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8-09-08余先德陈天意
余先德 陈天意
摘 要:阅读教学应努力让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搭建发现的平台,通过营造氛围、引发情感交流,倡导多元评价等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余先德,湖北省赤壁市实验中学校长,高级教师;陈天意,湖北省赤壁市实验中学教师。(湖北 赤壁 4373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9-0040-02
没有个性化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阅读就失去了鲜活的色彩。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搭建探究和发现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呢?
一、妙创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角度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设置讨论情境,平等对话,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驱动力,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如上《最后一课》的第一课时,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营造出情切、意远、思趣、美感的教学情境,就此引导展开分析探讨,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教师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人(课文7处点到韩麦尔先生爱国)上,并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想象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提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表达见解。”学生经过讨论,认为他是一个严厉的人,一个负责任的人,一个勇敢的人,一个爱国的人等。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三种见解: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③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人。
又如,《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介绍了圆明园内的众多景点,这一段是课后指定背诵段,教学时,可尝试“投石兴波”,问学生:用什么方法容易把这些景点记忆下来?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一石可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调动起来后,他们会各抒己见:画图法、忘词法、分类法、记句式法,等等,方法之多,记法之妙,会使教师惊叹不已。在众多的记忆方法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学生都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活动,感受到的是学生在萌芽的创新精神,这样会让学生感到他们真正成了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二、巧妙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原动力
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因此,课堂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抓住有利时机,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需要巧妙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激活学生的思维原动力,达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为挖掘文章的主题,教师可由浅入深设置四个问题:①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是怎样的?②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③他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是什么?④是什么因素左右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塑造这个形象?在教完《爱莲说》后,教师提问:在这篇短文中,作者把莲花作为一种高尚品质的象征,赞美他是花之君子,你能从相反的角度思考一下这篇文章的中心吗?学生纷纷陷于思考,相互补充:莲花虽然表面美丽清香,受到人们赞赏,但这却掩盖了其内心的空虚和出身的肮脏,与之相反,使莲花生长的淤泥虽然可憎,却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他备受委屈而不声不响,默默奉献却从不炫耀,从不计较、坦荡无私,更值得赞叹。这是一个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范例,无论正方或反方都可以举出一系列依据开展论辩,这就大大刺激了学生深读课文的兴趣。他们在深读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深入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含意清晰地表达出来,同时还倾听对方的论述,使自己的论辩更有针对性。这样的论辩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极为有效。
三、生动描述,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师运用语言、视频、动画等工具和素材,把静态、平面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具像,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贮存的感性材料对文字进行形象思维加工,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把握契机,引导学生调动头脑中的库存展开想象。
如《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内的种种景点,但大多数只有名称而没有景色描绘,比如平湖秋月、雷峰夕照、狮子林、蓬莱瑶台。一位教师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圆明园昔日的美丽与辉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驰骋自己的形象思维,从景点的名称想象出丰富多彩的美景来。有的说:我想象中的蓬莱瑶台是这样的:几座姿态不同的假山,旁边是潺潺的流水,远远望去,雾气迷蒙,这难道真是蓬莱仙境?有的说:十五的月亮总是那般圆,皎洁的明月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如果你身在湖畔亭中,那感受绝对无与伦比,这就是平湖秋月的景致。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在想象描述的过程中,他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四、多元评价,张扬学生独特的领悟力
评价具有诊断、激励、调控、教学、区分和鉴别的功能,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阅读的感受、体验、理解的独特性,对学生进行多角度、个性化评价,用丰富的评价语言,张扬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性、个性化、领悟力。
如《最大的麦穗》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一个男同学神情专注、掷地有声地朗读了课文第六自然段苏格拉底的一段话。朗读结束后,老师这样评价:刚才大家都听到了这位同学如洪钟般能触动人灵魂的话语,可没注意他投入专注的神情,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他的声音,欣赏他专注的神情。这位男同学在教师的鼓励下,读得更好了。读完后,教师第二次评价:如果我是你的一位学生,听到你这样严肃又充满哲理的话语,我一定有所感悟。你是一位“严厉派”的苏格拉底。接着,教师又请了一位女同学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完后,他第三次评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如春雨般滋润人心的话语,渗入我的心田,你是一位温和派的苏格拉底。对于同一段话的朗读,教师作了三次評价,第一次评价从朗读过程和朗读方法入手,巧妙地告诉其他同学朗读的要求专注投入,以情动人;第二、三次评价,把自己当作一位普通听众,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在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向学生传递了这样的理念: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三次评价,角度不同,却层层递进,把阅读的技巧、阅读的情感表现、阅读的个性化体验等以最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们。
责任编辑 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