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故事”要讲“真道理”

2018-09-08俞银先

党史文苑 2018年8期
关键词:编著江西初心

编者按:江西是一块“渗透鲜血、埋着英魂”的红土地,它承载着中国革命的苦难与辉煌,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梦想。根据省委要求,省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宣传部和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编著了《回望峥嵘读初心——发生在江西红土地上的100个经典革命故事》一书。该书经过精选题材、精审主题、精雕细节、精炼表达、精心打造,是一部再现革命历史、还原红色记忆的寻根问源之作,是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顺应时代契合与呼唤的励志传承之作。本期刊发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俞银先同志撰写的该书编著手记,呈现编著感悟和体验,讲述《故事》背后的故事。

先讲一个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半床被子”的故事。寥寥几行字,短短几句话,讲明了一个道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留给老百姓的人。

这是故事的魅力,大道至简,意味隽永。

与“半床被子”这样意蕴相向、交相辉映的老物件、老故事,在江西纵横千里红土地上,移步有迹可寻,触目比比皆是,《回望峥嵘读初心——发生在江西红土地上的100个经典革命故事》(以下称《故事》)正是缘由于此,合为事、合为时而作,并力图与之竞相媲美。作为具体承担这部《故事》编著工作的党史部门,我们看到新作面世,好似产妇听到新生儿的啼哭,瘪瘪的腹中填满了欢慰和感慨:就其荦荦大者而言,《故事》里的每个故事,堪称“半床被子”的姊妹篇,集中传递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和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举其编著心得来说,至少有四种体验和感悟值得自许和期许。

还原红色记忆:一个个故事串起一段段历史

回望峥嵘岁月,1927年注定是苦难中国极其特殊的一年。这一年风云突变,国共两党合作破裂,蒋介石、汪精卫集团悍然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陡然逆转为一场血雨腥风的大屠杀;这一年烽烟骤起,国内革命战争剧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爆发,霹雳一声,一幕“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战争活剧从此拉开。也就是这一年,历史的洪流把江西推向了潮头浪尖,江西成了风云际会的政治主舞台,弹痕遍地的军事主战场。尤其是在中共党史上书写了数个革命之先的“处女作”“成功学”,江西成了共产党人的革命大本营,成了中国革命、人民军队、红色政权以及工运、农运等著名的“红色摇篮”。

正是因为江西承载着中国革命的苦难与辉煌,承载着早期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梦想,也承载着我们党史人回望峥嵘读初心的光荣和使命,才使得《故事》的编著意义重大而深远。从1927年开篇,到1937年为结,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发生在江西的生动故事发掘出来、征集上来、讲述开来、传承下来,这是再现那段革命历史、还原那段红色记忆的寻根之作、问源之作;这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顺应时代契合与呼唤的励志之作、传承之作。同时,这也是这部《故事》编著的背景和目的。

带着如此巨大的命题和沉甸甸的责任,《故事》编著工作于2017年初启动,历时一年半载,采取资料收集、素材征集、原生态采集“三集”方式选材,分故事标题组、语言情节组、精神提炼组“三组”人员编著,集文字、旧照片、新图画“三类”表述于一体,旨在用一连串的故事串起一段段历史。

“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味。”如同年轻时读《离骚》看似是忧、是怨、是恨,经过生活浮沉后再读《离骚》实则是情、是爱、是忠。一部好的故事,也是决定于故事本身强烈的感染力,还决定于编著者敏锐的感应力。换言之,编好故事,前提是要熟知、感受和体验故事,有一种对历史沧桑感同身受的参与感和与故事人物同喜同忧的冲动感。为此,我们把《故事》的编著过程作为接受红色教育的过程,组织了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开展重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线路调研活动,则是其中一例。90年后,我们踏着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走过的路线,脑海里总在想象当年这条路的情景,仿佛看到他们艰难而又豪迈跋涉的身影。一路走,一路体验,真切感受到历史的鲜活与力量,触摸到红色的炽热与温暖,体会到心灵的洗礼与震撼,以及当今对传承红色基因的渴求与期冀。毛泽东三湾改编,朱德天心圩整军,莲花一支枪等故事,就是在这次体验中重新改编出来的。“心中的神——周桂兰一生供奉方志敏”的故事,也是在参观红色省会葛源镇的体验活动中发掘出来的。当时,得知方志敏房东的女儿小桂兰还健在,并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方志敏供奉灵位,念经超度,我们无不为之动容。面对这位百岁老人,真的很不忍心打搅,却又不能不倾听她无限的哀思。这是在抢救珍贵的历史资料。仅从这一点而言,《故事》的编著是极其必要和极有价值的。

这里,无法一一讲述《故事》里所有的故事,因为它涵盖了太长的时间,太多的人物和事件,太丰富的细节。我们只想讲述《故事》里的这些人、那些事是何等的平凡而又伟大,是如此的恢宏而又悲壮。100个故事,就是100个历史片断。每个故事既单独成篇,一连串故事又完整成章,串起和囊括了一段段歷史:人民军队从江西走来,革命道路在江西开辟,五次“围剿”和反“围剿”在江西鏖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诞生,红军长征从江西出发,以及南方红军三年浴血坚持、新四军在江西组建……

解读红色经典:一个个故事讲出一打打道理

“红米饭,南瓜汤……”,这首当年红军战士传唱的歌谣,一直传唱到今天。今天虽然不用像当年那样,每餐吃红米饭、南瓜汤,但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丢。为什么?因为这是革命的营养。一位读者在捧读《这是革命的营养——井冈山上南瓜香》后如是说。

与其说这是一位读者的读后感,不如说这是这部《故事》的编著谈。

以上则故事为例。短短几百个字,展示的是当年红军战士漫山遍野种南瓜的场景,是井冈山根据地挖野菜也当粮的困窘。揭示的却是红军战士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井冈山军民休戚与共的生命之缘,生死之结。进而令人严肃地思考什么是人生的苦与乐,为什么说“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诸如此类的重大问题和深刻道理。看似讲故事,实则讲道理。这种用简明、通俗的语言,真实、生动的故事,来解读红色经典,回应深层问题,讲出深刻道理,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从而撼人心魄、催人奋进,正是这部《故事》编著的定位、尝试和期许。

这里再举几例言之,同时列举几例《故事》编著背后的故事。

越是危难时刻、生死关头,越能突显伟人的伟大,英雄的悲壮。大革命失败,年幼的中国共产党面临夭折的罹难,命悬一线,要不要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毛泽东一句“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作出了铿锵回答,修水县秋收起义纪念馆大厅左侧那面仿制的军旗可以证明,《故事》的开篇之作——《第一面军旗是这样诞生的》叙述了这一历史事件。说到这面军旗,中共修水县委党史办的同志显得格外兴奋与荣耀。他们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立宣言”,从此,神州大地上有了镰刀斧头旗与青天白日旗的鲜明对立,有了红军与白军的生死对垒,甚至还有“赤匪”与“白狗子”对骂的口水仗。站在这面旗帜下,视野在那血与火的岁月纵横,我们看到的则是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邱金辉惨遭点“天灯”、剜心肝酷刑,铁铸金刚;刘仁堪脚蘸被敌人割下舌头流淌的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向死而生;江善忠咬破手指血书衣襟,“死到阴间不反水”,跳崖殉志;刘伯坚一首绝唱诗“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荡气回肠。还有被蒋介石血腥屠杀的第一个共产党员陈赞贤,两兄弟同赴刑场的邓仲春、邓益发,舍身堵枪眼的马奕夫,新婚殉党的陈毅安,怒撕“悔过书”的向先鹏,“战争让女人走开”,而革命姐妹们却走向战场的吴月娥、聂槐妆、李发姑、“油箩蜂”……他们站着是一面旗帜,倒下是一座丰碑。

历史“原来很精彩”,是因为她总是透过鲜活细节扑面而来。《故事》以厚重的历史内蕴为经,以斑斓的故事色彩为纬,既再现残酷的战争场面,又实录温馨的生活情景;既有金戈铁马、勇往直前的冲天豪气,又有春风化雨、润心无声的似水柔情。毛泽东一张珍贵的字据:到你们家拿了两碗糙米十个鸡蛋;朱德用布匹折作茶水钱,如此“埋单”;周恩来五个银毫子买下杨老太太送来的一篮鸡蛋;刘少奇清水煮番薯叶,吃“小灶”;邓小平撤职后重操“油印博士”老行当,主办《红星》报。还有彭德怀修建便民“红军桥”,陈毅赔水桶,董必武甘做党的“碎布头”,蔡畅学犁破陋俗……一个个“大人物”的小事件难以尽述。与其相呼应的是一件件“小人物”的大壮举:杨荣显老人送八子参军,邱会培一家七口为革命牺牲,老彭身为“粮官”却让妻儿挨饿,赖三秀变卖嫁妆认购公债券,苏区干部自带干粮、日穿草鞋、夜打灯笼干革命。更有“真的守望一百年”的陈发姑,化为“望夫石”的池煜华,“马前托孤”的李美群,诉说着凄美爱情的天荒地老,流出了女儿家啼鹃泣血的本色。此情此景,惟苍天可鉴,与日月同辉。行文至此,什么是崇高,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初心,跃然纸上。谁还会怀疑“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谁不会由衷感叹“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我们在编著过程中时常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这种感叹更是久绕脑际,萦牵难散。

意在笔先,力透纸背。一个个真真切切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部经典、一打打道理。我们只是作了一个切实的记录,没有对史料典籍进行注解,更没有像历史小说那样虚构。让历史说话,被历史感动,为历史自豪,这是《故事》编著的主基调。

标注红色丰碑:一个个故事体现一种种精神

儿童启蒙,少年立志,老年慰藉,每每始于故事。这是因为一般来说,故事体现的无外乎是智慧和精神。尤其是精神,对于共产党人最富磁力,而且她总是由特定人名、地名而命名,显得又是那么的郑重和庄严。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江西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她与之前的红船精神,往后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共同构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灿烂的精神画卷,成为一代代共产党人历经艰险而不败,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支柱和宝贵财富。

关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作过最精辟的概括。谨此抄录:“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这一论断甫一发表,应者云集,读物迭出,对于《故事》的编著无疑有着诸多启示与资鉴,同时也可能招来“翻烧饼”乃至“抄袭”之嫌。诚然,“丹青难写是精神”。如何用一个个故事体现一种种精神,又在同类题材上不雷同、有新意,委实是编著工作的一个难点,也是《故事》着力的重点和期许的亮点。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精神,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產物,无不打上深深的历史烙印、政治烙印;都是经过实践积淀,由鲜活的人和具体的事铸就而成,并不是空泛的概念、结论或口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故事》做出了积极回应和涉及部分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归结起来,主要是在精选题材、精审主题、精雕细节、精炼表达等方面进行精心编织,以期打造一部具有史料收藏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的精品力作。

首先,在选材上先“海选”再精选。由各设区市及党史大县(市、区)如井冈山、瑞金、方志敏故里弋阳等地党史部门广搜素材,应收尽收,再经编著团队裁断取舍,确定篇目。本想选编108篇,迎合趣味性,考虑到革命者不是梁山好汉,有损主题,有失严肃,最终选编了100篇。这100个故事,或典藏于史,或遗存于址,或传之于口,大多是人们熟知的老故事,其中不少故事早已被奉为经典,如毛泽东与红井、朱德的扁担、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手稿“越狱”记等。属于新发掘的故事只占一小部分,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如同无数革命烈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一样,发生在江西的红色故事何止百篇、千篇、万篇,无数尘封的故事有待发掘。好在各设区市正在组织编著发生在本地区的经典革命故事,拟与这部《故事》共同形成一套江西红色故事丛书。“采得百花成蜜糖(后)”,但愿并相信这套丛书,能够成为标注红色丰碑、提炼革命精神的“原料”。

其次,在主题上开宗明义,回望峥嵘读初心。《故事》分理想信念、人民立场、务实担当、奉献牺牲、纪律规矩、清正廉洁六篇,以“初心”为主线,将其融为一个整体,并将《故事》的主题与框架布局推到了时代的高度。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的革命实践,无论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红色政权建设,还是党的领袖、开国将帅、先驱先烈、人民群众的经典故事,无不展示和昭示初心的力量和意义。从中可以看到共产党人种种精神特质:贺龙数十次申请入党,段子英八年寻党路,相约种下十七颗“信念树”,彰显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彭德怀拍案骂李德“崽卖爷田心不痛”,张子清身负重伤领命守井冈,项与年敲门牙扮乞丐智送“铁桶计划”绝密情报,体现的是敢于亮剑、勇于牺牲的无畏担当;谢大娘家的“天窗”,刘长秀的“心里话”、两件小事引发的“意见”,这是深扎于人民的力量根基;刘启耀宁可讨饭不动公款,萧克在瓜田里埋下二十三枚铜板,以及谢觉哉痛斥贪污犯“你们还算是一个共产党员吗?”并公审处决谢步陞,打响苏区反腐第一枪,这正反两方面典型,不也是当前开展廉政教育和反腐败斗争的活生生教材吗?

其三,在细节和表述上精雕细琢。创作离不开鉴赏,主题和内容上鲜明的价值取向固然重要,尊重读者鉴赏要求和兴趣同样是价值所在,按现在流行说法叫“票房价值”。《故事》采取以真传神、以事言理、以简代繁等手法,尽可能让党史人物及其思想从一堆堆故纸堆里走出来,从一座座高高论坛上走下来,在我们这部《故事》中活起来。比如,对人物的刻画,主要在人物“怎么说”“怎么做”,后人“怎么看”“怎么想”上下功夫、作文章,没有心理活动、环境气氛的刻意渲染;对事件的叙述,主要是以真实细节情节引发感情的共鸣,以具体案例个例启发理性的思考,没有冗长、枯燥的逻辑说辩。纵观“理想信念”等六章,讲的都不是概念,而是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留下的思考和启迪。再比如,文贵精炼。我们一直很注意在这方面动脑筋、花气力,扫除“格弱字冗”的积习。100个故事,十几万字,每篇千字左右,叙事言理,以叙代议,言简意赅。每篇故事都有副标题,就像一个“引子”,让读者对该故事要讲述的内容有一个预知,又吸引他们读下去;每篇故事都有一副老照片或新插图,让读者有一种回归历史的穿越感;每篇故事都有红色字体标注的重要语句,让读者捕捉重要信息,进而调动触类旁通的想象力。

100个故事就是100首赞歌,就是100次心灵的对话。让读者既看到历史风骨,又听到现实呼唤;既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点燃的颠扑不灭的革命斗争燎原之火,汇成的奔流不息的革命精神源头之水,又汲取精神升华的力量,激发出无愧于时代的责任担当。

传承红色基因:一个个故事激励一代代人斗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总是与旅游相连在一起。江西历史红,山水绿,集革命圣地与旅游胜地于一身,不仅以庐山天下悠、三清天下秀、龙虎天下绝吸引四面来客,更以红色,这一中国共产党鲜亮的底色直教八方来朝。基于此,本想编一本江西红色故事汇小册子,作为便于导游讲解、游客携带的“口袋本”,推介江西红色旅游,权作党史工作服务于经济发展。这种局限在作用于旅游产业发展的编著设想与意图,在随后的编著过程中作了三次大的调整。一次是去年恰逢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3个90周年”纪念之年,拟为纪念之作;又一次是正值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喜庆之年,拟为献礼之作。无奈,两次创意均因“时间服从质量”而延宕重要时间节点,个中焦虑和压力可想而知。后经高位推动,多方援手,众人拾柴,《故事》终于付梓。惟愿成为一部“赓续如磐初心,再续江西辉煌”的传承之作。

令人鼓舞的是,中共江西省委高度重视《故事》的征集编著、出版发行和学习运用。刘奇同志站在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重要要求的高度,立足于江西欠发达求发展的省情民意,着眼于红色资源向发展资源的转化运用,强调大力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在江西红土圣地再造辉煌,并向全省党员干部荐读《故事》。姚增科、赵力平同志分别担任编委会正、副主任,并对《故事》编著工作进行悉心指导。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发文,要求把《故事》列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必读读物。各级党政机关以及高校、企业、农村基层组织掀起了“回望峥嵘读初心”的学习热潮。比如,省委组织部开展“百名组织部长读初心”活动,由组织部长领学《故事》,引导全省党员深入学习党的历史,提高党性修养水平,进一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又比如,省委教育工委在全省高校组織开展“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比赛展演,十万师生回望峥嵘读初心,颇有央视《朗读者》模样、氛围和效果。再比如,中共南昌市委组织部开展以“八个一”为内容的“传承红色经典”主题读书月活动,即召开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开设一堂专题党课,撰写一篇学习体会文章,学写一封家书,举办一次集体诵读会,开展一次党性分析、一次读书交流会、一次现场教学活动。类似的学习活动还很多,不胜枚举。《故事》中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正在走出历史,走进人们的心中……

写故事,讲故事,不仅要说服人、感染人,更重要的是教育人、激励人。直至今天,我们手捧这部《故事》与读者一起诵读、品读,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江西这块“渗透鲜血、埋着英魂”的红土地,虽经漫漫时空沉浸,却仍然发出原色生命的搏动,她在向我们心语什么呢?

是在询问我们有没有接过他们的理想火炬,能不能传承前辈的红色基因:曾山与胡海各执“艰苦”与“奋斗”的半面旗子,我们接起来了吗?陈云铁面整顿兵工厂,这种动真碰硬的勇气和担当一直都还在吗?董振堂为干革命不留私产,我们的党员干部还有贪官污吏吗?

是在提示我们记不记得党对人民的承诺,老百姓是不是过上好日子:共产党啥事都替我想到了,这样的心里话还在说吗?毛主席、朱总司令为群众挖水井、为战士补草鞋,这样的事还在做吗?“支部建在连上”,党的基层组织还是那样牢不可破、充满创新活力吗?“苏区干部好作风”,人民群众传唱的民谣还是那样激越高亢吗?

是在告诫我们信仰之火不能熄灭,鲜红的旗帜不能倒下:只有像他们那样,坚定信念心中有党,情系百姓心中有民,务实担当心中有责,甘于奉献心中有梦,廉洁自律心中有戒,纵使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也一定能够“直挂云帆济沧海”……

合上《故事》,一种真切的声音从心底传来:风景,江西这边独好,红色是最美的风景。

责任编辑 / 张荣辉

猜你喜欢

编著江西初心
米小圈笑园
季进编著《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增订版)书影
江西银行
永远的初心
汕大高教所陈小红教授编著的编著的《潘懋元先生与汕头大学》出版
论“不忘初心”
我爱江西奶奶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