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编制是“师”还是“师团”?
2018-09-10侯智林
侯智林
教育部统编历史教科书已于去年9月正式在全国公立初中使用。笔者在《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知识拓展”板块发现有这样表述:“据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所资料,1937年,日本陆军共24个师,其中21个师投入侵华战争,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8%以上,还有50%的空军和40%的海军力量用于侵华战争。” [1]其中,对于日本陆军编制“师”的提法,笔者有不同看法。
对于近代日本军队编制翻译问题,国内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部分学者采取直接用日文汉字翻译的方法;二是部分学者主张使用国际通用军语翻译。两种意见都有其依据。但日军编制翻译问题不仅关系到抗日战争史的学术研究,而且关系到与此相关的出版工作,比如教材中使用的“师”。早在上个世纪的199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抗日战争研究》就曾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当然,讨论也包括了由编制引出的军衔翻译问题。汤重南《改译日军编制、军衔势在必行》[2]、高培《日军编制和军衔译名宜使用通用军语》[3]等文倾向国际通用翻译,理由是日本近代采用的是欧美军制,我国现行军制翻译同样源自欧美,日文中的“师团”翻译后即为“师”。其次,使用国际通用军语翻译是对外学术交流的需要。荣维木《关于日军的编制及其译名》[4]、徐焰《日军编制、军衔中译以直译为好》[5]、高晓星《日军编制译名以直译为好》、周启乾《也谈日军编制的译名问题》、赵延庆《从中日军队实力对比看日本军制部分用语的译名问题》[6]等文主张采用“直译”——即由日文直接翻译为中文,不借助国际通用军语翻译。荣维木虽然同意将“师团”译为“师”,但日本军制中的“师团”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制中的“师”从兵力配备上完全是两个概念。所以,他还是认为保留“师团”翻译为好。徐焰认为“师团”是日军编制中的特定称谓。他从语言习惯翻译角度出发,希望保留“师团”翻译。由于日军陆海军编制的不同,在战争中编制又在变化,高晓星更主张以本来面貌来翻译。周启乾,特别是赵延庆,在更为全面地对比了抗战时期中日两军“师”级编制人员、装备、主官军衔、隶属关系等后认为,当时日军编制中的“师团”等同于此时中国军队中“军”的编制。
笔者注意到,虽然这场讨论各抒己见,但是无论是从文章篇幅还是论述深度上讲,由日文直译为中文的翻译法占据了主流意见。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國卷》(上、下册)[7]是海峡两岸学者共写史书“最新思考”的学术成果,呈现了最近十多年来近代史学界最新研究动态,每一专题都由该领域“比较有影响的大陆或者港台学者负责撰写”[8],是一部最新具有较大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民国卷》(上)第十一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已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步平先生撰写。其中,关于日军编制的称谓同样为“师团”。无独有偶,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台湾学者编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9]同样坚持“师团”之说。更不必说澎湃新闻在《抗战胜利70周年》专栏中推送的“侵华日军师团漫谈(上)” [10]、“侵华日军师团漫谈(下)” [11]等。综合学界争鸣、最新学术论著以及新闻平台的宣传,我们不难看出,教材中的“师”翻译为“师团”似乎更加贴切。
【注释】
[1]齐世荣总主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108页。
[2]汤重南:《改译日军编制、军衔势在必行》,《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1期。
[3]高培:《日军编制和军衔译名宜使用通用军语》,《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1期。
[4]荣维木:《关于日军的编制及其译名》,《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1期。
[5]徐焰:《日军编制、军衔中译以直译为好》,《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1期。
[6]《关于日军编制和军衔译名问题的讨论(续)》,《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2期。
[7]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8]《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5期。
[9]吕芳上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台北:“国史馆”,2015年。
[10]澎湃新闻:侵华日军师团漫谈(上),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65558,浏览日期2018年6月28日。
[11]澎湃新闻:侵华日军师团漫谈(下),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66388,浏览日期2018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