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透视的民生情怀探析

2018-09-08周晓改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

[摘要]民生是立国之本,执政之基。民生与民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它不仅关乎到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更关乎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政权的巩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当前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从生态环境的视角为社会民生建设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民生情怀;生态民生;当世价值;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周晓改(1988-),女,安徽省中共临泉县委党校科研室,助教,学士,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8-0020-02

2012年,习近平在答中外记者问时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①习近平的这一民生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并拓展了民生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尤其“更优美的环境”成为当今我国民生建设的新追求,生态文明建设处处透露出习近平浓厚的民生情怀。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透视的民生情怀

(一)“环境就是民生”,直接点明民生建设新要义

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②,同时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③,共产党人始终应该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为民众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只有为民众创造出更为优越的生活、居住环境,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站在人民的立场,建设生态文明。他的生态民生观把民生幸福提到了新高度、注入了新要义,直接蕴含着浓厚的民生情怀。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民生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殷实的经济基础是民众幸福的基本保障。然而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过多注重经济增长速度,相对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这就从根本上破坏了民众的根本利益,违背了民生思想的内涵。民众的幸福生活需要社会生产力的持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予以保障。优良的生态环境虽然不直接进入生产过程,但它是民众幸福生活的直接客观载体。“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④习近平经典的“两山论”指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尤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可以直接促进民生建设。习近平对于“生态生产力”的认识是极其超前的,不仅是对生产力相关理论的创新,更把握住了建设良好生态的根本目的。“两山理论”成为助力民生建设的源头动力,也是从本源上为民众谋福利。

(三)“绿色发展”理念,展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和生命活力的象征。如今,绿色更代表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习近平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指明了发展方向,其中把“绿色发展”作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主要目标和方向。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福祉,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发展就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体现出习近平博大的民生观。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不仅描绘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应该具备的生态底色,同时也指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增进民众幸福的新理念。习近平的“两山论”是从生产力角度阐明了生态环境的民生作用,而绿色发展观则是从方向道路上展现了民生建设应遵循的理念。绿色发展在引导国家社会绿色生产的同时,也是在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它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发展思想。

二、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建设的当世价值

习近平从生态环境视角拓展的民生建设新内容,是现实所需也是民生所愿。习近平的生态民生观内涵丰富,观点鲜明,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民生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理论武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思想,并且有所创新和发展。习近平从国内外局势出发,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民生需求,从与民众最为直接相關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强调尊重自然,顺应民意,改善民生。他的生态民生观把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理论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从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同时也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建设的新发展和新跨越。

(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

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的一种,它和民众的关系最直接。习近平的生态民生观具体来讲,就是“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⑤这一生态文明思想高度体现了对群众路线的高度贯彻。习近平多次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问题,把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执政党的行动纲领,把绿色发展作为指引中国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并始终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将生态与民生结合起来,为广大民众创造出优良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同时也巩固了党的执政根基。

(三)拓展了“中国梦”实现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格局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将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与此同时各级政府机构包括事业团体等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度大大增强,民众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必然上升。政府机构出台相应的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民众自觉争取和维护优质的生态环境。

三、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建设的实践路径

生态环境问题与民生福祉紧密相关,化解生态矛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当前我国寻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着眼点,也是助推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内容。

(一)发展生态经济,提升民富水平

生态环境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习近平在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这一问题上指出我们必须走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发展生态经济就是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上,以期达到共利共荣。发展生态经济,首先仍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执政兴国的重要任务,坚守党的基本路线,提升民富水平;其次,坚持发展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契机,扭转以往过多侧重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式,转向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再次,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生产,加大节能减排,自觉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道路,达成经济腾飞和生态保护的高度统一。

(二)培育生态文化,满足民意需求

生态文化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⑥当前必须通过培育系统的生态文化来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进而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一,加强生态文化价值观引领,引导民众形成新的生态发展观和绿色消费观,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实现民众思维方式的生态转变;第二,推进生态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满足民众的生态文化需求;第三,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把生态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增加民众致富途径,又满足了民众需求。第四,把生态文化教育作为常态化工作开展,提升民众的生态文化素养。

(三)构建生态政治,保障民众权益

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不同,它是指“政治系统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采取的对策、应开展的活动、应负责的责任”。⑦它寻求的是政治系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构建生态政治,是保护民众权益的重要依据。首先,要大力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民主,反思现有的政治系统,把民生放到生态系统的背景中,寻求正确的人类社会发展之路,既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充分维护好民众的生存权益。其次,要健全以生态民生建设为重点,以“绿色经济”增长为指标的政绩考核体系,并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的决策、监督、问责机制,改变传统的政绩观,扭转一些地方政府固化的发展模式。

(四)打造生态社会,改善民生环境

针对当前我國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人居环境遭到的破坏,民众生活受到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改善民生环境,努力打造生态社会,全面保障民众权益。首先,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对民众的威胁,从最基本的生态上保障民生权益;其次,要着力解决与民众生活生存相干的社会问题,为民众的幸福生活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再次,把生态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结合,愈加注重社会建设的生态效益,为民众营造更为宜居的社会环境。

习近平从生态角度对民生领域的新见解透露出浓厚的民生情怀,不仅拓展了民生思想的内涵,也是治国理政的新思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将会更加凸显出来。

[注释]

①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5/c_123957816.htm.2012-11-15.

②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9-210.

③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04-11.

④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0.

⑥孙笑妍,王丹.生态文化建构路径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⑦吴海晶.生态政治的内涵、作用及意义[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