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因素

2018-09-08宾群英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主体

摘 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教师、家长、朋辈的齐心协力,也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努力。在众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因素中,教师和家长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教师担当了实施者的角色,家长扮演着中坚力量,朋辈的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主体

作者简介:宾群英,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8.215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发展特点,结合心理学、健康教育等理论,结合校园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有效的辅导和咨询,普及健康知识,协助学生在成长中解决和疏导心理问题,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文献研究显示,中学阶段是遇到心理问题最为集中的时期,如何完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我们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教师、家长、朋辈的齐心协力,也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努力。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广,本文仅从教育主体因素方面谈几点初步的看法。

一、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要在中学生群体中彻底贯彻实施,离不开一支较强的教师队伍。作为一项具有较高专业要求和技术标准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托一支具有较高心理素质及专业技能和教学技巧的教师团队。从数量上看,如果教师队伍的人数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出现任务量过大的情况,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根据国外相关研究显示,教育机构中心理辅导员与学生的最适合的比例为1:1000,这时可以取得很明显的效果,违纪和学习中的问题明显减少。再从质量上看,当前,很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质明显偏低,不能较好地胜任自身工作。因此,要加大投入,给每个学校配备足够的具有较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备的基础。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情,同时也是教师的义务和职责所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必须在义务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范围上讲,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不能仅仅停留在个别人员的教学上,特别要防止对心理健康教育作片面的理解,杜绝形式主义。各科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课堂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善于借用授课技巧,通过不断地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积极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身形象影响学生人群。教师自身的品行对学生后期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深入开展性格教育工作必须强化教师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要发挥教师榜样模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成长。为人师表,教师要具有严谨的师德作风,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确立良好的心态,通过教师形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不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教学理念,一切工作为了学生,将热血奉献给祖国人才的培养。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更新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學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心理内容的学习,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提升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积极开展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强化学生内心的自信,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和教师是教育的两个支柱,二者缺一不可,单纯地强调学校和教师的作用是认知不足的表现,是片面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引导和矫正的功能,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学生所在的家庭环境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成员对学生教育的作用。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着手。通过强化教师和父母的功能角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通过不断地强化外部环境,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素养,形成一种在家教导有方,在校教导有度的新模式。

家长还要有参与意识,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平时有问题要随时向学校进行咨询,及时对问题进行根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调整教学方式,对于心理适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学生的考试成绩,要弱化考试结果的作用,强调学习知识的效果。重点肯定学生的成就,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家长要注意自身的形象,不能经常在孩子面前发脾气,刻意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家长要和学生不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强化学生内心的适应性。因为心灵的成长需要父母给予正面的肯定和极大的宽容。除此之外,父母要提高孩子对生命的敬畏感,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让学生明白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家长的榜样行为、家庭的良好氛围、正确的教育方式等教育孩子。不能忽视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家长的积极参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强化作用。在孩子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有两个教育者,首先是家庭,其次是学校。 在孩子教育上,这两者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存在分歧时要及时沟通协商一致。

三、朋辈的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

心理辅导在不同人群之间,尤其是不同关系的人群之间的教育效果存在很大差异。朋辈是同辈的朋友关系,一般在身份和地位上均具有一定的类同,具有类似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所以朋辈之间更容易交流和沟通,朋辈心理辅导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朋辈心理辅导能有效地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和控制心理问题的发展。对于中学生中出现的诸如学习焦虑、受人欺负、同学矛盾、嫉妒、暗恋、网瘾等一般心理问题,同辈心理辅导能够适时介入,不断干预,改变学生错误的认知,及时帮助同学调整内部心态。在实际的研究中显示,同伴的教导和建议具有很好的效果。

朋辈心理辅导特别适用于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有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之分,中学生所面临的大多是一般心理问题,是在高威压力或应激状态下形成的心理困惑、心理焦虑、心理紊乱现象。一般心理问题如果由专业心理人员进行干预的话,会使学生认为自己有了什么大问题,反而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而朋辈心理辅导则比较适合疏导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

实践证明,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朋辈教育是一种创新,并且效果很明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同辈学生自身成长阶段有共同的特征,同学之间可以无压力毫无保留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敞开心扉交流情感。其次,帮助是相互的行为,在解决同学的问题的时候也是提高自身能力,调整心态的时候。与同学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学会与人共处,容纳别人,是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种成长经历。最后,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互助、自助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中学生拓宽未来的视野和规划未来的生活起到有益作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扩展,“大朋友”成长互助模式也能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添浓墨重彩。最近十多年来,“大朋友”成长互助模式流行欧美。这主要是发挥社会的教育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交流伙伴,寻找更多的教育志愿者,选定心中合适的成长偶像即“大朋友”。这种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通过成长互助模式的创新,依靠广泛的社会资源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这种模式能吸引优秀毕业资源作为志愿活动的主体,一对一地进行辅导和教育,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

四、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扮演着双重身份。一是其自身为受教者,其次又可以作为教育的施教者,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来增强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养。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在学生群体中,加上大部分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环境脱离,在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总会存在很多心理问题。而目前的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现状需求,需要寻求新的途径加以解决。引导中学生加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是缓解当前教育资源紧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协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调整来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达到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自我认知方面,中学生要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对自我目前所处的状态和环境、自己今后的学业方向等要有一定的认识。中学生要经常反省自己,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搞清自己有哪些突出的优点,存在哪些明显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作为一名中学生,这种对自身的认识非常重要。中学生阶段是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时期,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完善和稳定,有助于他们减少或防止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自我调适方面,中学生情绪的困扰在心理不适中占有很大比例,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紧张和焦虑,长期积累下去会演变成抑郁症状,是中学教育阶段很普遍的问题。中学生在困扰面前要学会与人沟通,通过接受积极的开导,树立乐观的心态,培养坚韧的毅力和控制力。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寻找解决的方式和方法,不断进行内心的调整,以便逐步适应外部环境。

自我发展方面,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目标,可以先确定自身的榜样。通过对比自身的行为和榜样的差距,培养自身优秀的品质。要通过频繁参与各种活动,迎接各种挑战,锻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性格养成方面,每个人的自身性格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大部分与后天的生活成长环境相关,尤其是教育环境,此外,还与自身的品格修养有关。人的中学阶段的性格正处于塑形期,因此,中学生改变不良性格,树立正确的规范行为,逐步走向人格的完善,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中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学生应该接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相比于其他主体,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多突出学生自我教育的可操作性,强调中学生的自我成长训练,让广大中学生切实明白什么是心理健康,为什么要心理健康以及如何才能做到心理健康,从而发挥个人的自觉能动性,积极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最终找到打开自身各种心结、消除自身各种心理疑虑、解决自身各种心理问题的 “金钥匙”,达到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喜珊、郑希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现状及展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

[2]张云刚、马丽.浅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四种设计模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

[3]姚利.提高教师教育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学课程辅导.2012(1).

[4]宋獻惠.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5]何元庆、李璐.社会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6).

[6]马境、王纬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主体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