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里的温暖柔光

2018-09-10薛珊

珠海 2018年12期
关键词:胸外科李明病人

薛珊

“你最近身体怎么样?骑单车过来出这么多汗?”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坐在曾志为面前,他们已经认识33年。1985年,这位老人到珠海市人民医院看病时,认识了刚到这里工作的曾志为,因为信赖曾志为的医术,就此结缘。

“你这个片子什么时候拍的?身体哪里不舒服?”一对父子站在李明面前,他们听朋友介绍李明在心胸外科颇有建树,专门从临近城市开车来到珠海市人民医院登门问诊。

医院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是一个“冰冷”的地方,但是在曾志为和李明的故事里,温暖是关键词。他们恪守医生职责,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医者的温情。

36载 传递医者慈爱

曾志为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跟那时候的很多年轻人一样,他也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当时17岁的曾志为下乡到林场,那里缺医少药、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让他印象深刻。“生病的话,要走十多公里才有一个卫生所,那时候我感冒发烧咳嗽,卫生所就给一个退热药,靠自己熬过来。”那一年曾志为作为当地仅有的两个考上大学本科的学生,他选择了到广东医学院就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专注心内科,至今从医已经36年。在这三十多年的光影里,曾志为从一个年轻医生、主治医生、副主任医生、主任医生、院长助理,到如今的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纵然时光流转,身上多了更多责任,现在要兼顾行政工作和坐诊看病,当他回忆起从医的经历,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医者,还是一个谦逊、温和的长辈。

“以前市人民医院的大门口正对着东风路,我们内科楼的四五楼办公室能看到大海,上世纪80年代晚上值班的时候,经常抢救病人到深夜,甚至通宵,稍微能休息一下的时候,喝口水看着窗外,夜晚特别宁静,星空、大海都在左右,看着城市里家家户户的灯光,感觉自己在守护着许多人,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一切都是值得的。”作为珠海第一个到广州学习静脉溶栓治疗,并在珠海使用的心内科医生,曾志为坦言在与病人相处的过程中,病人更像是他的老师,让他能了解不同病情、药物、病例,他也乐于与病人沟通。

多年前,有一个十多岁的初中生陪他妈妈来看病,当时曾志为看这个孩子脸色惨白、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问他最近身体怎么样,这才知道这个孩子已经连续两天有黑便,曾志为判断是胃出血,可能因为家里长辈生病也疏忽了,马上做检查进行治疗。这对母子非常感谢曾医生,多年过去了,一直保持联系。曾志为很欣喜,如今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也在一家医院工作。

因为平日工作繁忙,为了不让专门来找自己看病的病人失望,曾志为从2012年到现在,如无特殊情况,每个星期天上午都会义务到门诊上班,从早上八点开始,尽量多看一些病人,有时候一忙就到了中午一点。“一般上午30个号很快就预约满了,有些远道来的病人来了挂不上号,我也会帮他们加号,每次出诊都加10余个号。”曾志为不愿意辜负每一个来找他看病的病人,把时间留给病人,也让曾志为愧疚曾因为忙碌的工作,在孩子的童年里留下遗憾。“孩子也很懂事,年纪小小的就能帮家里做家务,他现在也是一个医生了。”这是让曾志为自豪的另一件事,儿子曾东临床医学本硕连读毕业后,经过两年规范化培训,成为了一名医生。今年大年三十晚上,曾东值班,作为父亲和前辈的曾志为,准备了一些饭菜,和妻子一起给孩子送去,一家三口在医院值班室吃了简单的年夜饭。还没吃完饭时,门外传来病人的声音,曾东马上放下筷子去给病人看病。曾志为不打扰孩子工作,在门外抓拍下了他工作的场景。“医生作为一个职业,不仅要求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还要有责任心。我儿子做了医生以后,改变了很多,变得更有责任心了。我跟我太太开玩笑,曾东下班回家累到睡着,叫他名字可能没反应,叫他曾医生马上就起来了。”恍惚间,仿佛看到曾志为30年前在心内科值班守着病人到深夜的场景,刚喝口热茶,看着一望无垠的大海星辰提神,护士的一声“曾医生”,他即刻便回到病人身边。

曾志为办公室的门后挂着前不久病人送来的感谢锦旗,他将成绩和褒奖藏起来,在办公室的显眼处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着“上善若水”几个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当问及他为何喜欢这个字时,他回答道,“医生不正如此,像水一样润泽万物。”

7年时光 行军床永不撤下

见到李明的时候,他正在帮一个病人看片子,仔细询问着病人什么时候拍的片子,并告诉病人下一步应该如何对症寻医。作为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开科人之一,李明在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方面的研究颇有见解。“我大学本科毕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当时有一个前辈提出建议,认为心胸外科在全国范围都还没有蓬勃发展,处于低潮期。”李明选择了心胸外科,2001年,他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医院攻读硕士学位,2004年攻读博士学位。2011年调入珠海市人民医院,成为当时心胸外科的开科团队中最重要的一员。

李明的办公桌上摆放着许多专业书籍和一个血管造型的模型,“这个模型比较形象,有病人来了,可以拿着模型给他们解释一下。”办公桌后面是一个简易的床鋪。“这是我们的行军床,要时刻准备着。”2011年珠海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刚成立时,李明几乎每天都在医院。“做完手术并不意味着脱离危险了,前两天是很关键的时刻,我们都要守着,现在我们队伍逐渐成熟了,在办公室里睡行军床的次数也少了。但是遇到重危病人的时候,还是要在这里守着。”办公室的这张床,让李明随时做好在手术台战斗七八个小时的准备。当提及做医生的种种辛苦时,李明摇摇头说,“病人更不容易,遭受更多的痛苦,承担着最大的、切身的风险,所以我们医生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病人救活。”

采访当天,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子正在准备第二天出院,“这个小女孩很懂事,手术很成功,她是先天性心脏病,她养父母带她来做的手术。”李明对病床的每一个病人都了解细致,病人跟家属们也都把他当作朋友,出院后都还时常跟李明联系。“但是也很不幸,昨天晚上12点来了一个主动脉夹层的病人,所有检查报告出来后,等待准备手术,1点左右的时候血管爆裂,很快就去世了。”主动脉夹层是最凶险的心血管急症,病发时伴有剧烈的胸背部撕裂样疼痛,年轻人发病多,是死亡率很高的病,手术难度大。进行这么一台手术一般需要7-8个小时,有的病人身体条件差,李明和他的团队还试过连续奋战12个小时。采访的前几天,有两个病人在这个手术成功完成后,已经康复出院。

当问到他从医多年的得与失,李明坦言,印象深刻的案例有很多,做医生既能收获喜悦,也有沮丧相伴。有时候,成功带来的记忆往往不是最深刻的,那些失败的、没有抢救成功的病例对医生的打击反而是最大的。“我记得有一个60多岁的独居老人家,两个孩子都不在身边,他居住的小区有一个邻居在我们这做的主动脉夹层手术很成功,当时发现他可能也是这个病,急诊就送过来。因为当时是急诊来了没有做全面检查,我们要把每一分钟用在竭尽全力抢救病人生命上。老人做完手術只活了七天,后来老人家儿子从香港回来,说老人家十多天前脑梗过,急性脑梗做这个主动脉夹层心脏手术是很危险的,做完手术以后老人家眼睛在转,但是肢体没有力量,咳嗽痰咳不出来,最终就因为肺部感染撒手人间,这就比较令人沮丧。”回忆起这些抢救不成功的病例,李明叹了口气。大家常常津津乐道那些医生争分夺秒在手术台上紧急抢救活病人的妙手回春,却忽视了医生遇到遗憾时的失落。“外国有个外科医生说过,每个医生心里都有一块坟墓,埋葬着那些永远也醒不过来的灵魂。每个医生都有一些他觉得假如再尽一些力,再周全一些,就能救活下来的生命。”李明将这些遗憾都化作动力,用在拯救每一个生命的手术中。

李明到现在还记得自己大学在医院实习时,遇到一个跟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小伙子,因为肝硬化大出血,三四十分钟就死亡了,当时是李明送到太平间的。我们无法想象那个20多岁的李明当时内心是恐惧,还是震惊,但从那时候起,李明对医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认为做医生情商一定要高,人文素养要好,要善于与人交流,最重要的是有一颗慈悲为怀的心。”

猜你喜欢

胸外科李明病人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谁是病人
AnAnalysisofCohesiveDevicesinARoseforMissCaroline
胸外科管道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模式的效果分析
优质护理服务对胸外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分析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胸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
看什么
高血压病人应具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