密相连,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架构和顶层设计,是战略层面的总体安排与宏观设计,为顺利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具体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于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包含战略目标,又包含战略举措。从战略目标、战略举措等方面回答了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战略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从整体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形成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全体中国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奠定了精神基础,是中国人坚定自信的底气所在。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改革开放,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社会改革、军事改革、党的建设的改革等方方面面。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3]19

这个总目标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在根本方向上,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内容、推进路径和目标。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取决于国民的意愿。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符合我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适应了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而且体现出巨大的优越性。

五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论。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围绕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包括了诸多方面的建设。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是建设法治政府。三是提高司法公信力。四是建设法治社会。五是建设法治工作队伍。六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一方面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

六是强军目标论。党的十九大提出党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設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后,我党提出两步走战略:“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13]53

围绕着强军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回答了一流军队建设的方式和方向,明确了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聚焦点和着力点。一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跟党走。二是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坚持先进军事理论的指导。三是坚持战斗力标准,锻造精兵劲旅。四是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五是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认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中国要“更好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做出新的诠释。科学地解答了“中国想要建设什么样世界”的时代课题,并为全球治理的提供了“中国方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要包含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构建。在相互关系上,倡导平等相待、互商互谅。在安全格局上,倡导公道正义、共建共享。在发展前景上,倡导开放创新、包容互惠。在文明交流上,倡导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在生态体系上,倡导尊崇自然、绿色发展。

八是新時代党的建设论。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代党的建设包括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六个方面的建设。习近平将“从严治党”发展到“全面从严治党”,极大地推进了党建的历史进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党建理论体系。

新时代党的建设主要包括,一是政治建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严起。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二是思想立党,习近平反复告诫全党:“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三是制度治党,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十八大以来,推动党员领导干部从“不能腐”到“不敢腐”“不想腐”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四是人才兴党,习近平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通过正确的选人、用人之道,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优秀人才汇聚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五是廉政强党,领导干部是执政兴国的骨干部分和中坚力量。他们的清廉直接关系到党的肌体的健康、活力和生命。习近平提出:“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严管好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以上率下,教育、引领、带动普通党员干部“最大多数”。六是纪律管党,只有铁的纪律,才能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纪律管党“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对当代中国各个领域的建设,作了详细而全面的部署和规划。它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8]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9]列宁.列宁文稿(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0]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亢犁,陈金艳,程丽娟.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2832.

[15]陈加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四维解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723.

[16]许春玲,刘东.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新时代论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6267.

[责任编辑]王立国

Abstract: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s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t is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learns a lesson from Soviet socialism. It inherits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the important ideology of "Three Representatives",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Keywords:theoretical logic;scientific socialism;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猜你喜欢

列宁特色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拉美有多少“列宁”?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纪念列宁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