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核心要素的思考
2018-09-08陈衍庄
陈衍庄
【摘 要】论述类文本阅读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既体现稳中有变的命题原则,也合服务选拔的核心立场。但在教学中常见复习收效小、命题质量差等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没有找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核心要素。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核心要素即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论点、论据及论证”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论述类 文本 阅读 核心要素
关于高考试题的评价,我们最经常听到的四个字便是“稳中有变”,不变是稳,不稳就是有变,以至于我们对这个评价甚至产生了“某种愤怒的情绪”;但“稳中有变”确实是对高考命题规律与趋势最好的诠释,关键是对“稳和变”的理解,“稳”不是指试题的固定不变,而是指某一考查对象的核心要素是不变的;“变”不过是基于核心要素这个基础,在考查方式的上做了不同选择而已。本文就围绕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复习现状、考查方向和全国I卷试题探讨其核心要素。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的现状分析
1.从知识维度得分比较来看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全份试卷中难度是最大的,得分是最低的。2017年全国I卷该题最高难度值达0.2。可见该题目难度大,挑战高;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题目正好有一个潜在的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对语文优秀生而言,本题是体现其水平,超越他人的重要平台。因此,该题合乎服务选拔的核心立场。
2.从一轮复习情况来看
一轮教学中常局限在试题“设误”选项的探讨的,我们的学生业已能十分清晰地罗列众多的“设误”手段,如“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强加因果”等等。但若仅基于此,忽视了论述类文本的核心要素,会使学生陷入繁琐的迷雾,学生对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的提升上并未能达成预期的收效,表现为“做一篇争论一篇”,“换一篇又展开一场新的争论”。
3.从命题情况来看
学生所练习的“试题”在难度与考查方向上与全国卷相差甚远,经常一些题目全班全对,成为送分题;3个题目的12个选项甚至可以随意调整位置,考查方向单一,多在文字表述上做文章,似乎在玩文字游戏;与此相对应,我们很多老师在其他模块如诗歌、文言文等方面,可能经常会自己命制或改编一些題目做更有针对性的训练,但就论述类文本阅读而言,这方面的努力可能是最少的,也许可能多年或从来没有命制过这类题目,对题目到底“要考查什么,怎么考查”并不明确。
之所以出现这一系列的问题,根源就在于我们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核心要素一直若即若离,结果可能发了大力气,却事倍功半。那么,它的核心要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先从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方向中找找答案。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方向分析
《2018年考试大纲》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阐释与2017年大体相当,与2016年相比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内容。
1.明确文本选材的范围和重心
删除了“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笼统表述,而是清晰具体的表述为“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这不仅是稳,还可以说是一颗“定心丸”。十分明确地指明选材的范围和重心,也就是考查什么,不考查什么。其核心要素就是注重文本的论说特征,即以阐释、议论、辩驳为主的说理文章。
2.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该表述注重说理性和逻辑性,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核心要素,即从论述类文本的特点出发,测试的指向是针对阅读理解,也就是考生能不能读懂文章说什么(观点),是用什么支持这一说法(论据),是采用怎样的方式和逻辑过程的(论证)。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核心要素分析
1.要素一:读出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从论述类文体而言,论点、论据与论证就是其文体的核心要素。众所周知,论点是作者对说论述对象提出的见解、主张,它是全部内容的核心;论证和论据是用来阐释论点真实性、正确性的过程。因此,阅读的核心要素就是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找寻论点与分论点,分清材料与论点。通俗地说,就是文章在说什么,至于怎么说的,为什么要说,说的有多么科学并不是这快速阅读1遍所能够完成的任务。因此,阅读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分清观点和材料,把握论点和分论点,是整合文脉的重要一步。
以2017年全国I卷为例,文本从空间维度探讨气候正义,从时间维度深入地阐述了消极和积极的两个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表明气候正义的真正内涵。
2.要素二:读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既要读出文本中的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当然,这里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是指语境中的概念(称陈述对象也可),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概念”辨析。
2017年全国I卷第1题B选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原文在涉及的概念是“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限制排放的问题”不过是一个具体的案例,其概念发生了变化。
3.要素三: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是指在阅读文本时,注意语句之间存在的因果、转折、条件、并列等各种关系。有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勾画时的关联词基本能判断出,但是有的句与句之间没有关联词,需要格外注意,在阅读时要根据语意来分析判断。特别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因为论述类文本有着缜密的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较多的语义逻辑需要通过因果关系的语句来表达。在命题设置时,因果关系辨析是一种常见的思维。
2017年全国I卷第1题A选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与原文“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表述不同,原文表述意在表明“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即“应运而生”;选项却直接作为陈述结论表述,即“提出”。句意关系发生了变化。
4.要素四:读出“论点、论据及论证”之间的关系
论述类文本的说理性主要表现在论点、论据及论证之间的关系。论据部分,既是对论点的例证,也是对论点语意的丰富。常见命题思维是用论点阐释具体论据,或用论据提炼论点。论点有时直接表述,有时没有明确表述。阅读时,我们不仅要抓住直接表述的论点,还要通过论据和论证逻辑去归纳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论点,找出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
2017年全国I卷第2题选项题干表述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该题干的考查指向与《考试大纲》“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要求相契合;而其中C选项称其“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该项是对文本论证立场的分析,原文是借用其“符合后代利益”来支持“要更加注重我们当下自身的问题”这一观点,并非选项所言“立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