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理论反思
2018-09-10吴畏
摘 要:民族国家概念来自于政治学领域,其本身具有文化和政治的双重性。在近代乃至现代中国,民族国家始终是作为贯穿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主题与文学发生联系。然而民族国家本身又是现代性理论范畴里的一个概念,不仅来自于西方其本身也具有复杂性。运用这个理论来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的历史,问题在于这个理论框架能否还原文学历史的复杂性。因此反思不仅仅关注理论本身,还有以西方理论预设来作为文学研究方法上的误区。
关键词: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理论缺陷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与民族国家的构建紧密联系,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是通过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的复制与民族主义的动员走向现代。在此一过程中,民族国家的解放和构建塑造起了中国现代发展的历史,也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表现的主题。从晚清以来的文学到建国以后的文学,贯穿于其中的“救亡”从实质上来说是建立新型的民族国家来抵御外来入侵,这种建构不得不诉诸于个人的觉醒,依靠个人的觉醒从而形成新的民族国家共同体,个人的觉醒以“启蒙”的面貌出现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中,伴随而来的还有“救亡”主题,“启蒙”与“救亡”在民族国家的建构中形成了对话式的互动。
一、民族国家概念
民族国家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其本身是19世纪的产物。有学者认为,“总括起来将,所谓民族国家,就是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政府、具有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以及同质的国民文化的、由本国的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主权国家。”[1]民族国家的实质性内容在于國家的统一性和文化的同一性,在西方古典主义理论看来,每个民族都应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形式以防止民族之间的冲突,而现实中建立起来的大都是多民族国家,这两种情况可以视作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历史合理性,以单一民族为构想最终建立起多民族国家成为了国家建设的普遍规律。
民族国家概念具有文化和政治的双重特征。民族国家的构建离不开内部成员的认同,安德森称“民族国家”是一个“想像的共同体”,他认为现代小说和报纸的发明将民族成员联系起来达成了民族国家认同。安德森的看法肯定了文学、传媒在国家构建中所起到的正面作用,通过文学、传媒来实现国家的社群化和公开化。海外学者李欧梵受安德森“想像共同体”的影响,认为晚清那些无法在科场完成入仕愿望的人合力完成了晚清现代性的初步想像。例如晚清的谴责小说在文体上作了重要的转化,现代性文化的缔造得以在小说中显现出来。他推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文明小史》为两部最为成功的小说,其基本展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下的中国社会情景,尤其是《文明小史》已经想像了一个正在兴起的都市社会。这种想像后经通俗文学的发展,形成了中国通俗文化中的现代性。李欧梵的观点以晚清为出发点,强调从晚清开始,民族国家意识开始人为建构。但安德森这种关于民族想像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民族的自我认知以及自我认同应该是有赖于民族文化强大的凝聚力,仅仅靠报刊、小说等印刷媒体为民族提供想像,其说服力还是值得商榷的。李杨认为民族国家都会从本国的文化传统和神话系统中寻找资源,传统在民族国家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民族国家所依靠的传统资源是创造出来的,“在这些为共同体成员认同的文化传统、历史和命运等集合性的符号的‘制造过程中,作为民族国家原型的传统共同体的认同方式如种族、宗教、语言以及文化等等都成为了重要的资源。”[2]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民族国家的建构创造了文化传统,政治上的统一依靠文化上的同一来实现,这种同一依靠人们挖掘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将其转换,在此意义上民族国家具有了文化与政治的双重特征。
二、民族与国家间的张力
民族国家具有文化和政治的双重特征,这决定了民族与国家二者间对立统一的关系。民族国家认同是建立在文化认同上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超越文化认同。但仅依靠意识形态来维系政治认同而缺乏一定的文化内容作为基础,这种政治认同是不牢固的,因此政治认同仍需一定的文化认同支持。其次,民族与国家是不同的实体,一种是文化上的,一种是政治上的。民族并不等同于国家,一个民族可以组成一个国家,多民族也可以组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以属于一个国家,也可以分属于多个国家。新文化运动能够为其提供证明,新文化运动领袖与当时复古派、保守派掀起对战,新派认为文化革新能够带来个人的觉醒从而促进整个民族的解放,而复古派、保守派始终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他们未能意识到依靠儒家文化并不能建立起一个新型国家。新文化运动证明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依靠文化,新文化运动为现代民族国家提供集体认同感,通过集体认同感来获得现代民族国家存在的合法性。
民族与国家不是一个概念,一种是政治和领土的,一种是历史和文化的。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民族国家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只有极少数国家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即国家的领土和制度由一个唯一的、具有同种文化的、在种族方面可定义为民族的成员所控制的国家。理论构想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说明一个民族并非要有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也并非只由一个民族组成。民族与国家的张力关系也体现在民族主义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上面。民族主义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面对外来入侵或者是当今全球化趋势下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席卷全球的情况。民族主义与民主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现代民族国家在政治组织形式上都倾向于民主制,民族主义在面对外来文化观念的入侵时常表现出集体性排斥,一旦排斥达到一定程度会给国家的民主带来灾难。英国自由主义大师阿克顿认为单一的民族国家并不能促进文明,而多民族的存在可以对国家权力构成制衡。全球范围内的各民族共同体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扩散和吸收,世界上并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
三、民族国家的理论缺陷
民族国家理论属于现代性范畴,其理论本身带有普遍主义的色彩,民族国家理论也大有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普遍主义的特征。西方国家在形成自己的民族国家时具有特定的历史环境,他们构建民族国家依靠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这同世界上其他民族国家有很大的区别,汪晖认为“第三世界民族国家的形成是现代性的历史成果之一。在对抗帝国主义的殖民活动过程中,新的、超越地方性的民族及文化同一性逐渐形成,为独立的、主权的现代国家创造了条件。”[3]这说明了亚非拉等地区的民族国家构建并不是自发完成的,而是在他者影响下逐渐达成政治上的集体认同。在这些地区,市民社会和市场经济并不发达,民族国家的理念在这些地区不加分析地推广只会引起社会动荡。其次,民族国家的价值内核是个人主义,民族国家实际上就是西方价值观念中“个人”、“个体”的映射,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强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依照这个逻辑,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民族国家有可能发展为帝国主义国家。民族国家理论下的国家主体若不能分析世界上各个地区特殊的环境,一味地否定他者从而推行自己的民族国家理念,这必然意味着冲突的存在。
民族国家理论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旷新年在《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一文中说到:“建立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以抵抗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成为了现代中国最根本的问题,有关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于是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心地位。”[4]这段话概括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主题是民族国家叙事。这种概括隐含了中西方的对立,即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并没有脱离二元对立的思想模式,它以民族国家理论为基本预设,将中国现代文学纷繁复杂的发展历史概括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这大有将历史简单化的倾向。这种概括并不能展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全貌,在民族国家叙事之外,可以看到有关人性解放的启蒙主题和社会批判的相关作品,将民族国家理论不加以分析地运用,引发的问题是西方理论的话语霸权,违背了文学研究的历史主义眼光。
民族国家理论作为一种外来理论,其本身具有复杂性且存在着张力。如上文所述,它是民族与国家的统一体,二者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民族国家概念包含在现代性范畴之中,带有普遍主义的特征,作为一种理论运用,若不考察历史时空的特殊性,则研究不可避免地会有理论先行的缺陷。运用民族国家理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还原了部分文学史面貌,但这种理论是否能够完全还原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全部面貌还是值得商榷的。对民族国家理论的反思是要摆脱理论一元,追求理论多元化。同时也是为了防止研究主體的思维固化,对任何理论都不加批判地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宁骚.论民族国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2]李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汪晖.汪晖自选集[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4]旷新年.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J].文学评论,2003,(01):34-42.
[5]张中良.民族国家概念与民国文学[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
[6]敖福军.对民族国家理论的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09,(33):208-209.
作者简介:
吴畏(1993-),男,汉族,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