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斗门 传统文化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传承

2018-09-10薛珊

珠海 2018年8期
关键词:婚嫁沙田民间艺术

薛珊

有时候不禁会想,究竟是什么在支撑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与温润情怀?是小时候看到村子里热闹的水上婚嫁民俗,是记忆里家中长辈口耳相传的沙田民歌的旋律……传统文化,无形之间将传统内涵代代相传,而今,如何在当下再次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在斗门,传统文化植根这片土壤,古老情愫和文化传承在此演绎着新的故事。

民俗源自生活

如果要为斗门的传统文化生态勾勒出一张脸谱,那么水上婚嫁肯定是这张脸谱上经历百年而不褪色的油彩。

为传承和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根据《省文化厅关于组织开展2018-2020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的通知》要求,在今年3-5月,省文化厅组织开展2018-2020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评审工作。经评审、检查和公示,全省共有43个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获评为2018-2020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斗门区莲洲镇凭“斗门水上婚嫁”,获评2018-2020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我市唯一上榜的项目。

斗门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端,珠江出海口八大门中的崖门、磨刀门、鸡啼门、泥湾门和虎跳门都经过斗门,这里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是珠三角流域典型的大沙田地区,是名副其实的水乡,生活着约15万的疍家人,疍家文化早已融入到当地的生产生活之中。据史料记载,明代已有疍民在斗门境内的大沙田地区生活。《香山县乡土志》载:“水居则为民,今本邑三灶官久已奉载。……至民顽悍,明初籍以为兵,实羁縻之术,非诱之向化也,故风俗习惯,究与土著不同。清朝雍正七年,诏令民有能盖屋栖身者,许其在近水村庄居住,力田务本,以示一视同仁。…… 人,以舟为宅,业捕鱼或编篷,濒水而居,谓之水栏。”(见《辞言》: 古代南方的水上居民。也作“蛋”,今作“疍”。)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便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它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融汇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歌友等几个环节上,以船为交通工具,以咸水歌来贯穿婚嫁活动的全过程。

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诸蛋以艇为家,是曰‘蛋家。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约。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

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和数代人的融合、沉淀,这里形成了一种斗门水乡特有的民俗文化——斗门水上婚嫁习俗。这项习俗的婚嫁程序繁复多样,共有“夹年生”“拿茶叶”“择日”“使日”“起厨”“坐高堂”“上头”“嫁仪”(汉家姐、梳头、祭龙王、松头等)、“花船迎亲”“渡水饭”“拜堂”“闹洞房”“回门”13项。其中“花船迎亲”“祭龙王”等程序与水环境不可分离,整个婚嫁的过程都贯穿沙田民歌的演唱,独具水乡风情。

这项民俗活动在文化价值、人文价值、艺术欣赏和审美价值以及学术价值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多年来,斗门水上婚嫁习俗通过婚嫁关系逐渐辐射到了中山、江门、佛山等珠江三角洲的水乡地区,其独特、传统的婚嫁方式深得群众喜爱。

斗门水上婚嫁既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文化,并且是一种多元素的文化。它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以及“疍家”文化的融会。水上婚嫁于2007年3月29日公布为珠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1月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14日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更好地发扬和传承这项非遗,近年来斗门每年都会举办以斗门水上婚嫁为主题的集体婚礼,面向全球召集新人,演绎当地最古老最有民俗风味的婚嫁仪式,广受关注。近来,白蕉镇南澳村已建立起了展示疍家文化的水上婚嫁民俗展示馆,未来还将在岸边打造婚嫁仪式13个环节的浮雕作品,让外来游客充分了解与疍家人相关的民俗文化。

岭南古迹中的民间艺术

由于斗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人文,滋养了这片土地的多元文化,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水上婚嫁、沙田民歌、曲艺、捉泥鱼、飘色、七月三十装路香等一批在文化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欣赏等方面,都是有着独到之处的文化遗产。

一年一度的斗门民间艺术巡游作为珠海十大文化名片之一,每年元宵节前后都会在斗门举办,至今已举办了十四届。民间艺术巡游以本地民俗为主打内容,提取具有代表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创新设计与编排,赵氏家族祭礼、锣鼓柜、醒狮、佛家拳、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等各具特色的表演方阵悉数亮相。另外,为加强与外地文化交流,每届斗门民间艺术大巡游活动中,还邀请了其它省市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参与民间艺术大巡游活动,让本地人民在了解更多民间艺术的同时,也能认识到民间艺术的珍贵性和必要性。每次活动现场万人空巷,群众争相聚集到巡游路线两旁一睹风采,品味文化盛宴。从2016年起,斗门区还举办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节,众多具有地方特点和疍家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复活,给观众带来一场文化盛宴。而这些民间艺术,大多都是源自日常百姓的生活,是斗门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装泥鱼是斗门人在生产生活中衍生的主要谋生技能,七月三十装路香是当地水乡居民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粤曲是糅合了唱作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等于一体的表演艺术,丰富着人们的业余生活,也是最原汁原味的艺术形式……所以,在斗门,各式各样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备受大家的喜爱。

当暮色晕染了西提公园郁郁葱葱的植物,显利乐坛逐渐热闹起来,锣鼓铿锵、粤曲悠扬。粵曲带有一种时代的韵味和色彩,在井岸镇、乾务镇等不少社区曲艺社,村民们如同打卡般每天准时出现,吹拉弹唱乐此不疲,乐曲中传唱的流金岁月,似乎从未褪色。目前,斗门区有民间曲艺团体54个,业余曲艺演员达3000多人,主要分布在井岸镇和乾务镇等。斗门区是中国“曲艺之乡”,承载着当地传统文化的地方戏剧也成为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最好的形式之一。为了让曲艺事业被更多人所了解,目前全斗门区共有曲艺传承基地、传习所和展览厅95个。未来,斗门区提出还将利用社区和公园内的公共文化设施,积极组织的中小型曲艺演出,每年不少于300场,让村居曲艺活动常态化。

2015年斗门首个沙田民歌工作室成立,致力于传承、创新、发展沙田民歌,关注沙田民歌的发展动态、搭建沙田民歌的交流平台,斗门区还举办沙田民歌大赛,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当地人共赏水乡民歌。灯笼中心小学自2015年起就着手开展沙田民歌进校园等工作,制定了教学方案,已形成系列完整的教学体系。据了解,该校本教材由灯笼中心小学邀请广东咸水歌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黄华欢担任主编打造,内容包括沙田民歌的唱法、歌词等,涵盖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课程。沙田民歌在校园响起,仅是“非遗进校园”众多实践中的一个案例。截至2018年5月,“非遗进校园”进驻的学校、幼儿园达40余所,成立传承基地等近50个,项目涵盖国家、省、市、区各级非遗名录。全区每年参与非遗活动的学生超2万多人,所有名录每周定期举办的培训和传习活动年内惠及学生合计近10万人次。例如国家级非遗名录“装泥鱼”和“水上婚嫁”分别在乾务镇五山中心小学、横山中心小学建有传习基地;沙田民歌在白蕉镇灯笼小学、珠海市理工学校(斗门校区)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在普及沙田民歌教学的同时,灯笼小学还坚持每年定期举办沙田民歌合唱比赛;斗门镇和风中学为赵氏家族祭礼的传承基地,并同时引入舞龙项目,与井岸镇新堂小学、东风小学的舞狮项目一道成为传统舞狮舞龙技艺的传承基地等。不同年龄层的群众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中,是最让人欣喜的。源自生活的民间艺术,终究还是需要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

除却深厚的民间艺术资源,斗门还有许多文物古迹。继斗门古街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后,2014年,南门村在全国众多美丽乡村中脱颖而出,获得CCTV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美名,也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乡村,同年斗门区斗门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斗门镇还有一大批优秀的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及传统的民间艺术等历史文化资源。在新入选的“斗门十大文化名片”中,斗门镇独占四魁。分别是菉猗堂、斗门旧街、金台寺、御温泉。斗门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一山一寺一溫泉,一皇一将一家族”的独特旅游资源,文物古迹与灵山秀水交相辉映。

充满历史底蕴与人文气质的斗门,无论是民间艺术和文物古迹,皆令人有融入旧时画中的恍惚。

猜你喜欢

婚嫁沙田民间艺术
从盐田到沙田
18對新人珠海體驗“水上婚嫁”等
墨韵书香
沙田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地
珠海“水上婚嫁”集體婚禮
民间艺术篇
传承·民间艺术
致桂树
臻选美钻经典再现,永恒承诺温柔四月Forevermark?永恒印记璀璨呈献2013春夏婚嫁钻饰系列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