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路辖区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绝对风险调查

2018-09-08宣晓刚杨军刚张志特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18年4期
关键词:危险度心血管病辖区

宣晓刚,杨军刚,张志特

(西安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 宝鸡分所,陕西 宝鸡 721000)

1 概述

我国“十五”攻关项目“冠心病、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协作组,已制定出适合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综合危险度简易评估工具,评估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Ischemic Ceebral Vascular Disease ,ICVD)的发病危险性。为了解某铁路辖区在岗职工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病风险,以更好地服务铁路健康管理事业,以2017年该铁路辖区在岗职工健康体检资料为基础,进行调查分析。

该铁路辖区2017年参加健康体检、年龄35—59岁男性在岗职工和35—54岁女性在岗职工作为调查对象,去除调查项目不全者,共计686人,其中男性519名、女性167名。以我国“十五”攻关项目“冠心病、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协作组制定的心血管病综合危险度简易评估工具为评估方法,将全部调查对象分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总分四舍五入后查表获得)与该方法所提供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绝对风险进行比对分析,同时进行危险度分层和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1)绝对风险评分情况。该铁路辖区35—59岁男性和35—54岁女性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绝对风险评分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去除年龄因素外,吸烟、体重指数和血压因素(收缩压)对该铁路辖区35—59岁男性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绝对风险总分贡献较大。

从表2可以看出,去除年龄因素外,体重指数对该铁路辖区35—54岁女性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绝对风险总分贡献较大。

(2)绝对风险状况。该铁路辖区35—59岁男性和35—54岁女性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绝对风险状况如表3和表4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该铁路辖区35—44岁、55—59岁男性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平均危险均与相对应参考标准[1]无统计学差异;45—54岁男性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平均危险低于相对应参考标准,二者有统计学差异。

从表4可以看出,该铁路辖区35—54岁女性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平均危险均低于相对应参考标准,与相对应参考标准无统计学差异;其最低危险与相对应参考标准基本持平。

2.2 统计分析

(1)危险度分层分析。对该铁路辖区在岗职工不同年龄组男性和女性发病绝对危险度进行分层分析,详细数据如表5和表6所示。

表1 2017年铁路辖区35-59岁男性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绝对风险评分表

表2 2017年铁路辖区35—54岁女性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绝对风险评分表

表3 2017年铁路辖区35—59岁男性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绝对风险状况

表4 2017年铁路辖区35—59岁女性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绝对风险状况

表5 2017年铁路辖区在岗职工不同年龄组男性发病绝对危险度分层分析

表6 2017年铁路辖区在岗职工不同年龄组女性发病绝对危险度分层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该铁路辖区35—59岁男性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发病绝对危险度以≥5%和<5%分层各年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从表6可以看出,该铁路辖区35—54岁女性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发病绝对危险度以≥5%和<5%分层各年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2)不同年龄组分析。对2017年该铁路辖区在岗职工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组间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具体结果如表7和表8所示。

表7 2017年铁路辖区在岗职工不同年龄组男性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表8 2017年铁路辖区在岗职工不同年龄组女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该铁路辖区35—59岁男性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血压(收缩压)各年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从表8可以看出,该铁路辖区35—54岁女性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各年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3 结论与建议

3.1 相关结论

突发死亡是平素貌似健康的人,出乎意料的在短时间内出现因病死亡,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突发死亡,其中,心源性突发死亡占75%,其中80%源于冠心病[2]。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本病出现症状或致残、致死性后果多发生在40岁以后[3],男性发病早于女性。该铁路辖区近年来职工在岗因病突发死亡已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为进一步探讨防治对策,做实做强健康管理工作,针对在岗铁路职工进行了本次调查,通过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该铁路辖区35—44岁、55—59岁男性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平均危险均与相对应参考标准无统计学差异;45—54岁男性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平均危险低于相对应参考标准,二者有统计学差异。上述数据说明该铁路辖区45—54岁男性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平均风险低于一般人群。

(2)该铁路辖区35—59岁男性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发病绝对危险度以≥5%和<5%分层各年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说明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在较低发病绝对危险度有差异。该铁路辖区35—59岁男性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血压(收缩压)各年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年龄组间发病绝对危险度差异更多地体现在血压水平的控制上。而高血压是常见慢性病,我国4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有关[4]。高血压患病以45岁以上尤其50岁以上的人群为最高[5],增龄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6],这与此次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这就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宣传教育引导男性在岗职工重视血压控制水平,降低因血压升高而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3)比较表1,是否将吸烟作为该地区35—59岁男性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绝对风险重要影响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而目前有关吸烟与血压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不一致性,有研究表明长期和过量吸烟可引起血压升高,但短期和少量吸烟与高血压关系不明确[7];有资料显示突发死亡员工的吸烟率达69%[8],因而应对吸烟给予足够的重视。

(4)该铁路辖区35—54岁女性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平均危险均低于相对应参考标准(见表4),与相对应参考标准无统计学差异;其最低危险与相对应参考标准基本持平,说明该地区35—54岁女性在岗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发病平均危险基本与一般人群持平。同时,发病绝对危险度各年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见表6)、危险因素各年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见表8),说明该铁路辖区35—54岁女性在岗职工各年龄组发病危险度与一般人群持平,发病危险因素也与一般人群接近。

(5)2013年全国调查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0.4%,男性(11.1% )高于女性(9.6%)[9]。本次调查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低于全国调查的患病率,原因一方面有可能与调查人群选择有关,另一方面还可能与调查人群的心理特点有关,更加可靠的结果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3.2 建议

针对该辖区男性人群血压控制状况,提出以下建议:限制钠盐摄入,减少咸菜、酱油及腌制食品的摄入,调味清淡,争取将食盐摄入量降低到6 g/d以下,高血压患者将食盐摄入量降低到3 g/d以下,合并糖尿病者降低到2 g/d以下;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争取每日摄入400 g以上;限制饮酒和戒酒,饮酒量控制在健康饮酒量以内;控制体重,对于超重和肥胖的人,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和体育运动减肥;适量体育运动,推荐多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30~40 min,每周3到5次;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三大危险因素之一,应戒烟;保持稳定的情绪,处世乐观,态度积极。

猜你喜欢

危险度心血管病辖区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胃间质瘤超声双重造影的时间-强度曲线与病理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井陉苍岩山派出所积极排查辖区流动人口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如何正确运用χ2检验——高维表资料相对危险度分析与SAS实现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征象与不同危险度的相关性
基于模糊理论的船舶复合碰撞危险度计算
当好辖区老年人的健康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