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望《共产党宣言》

2018-09-08石慧田云刚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核心思想当代意义共产党宣言

石慧 田云刚

[摘要]1848年2月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时间是最可靠的试金石和显影剂。回望《共产党宣言》,其原理、观点、预测仍然具有当代意义,闪烁出科学与真理的光芒。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核心思想;当代意义

[作者简介]石慧(1985-),女,汉族,山西榆次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田云刚(1970-),男,山西晋城人,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8-0022-05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单行本正式在伦敦发表,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政治纲领文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政党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系统地、成熟地、完整地表达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它还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也被认为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列宁曾这样评价:“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①。”

在它诞生后的170年里,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变化;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从萌芽到高潮,从建立制度与政权到遭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接连挫折。在西方,“历史将止步于资本主义”的论调大肆高唱;社会主义制度被当作异端、专制、独裁等的代名词被世人误解。现在,全球只剩下五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资本主义国家却没有灭亡,还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仍然由资本主义国家来引领,从国民生产总值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量上来看,贡献最多的也是资本主义阵营。此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生活条件好转,政治地位提升,也不再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只够勉强维持他的生命的再生产②”的情况了。很多人拥有了股票,少数人甚至拥有了政治话语权。

完成于170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与当今世界的很多现实情况看起来似乎都有出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其核心的原理、观点、预测却更全面地、更系统地、更成熟地阐释着当下世界发展的本质,闪烁出科学与真理的光芒。

一、《共产党宣言》中的原理是普遍适用的规律

(一)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这种关系已经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束缚生产的桎梏。”“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这些《共产党宣言》的片段,都集中地阐释了唯物历史观: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历史发展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生产力。

2017年12月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③报告中提到:全球经济增长趋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贡献约占三成。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对世界经济贡献的显著,充分说明了:变革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会反过来对生产力与经济基础产生作用的。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引领未来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格局已经形成,影响力越来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来中国“取经”。“真经”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和盘托出的唯物历史观:想要获得生产力的大发展,那就必须变革束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变革束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从世界经济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国家体量仍然庞大,活力和影响力依然举世瞩目。究其根源,其实很容易发现:资产阶级在170年间不断发展科技,促进生产力,同时致力于改良、调整生产关系。从个人企业到股份公司、从个人垄断到国家垄断,资本伴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也越来越社会化。

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博弈,各国呈现不同的情况,都是由它在世界市场中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掌握了这点,我们才能准确透彻地分析国际局势,才能更好地理解各国在国际舞台中扮演的角色。因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时隔170年,不管世界各国怎样发展,唯物历史观作为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依然适用于任何国家,没有过时。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理论

“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恩格斯明确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在当今资本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工作环境改善、生活条件好转、政治地位提升,这是先前工人运动的结果,而非资产阶级的良心发现、慷慨施舍。然而,“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财產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只要资产阶级没有被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没有被破坏,无产阶级为了生存、为了活着、为了不被压迫和剥削的反抗斗争就不会停止。

2011年9月17日纽约爆发了的美国民众抗议金融资本统治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示威活动扩展到了美国的很多城市,并迅速蔓延至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11月30日英国30个工会组织了由200多万工人参加的大罢工。2011年12月1日希腊工会组织了大罢工④。诚然,现在无产阶级运动不如前两个世纪那样频繁,这与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从而积极缓和劳资关系、推行社会福利与保障有很大关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也给无产阶级运动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但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有利于相互对立、相互冲突和社会不同的阶级的存在,阶级之间的战争就不会熄灭”。因此,阶级斗争并没有沉寂,虽然不是轰轰烈烈,但也不会停止。

现在,在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中,看起来是有一些个人或者政党公开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但这些人他们本身有多少是无产阶级,有多少是抱着单纯的目的?即使有,在资产阶级掌权的社会里,他们的力量也不足以抗衡。2008年金融危機爆发后,工薪阶层的生活恶化极为严重,中小资本家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国家财政却集中力量资助大银行等垄断资本集团,颁布了救市的措施,激起了民众的愤怒。关于阶级社会与斗争,《共产党宣言》中早已指出:“无产阶级是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工人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不能寄希望于他人。

时隔170年,每一次无产阶级的反抗运动、示威游行,都在提示我们:《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社会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没有过时。

二、《共产党宣言》中的观点从未过时,启迪常新

(一)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政党的观点透露出人民立场

无产阶级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的阶级。同时,它也是最革命的阶级。从无产阶级诞生后,就开始了革命。无产阶级也是最无私的阶级。“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是为了少数人谋利益的;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不仅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而且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宣言》就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共产党人的利益就是代表着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共产党宣言》是为工人阶级、为劳动人民立言的。

现如今回过头来看,中国共产党正是秉持了人民的立场,始终坚持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从而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毛泽东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讲使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江泽民讲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讲以人为本;习近平讲不忘初心,牢记共产党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时隔170年,《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政党的观点”时刻叮嘱着各国共产党:“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质朴道理。

(二)“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观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新境界

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于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恩格斯补充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所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以一部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与要求,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中得到体现。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自己的理论路线与发展模式,而非千遍一律。我国在自己的发展中就与时俱进这一点,应该说是深有体会。在理论路线上,起初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本本化,付出惨痛代价后,才意识到要以我国当时的实际革命情况为转移,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发展模式上,起初完全学习苏联模式,当苏联模式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意识到要和我们当时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时隔170年,《共产党宣言》充满着自我反省和自我革新的精神与品质,不断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辟着新境界。

(三)“两个彻底决裂”的观点得到正解,发出新意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即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能继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共产主义革命应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维护这种私有制的私有观念进行彻底决裂。

第一个决裂是同私有制的彻底决裂。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加深、经济联系的密切化,使得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的性质。每一件产品都不是单个工人个人的产物,而是由一群工人共同生产出来的,生产出来的产品供社会消费,生产上需要的物资由社会提供,各个生产单位密切联系在一起,整个国民经济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生产力的这种性质,客观上要求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并按照社会的需要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是由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生产的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资产阶级私有制妨碍了具有社会性质的生产力的这种客观要求的实现。生产社会性与私人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就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弊病的根源。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用共产主义的公有制取代资产阶级的私有制。这其中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共产主义所有制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否定。资本主义所有制终将被共产主义所有制取代,说明后者相较于前者更具有优越性。二是对以前一切私有关系的否定。共产主义不是以另外一种私有制来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或者以另外一种分配方式分配私有劳动,而是要从根本消灭私有制。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都只是一种私有制取代另外一种私有制而已,这正是共产主义社会所不同与以往社会形态的地方⑤,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三是“决裂”并不意味着“一蹴而就”⑥。毫无疑问,消灭私有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实现。恩格斯在回答“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废除”这一问题时指出,不能一下子就完全消灭私有制,“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实行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一般讲,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发展又很不平衡,决定了私有制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具有积极作用。例如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了我们只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对私有制经济还要实行鼓励、支持和引导的政策。但要时刻铭记的是:第一,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绝不是因为私有制是“符合人性”的先进的生产关系,而是由生产力落后这种状况所决定的;第二,将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是要彻底消灭私有制的,这一目标无需隐瞒。

第二个决裂是思想对以私有观点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的根本否定。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有相对独立性。私有制为一种社会存在,必然产生和发展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并为其服务。共产主义要彻底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就必须在与私有制决裂的同时,还要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相应的意识形态一起决裂,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消灭私有制不可能一蹴而就,消灭其相应的社会意识也不能急于求成,要积极营造、耐心引导。

“两个彻底决裂”的观点在我国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曾经被曲解、误读,导致经济文化建设遭到了重创。冷静下来,回望《共产党宣言》,才发现“两个彻底决裂”的观点所蕴含的观点要远比字面深得多。

三、《共产党宣言》所做的预测被不断验证

《共产党宣言》根据唯物历史观的理论逻辑,曾做过四个预测:一是资本主义创造出了庞大的生产力,但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却越来越向少数人手中聚集,两极分化加剧。二是资本逐利的本性,会在世界市场中寻找机会,导致经济全球化。三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会一次比一次深刻、防止危机的手段会越来越少。四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发展,将导致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即“两个必然”的发生。

(一)关于两级分化加剧的预测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愈来愈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还要快。”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两级分化加剧的预测。

美国经济研究所调查发现:从1962年到2009年,美国前20%富裕家庭所占有的财富在社会总财富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余下80%家庭的财富占有比例从19.70%下降到12.80%。美国的普通劳动者家庭正在经历相对贫困化——普通劳动者家庭所占有的财富在社会总财富中的比重越来越小。研究还发现:金融危機爆发给贫困家庭带来了灾难性影响,20%最贫困家庭陷入到债务困境之中。而前20%的富裕家庭与余下的家庭之间的财产差距从2007年的22.9倍上升到了2009年的27.1倍。劳动者还经历着绝对贫困化的痛苦过程,就是指劳动者的财产和经济收入发生了实际的减少。

在170年后的今天,两级分化日益加剧的事实验证了“资产阶级创造了庞大的生产力,但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却越来越向少数人手中聚集”的预测。

(二)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预测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了。”经济全球化虽然是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时代发展起来的,但《共产党宣言》却早已对经济全球化做出了描述。此外,马克思、恩格斯也认识到,在这个由资产阶级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发达民族与落后民族、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之间是不平等的,它所催生的是一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这是一种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发达民族对落后民族、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进行残酷剥削和无情压迫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阐述道:“资产阶级……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最终,“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英国经济专栏作家约翰·米克尔斯威特说:“马克思预见了资本将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使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这在今天已成为‘全球化这一现实。他也预言了‘全球化将使资本主义危机更深重,今天这也正成为事实。”⑦

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其趋向不是使发展全球化而是使贫穷全球化,不是尊重而是侵犯各国的主权,不是主张各国人民之间团结一致而是主张在不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各寻活路。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在一篇题为《一个不公正的世界乃是一个危险的世界》的谈话纪要中指出,现代世界是20%的国家掌握着全世界80%的财富。30亿人每天所得不足两美元⑧。墨西哥《至上报》一篇题为《富国和穷国的不平等也反映在破坏生态环境及受害的程度上》的文章就谴责说:“工业化国家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源头。但是,最终为污染和滥用土地、森林、河流以及海洋而付出代价的却是那些最贫困的国家的人民。”当今全球化进程产生的问题还有许多,如第三世界国家边缘化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改头换面的新殖民主义问题,还有失业、社会分裂和忽视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等。关于西方垄断资产阶级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很多人寄希望于资产阶级。古巴共产党政治局委员拉蒙·巴拉格尔打破了这一幻想:“资本主义是一种没有能力解决各种重大社会问题的制度……资本主义很明显是这样一种政治制度:科学越发达,生产力越提高,它所制造的贫穷和社会差别也就越多越大。”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问题,就需要回到唯物史观中生产关系上考量,只要“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失”,所以必须彻底埋藏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的公有制。

原来,早在170年前,《共产党宣言》就不只是提出了经济全球化的预测,还早已给出了解决全球化社会问题的办法。

(三)关于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预测

在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时,经济危机只爆发过一次,就是1825年席卷资本主义欧洲的危机⑨。然而,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轻松”预测了:资产阶级社会存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在危机中“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的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种危机是生产过剩、是文明过度的危机,其根源是:“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就像魔法师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使唤出来的魔鬼一样。资产阶级应对危机的手段:“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但“这不过是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资本的本性是逐利。为了获得的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在生产中必须使自己占有的资本所获得利润大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扩大再生产。因此,社会生产的能力和规模会越来越大,产品越来越多。同时,资产阶级凭借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擁有了对最后利益的分配权利,必然表现为分配结果的不公平,贫富差距悬殊。所以,在经济萧条的时期,相对大部分人的支付能力来说,产品显得过剩了。1928—1933年大萧条时期,美国居民住宅建造下降了95%,这可以理解。美国的耐用消费品最大降幅是69.8%,也可以理解是有钱人和穷人都减少了耐用品的消费。但是,非耐用品(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降幅也曾高达52.2%。这就意味着很多美国人连吃饭都比以前少了。这是相对生产过剩的表现,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只要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不解决,经济危机就会像火山一样埋伏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周而复始的发作。所以,防止经济危机一劳永逸的最好方法就是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当然,这一点资产阶级是绝不会答应的。至于防止危机的手段会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消灭大量生产力”是黔驴技穷之技。当社会多数人对产品有需求而不被满足,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候,少数占有产品的人却将产品无情地销毁,势必会引发社会的不满,激化阶级斗争;另一方面是因为夺取新的市场和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都会使资本在更大、更深的范围内流动,加速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引发经济危机。在资本夺去了全球这个新市场后,经济危机也是全球性的了。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的170年间,经济、政治等各种学科高度发展的今天,经济危机并没有避免,依旧呈现出周期性,并随着经济全球化,波及范围越来越广、破坏力越来越大。这一事实验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预测是正确的。

(四)关于“两个必然”的预测

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运动来看,“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的预测。但“必然”并不代表“立刻”。马克思、恩格斯创作《共产党宣言》的时候,资本主义还处在幼年时代,它也会像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形态一样,经过充分的发展,才能被它自身所包含并随之发展壮大的否定因素——无产阶级所消灭。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了许多变化,资本所有制形式从个人所有制发展到股份资本所有制,再到法人资本所有制和国家资本所有制,这是资本社会化形式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三个阶段。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管理社会化都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更高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社会主义的前阶”。

170年来,《共产党宣言》中“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验证,已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持续发展露出了端倪。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快速发展也佐证了“两个必然”,体现出了制度的优越性。

时间是最可靠的试金石和显影剂。尽管《共产党宣言》已发表170年了,马克思、恩格斯离开我们也已经一个多世纪了,但历史的荡涤、时代的变迁却不断印证着《共产党宣言》的科学性与生命力,不断发现着《共产党宣言》的博大精深的现实意义。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③联合国发布《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全球经济增长趋强,中国贡献约占三成[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12/13/content_5246583.htm,2017-12-13/2018-03-01.

④吴金平.“占领华尔街运动”折射出西方工人运动问题[J].世界社会主义黄皮书,2013:352-358.

⑤杨利利.从《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决裂”思想看当今中国改革[J].改革与开放,2014(18):18-19.

⑥郝贵生.《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决裂”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2):21-27.

⑦李瑞琴.《共产党宣言》过时了吗[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90(10):44-49.

⑧黄晴.危险的失衡[N].人民日报,2000-11-15.

⑨林剑.《共产党宣言》关于资本主义的三个预测及其历史验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5):46-51.

猜你喜欢

核心思想当代意义共产党宣言
西江月·庆祝国庆69周年
国庆抒怀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