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地方金融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9-10李沛隆李育青
李沛隆 李育青
摘 要:加快株洲地方金融产业发展,是株洲社会经济发展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当前,株洲地方金融产业发展乏力,研究表明,这与金融产业发展政策缺失、信贷机构不优、金融组织体系功能缺陷、金融风险隐患突出等因素有关。因此,株洲应完善金融产业发展政策、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完善市场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深化改革创新以提升金融服务功能,推动株洲金融产业蓬勃发展,建设湖南省金融中心。
关键词:金融产业 实体经济 金融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5(c)-127-02
1 株洲市金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产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金融相关率(FRI)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通过测算某一时期金融资产占国民财富的比例,对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对株洲市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时,考虑到长期以来,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即中国的金融体系结构具有明显的银行导向型,所以用银行信贷规模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可以较好地衡量中国金融发展水平。这同样适合株洲市的具体情况。因此,借鉴上述思路,使用“地区金融相关比率(RFRI)”的概念,对2009—2017年株洲市地方金融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2009年以来,株洲市的RFRI指标系数就一直持续落后于湖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株洲金融业虽然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落后较多,与湖南省金融发展速度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2009—2017年间株洲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态势,但其地区金融相关比率却并未呈现出相应的增长趋势,2009年开始缓步下降,至2011年后又开始小幅度上升,总体变化不稳定。这说明株洲市金融发展不仅落后于全国、湖南省金融发展发展水平,而且与株洲市经济增长不相适应,进而难以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1.2 信贷结构有待优化
1.2.1 存在高额的存贷款差
年末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不仅可以反映地区资金的总量实力,也能很好的体现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部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综合来看株洲金融机构存贷款比率偏低,存在高额的存贷差,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株洲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的增长趋势在2009—2010年间出现了较大幅的下滑,其后增幅变化趋于平缓,总体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至2017年其增幅才出现了小幅度的回升。总体来说,尽管全市存贷款新增总量维持较高水平,但同比增幅走势不够强劲,同时,相对全市存款总量,其贷款规模总体偏小。因此,与之相对应,其存贷差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09年末的459亿元增长到2017年末的1490元。存贷差的不断增长,表明虽然全市的存款规模不断扩大,但金融机构对本市的金融支持却是逐年减少的。株洲市产生的大量货币资金并未相应的地转化为推动本市经济建设的资本,存在一定程度的资金外流现象。
1.2.2 信贷市场对产业资本的支持力度偏弱
近年来,随着株洲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其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也迅速攀升,全市投资规模顺利突破2000亿元大关,由2011年的84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622.7亿元,增长了3.1倍。从投资结构来看,呈现出一产比重稳定、二产比重降低、三产比重上升的态势,三次产业结构分布逐渐趋于合理,由2011年的0.59∶49.26∶50.15调整到2017年的5.01∶39.59∶56.40。从资金来源来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中贷款金额较之2011年有所增加,但规模相对偏低;从绝对数据来看,2017年贷款金额为212亿元,同比降低11.5个百分点,与金融业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与长沙相比也明显偏低;从比重看,株洲贷款金额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逐渐降低,2017年所占比重为8.09%,比全国平均水平、湖南省贷款比例分别低3.54%、0.94%。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株洲信贷市场对产业资本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弱。
1.3 金融业主体相对偏少
近年来,株洲市地方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但普遍实力不强、活力不够、缺乏竞争力,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一是银行机构总体偏少。株洲市地方金融业主要以银行业为主导,存在着“小、散、弱”等问题。二是证券业发展较为滞后。基金公司发展至今空白,期货公司1家,但公司经营业务范围单一,服务能力不强。三是保险业发展非常缓慢。株洲市的保险业发展尚未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新兴金融业态发展不足。从发展数量上来看,株洲包括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在内的各类新兴金融机构扩张乏力,以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为例,当前株洲拥有融资性担保公司14家,不到长沙市的1/3;拥有小额贷款公司17家,仅为长沙市的1/4。
1.4 金融风险隐患较为突出
当前,株洲市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体制不完善和地方监管失效导致的违规。长期以来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全市银行信贷资金严重财政化,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致使企业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下降;地方金融风险领域管控难度加大,“防非处非”形势较严峻,由中介机构投资理财、网络借贷等行业引发的民间融资纠纷持续高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金融资产质量不高。近年株洲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有所改善,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层银行呆账、逾期貸款占比过高,导致信贷资金沉淀严重,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地方信贷资产经营风险急剧增加。
三是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2017年,株洲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实现增加值1463.9亿元,占全市GDP的56.7%,在增加税收、活跃市场、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融资主体来看,主要集中于棚户区改造和企业中长期贷款,而新增短期贷款规模和占比不断下降,这说明株洲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形势依然严峻。
2 推动株洲金融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株洲金融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集聚效应不断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进一步增强,但株洲作为一个内陆地级市,经济发展环境先天不足,未来建设现代金融产业任重而道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2.1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促进地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株洲金融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进一步促进金融更好支持株洲实体经济发展,当前株洲地方金融改革的工作重点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引导推动微观经济主体产品创新和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提升金融业服务效率,以优化实体经济领域的要素配置结构,推动经济金融互动发展。加快促进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结合株洲金融机构区位发展现状,按照“一轴两翼”的总体规划,建设株洲市金融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构建“总部核心、科技创新服务、要素交易、互联网金融、中介服务、民间金融服务”六大服务平台。加快推进金融产业集群互动发展,重点加大轨道交通、汽车、航空等三大动力产业集群及动力产业相关联的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实体产业的金融支持。
2.2 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地方金融机构综合实力
金融机构在企业融资和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株洲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发展较为滞后,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支撑后劲不足。因此,深化金融体系改革,要大力集聚各种金融要素资源,加快培育壮大各种地方金融组织,进而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步伐,逐步推动村镇银行实现县域全覆盖,继续整合资源做优做强小贷和担保“两类”公司。借鉴武汉“资质回汉”计划,利用湘籍投资家的影响力,着力引进一批全国性股份银行和外资银行,争取其在株设立区域性总部和分支机构。稳步发展新兴金融业态和服务中介,学习借鉴重庆等地的经验,整合现有金融资源组建“株洲金融控股集团”,推进株洲金融产业集团化发展。
2.3 完善市场体系,实现多元融资稳增长
株洲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资金需求量明显加大,仅依靠政府、银行间接融资已很难满足需求,需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升直接融资能力。一是要努力扩大信贷规模。二是推进企业挂牌上市,做优做强上市公司。三是积极对接资本市场。用好债券融资工具,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债券、基金、上市公司再融资等方式直接融资,活跃资本市场,营造证券、期货、保险营业部业务有序竞争、良性发展的环境。
2.4 加强政策支持,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为应对当前株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应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策引导,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和杠杆作用,出台和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按照《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培育壮大地方金融服务产业,加快扶持一批本土金融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2.5 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运行稳健有序
金融风险防范是对外部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实现实体经济中的各类资源合理配置。目前,株洲经济发展正处于调结构、稳增长的关键时期,加快金融业自身转型,深化金融改革,是降低并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一是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风险,深入排查各类金融风险隐患,密切跟踪和监测“两高一剩”行业、房地产融资银行理财产品、民间融资等重点领域动向,有效防范和化解交叉性金融风险,严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二是要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处置、监管机制。三是要推动实现金融防控全覆盖。落实属地管理职责,强化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协調,建立健全涵盖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全方位的金融风险应对机制;强化金融风险意识和责任教育,进一步增强民众的金融风险识别能力,树立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四是要推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参考文献
[1] 冉光和.金融产业资本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林昌华,陈浪天.中国保险企业运行绩效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问题,2018(2).
[3] 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周朔,郝金城,肖远企,等,译.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4] 刘洋,石丽丽,唐矛.湖南金融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0(12).
[5] 卓娜,昌忠泽.金融风险的成因、传导与防范:国内外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2015,3(34).
[6] 李孟刚,徐英倩.新时代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J].理论探讨,2018(1).
[7] 刘玉红.经济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范措施[J].人民论坛,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