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之乡建设与发展研究
2018-09-08蓝建卓
蓝建卓
引言
广西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以重振广西体育雄风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保护传承活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打造了以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百色市靖西县龙邦镇、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福禄苗族乡、百色市隆林县德峨乡、南宁市马山县加方乡、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田阳县田州镇、河池市宜州市北牙瑶族乡、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河池市东兰县隘洞镇等乡镇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之乡。这些特色之乡开展打陀螺、打铜鼓、抢花炮、投绣球、跳芦笙、爬坡杆、打磨秋、打扁担、打会鼓、打榔、射弩、舞南狮、桐子镖、上刀山、下火海、打黄泥鼓等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的竞赛与表演活动,对促进我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目前对各特色之乡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体系,缺乏规范的场地器材设施建设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活动组织开展运行长效机制、活动开展的功能价值评估体系等。这些因素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之乡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l一2015年)》文件精神,2012年11月广西体育局制订了《广西创建国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区工作方案》,在工作方案中,《广西“十大”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之乡建设与发展》是广西创建国家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区的主要研究项目之一,旨在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之乡的建设与发展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根据《广西创建国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区工作方案》的要求,建立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之乡建设与发展的评估体系,制订《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之乡建设与发展评估标准》。
通过以参与观察法、集体访谈法和个人访谈法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相关材料,按照《评估标准》对各调查点的材料进行梳理、归纳、评估。
根据《自治区体育局关于评选广西十大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之乡的通知》桂体群〔2016〕32号文件精神,评估分值前十名的授予广西“十大”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之乡称号。本研究取评估总分第一的马山县、第五隆林县德峨乡、第十名的环江县下南乡作为研究样本。
2 结果分析
2.1 特色乡——马山县建设情况分析
从表1得分所示数据可知,特色之乡建设过程中马山县在项目资源、场地设施器材、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传承活动、项目特色六个方面做的非常好,在本次的评分中都得了满分10分,如马山县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壮族会鼓、壮族打扁担、壮族打榔、打陀螺、打尺子、上刀山下火海等。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是:壮族会鼓、壮族打扁担。场地设施器材方面:会鼓训练场地,道具有:牛皮鼓、锣、钗、木棒等;打扁担训练场地,道具有:全竹扁担、长凳、鼓、锣、钗、竹梆、竹简、铜铃等。近年来,马山县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工作,管理机构健全,并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工作列入当地总体发展规划。每年都有一定的专项经费,如2015年,县政府拨出4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特色之乡的建设和发展。2007年以来,举办相应的培训班并借助一年一届的文化旅游美食节、文化遗产日、春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为展示平台,举行千人会鼓、千人打扁担、千人打驼骡、会鼓比赛、打扁担表演等传统体育项目展演活动。壮族会鼓作为特色项目于2007年10月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0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会鼓之乡”称号。壮族打扁担于2009年3月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特色之乡建设中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和商贸活动有机融合,聚集了人气,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促进了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对交通运输、娱乐购物、餐饮住宿、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壮族会鼓2013年5月参加全国第三届新农村文化节展演,荣获金土地最佳演出奖;2014年12月为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开幕式“擂鼓”开幕;2015年10月到安徽省滁州市参加全国第五届中国农民歌会全国农民鼓舞展演活动;2016年7月到台湾花莲县参加新城乡联合丰年祭活动等。壮族打扁担2013年参加南宁市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项目表演比赛,获一等奖; 2013年8月,到世界之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第四届“中国蒲公英维也纳夏季音乐会”演出活动,向世界展示了马山壮族打扁担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世界各国观众的赞誉。
表1 马山县建设情况(单位:分)
2.2 特色乡——隆林县德峨乡建设情况分析
表2 隆林县德峨乡建设情况(单位:分)
从表2得分所示数据可知,特色之乡建设过程中隆林县德峨乡在项目资源、场地器材设施、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传承活动、项目特色、文化传承七个方面做的较好,如苗族跳坡节有祭坡杆、爬坡杆、芦笙跳鼓、芦笙踩油锅、芦笙滚地龙、射弩、打磨秋、丢钱窝、打陀螺等活动,彝族火把节有送布谷鸟、抹黑脸、打磨秋、摔跤、斗牛等活动,其场地主要乡民族文化广场、村前屋后空地举行,器材设施主要使用民间研发、手工制作的特殊器材。自特色之乡建设以来自治县设立“文化产业领导组”,负责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2008年,自治县人民政府出台了《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规范隆林各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节庆文化活动工作的决定》,2011年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核通过了《隆林各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施方案》。每年政府都有一定的专项经费,,2008年自治县人民政府投入100多万举办隆林德峨苗族跳坡节。跳坡节、彝族火把节是德峨县主要活动之一,从正月初二到十四,共十三天。在这十三天的跳坡日子里,哪一天到哪一个跳坡场上跳坡已约定俗成,按传统顺序进行,年年如此。德峨苗族跳坡节、彝族火把节包含的内容涵盖了苗族、彝族礼俗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传递出这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群体精神信息。跳坡节、火把节的长期举办,使苗族、彝族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跳坡节、火把节的内容得到不断丰富,推进了苗族地区的思想创新和文化创新。德峨县在特色之乡建设中人才培养、发展前景、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做的一般,还需加强规划、组织管理、进步发展。
2.3 特色乡——环江县下南乡建设情况分析
表3 环江县下南乡建设情况(单位:分)
从表3得分所示数据可知,特色之乡建设过程中环江县下南乡在项目资源、政策支持、传承活动三个方面做的较好。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同填、同顶、都拼、马革球、举石担(石锁)、退涂倒、毛南铊螺、毛南拳和三棋、皇棋、牛角棋、射棋、簸箕棋等数十种,其中,棋类项目最具特色,而同顶、同填、同背等则是毛南族人民最为喜爱的运动项目。行政部门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工作,依托镇文化站建立有管理机构,并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但在监督执行方面还存在不足没有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2015年至2016年间,下南乡各村屯各个节庆日开展的民族体统体育和棋艺比赛就达50多场次,参加人群众达20000人次。毛南族传统体育是伴随民俗活动而产生发展的,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征,活动场地和器材随地可取,随地可以开展,容易为群众所接受,因此在毛南族地区十分流行,数百年长盛不衰,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了老少皆知、家喻户晓的文化形式和娱乐内容,成为了毛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2.4 马山县、隆林德峨乡、环江下南乡三个特色乡对比情况分析
表4 马山县、隆林德峨乡、环江下南乡三个特色乡对比(单位:分)
从表4得分所示数据对比可,在项目资源、政策支持、传承活动三个方面没有显著差距,主要原因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各地方都拥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因此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比较丰富,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引领下各特色乡都举办相应的传承活动来弘扬民族文化,可能是这三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的主要因素。在场地器材设施、发展前景、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特色之乡的建设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载体,而场地器材设施又是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物质基础,只有经常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其才有可能得到好的发展前景,另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又可以拉动当地的经济贸易、旅游等产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从数据我们可看到,场地器材设施好的特色乡与发展前景、经济效益成正相关。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基本条件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丰富,都有一项以上在本区域有历史传统,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内容积极健康,已经成为当地群众闲暇及节庆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场地器材基本能满足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活动的需要,部分器材是由民间人工制作。
3.1.2 保障机制
行政管理部门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工作,列入单位议事日程。建立有单位领导直接负责的管理机构,并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把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工作业绩纳入年终工作考核内容,制定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计划列入本单位总体发展规划。在经费投入上,把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经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3.1.3 工作绩效
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识显著增强,重视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习教骨干与师资的扶持与培训,每年举办一到两次习教活动,并与学校体育教学相融合,把当地特色项目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或作为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利用春节、“三月三”、端午节等传统节庆组织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吸引大量的民众参与和观摩,现场氛围热烈,为当地特色项目的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
3.1.4 社会影响
由于特色项目自身蕴含的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融合性的文化特征和学术、艺术价值,显著的竞技性和表演性,吸引了众多人流参与其中。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得到相关学者亲临现场做实地调查研究。这些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规模的扩大、传统的形成,对当地经济贸易、旅游开发、产品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建议
3.2.1 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主导机制意味着政府负有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扶植的责任,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扶持,民族传统体育就会被永远“边缘化”。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结合各地的情况制定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总体规划,加强民族体育传统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进一步明确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法律地位。二是要积极采取保护性策略,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拨给一定的专项资金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抢救性的保护。特别是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项目、传承人、绝技,采用音像、文本等形式将事物以静态或动态的方式再现或表现出来,或者用博物馆的形式将原貌保存下来。
3.2.2 加强与大众传媒的结合
大众传媒在当今社会极具号召力,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与其的结合,将会吸引更多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关注,加快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速度,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覆盖面,影响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态度和行为,从而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所以,民族传统体育与大众传媒的积极结合,是推广和普及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可行的方法。同时,体育竞赛本身所具有的竞争性、激烈性及结果的不确定性,使体育新闻成为传媒关注的焦点,促使传媒愿意与民族传统体育更加紧密的结合。
3.2.3 形成以运动会为周期的竞训体制
一个项目不能现代运动训练结合起来,始终处于技术的初级阶段,就难以在现代社会获得发展。所以,民族传统体育要发展,就要形成自己的竞训体系,培养自己的专业运动员,形成有效的训练、比赛周期,使民族传统体育能长期地存留在人们的视线里,起到一种宣传效应。只有让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长期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视野里,便于人们对该项目的价值、文化内涵的了解,有利于项目的推广和普及。
3.2.4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要想适应现代社会,就应当以现代人的方式进行全新的诠释。因此,现阶段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不但需要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而且各种具有可操作的研究成果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在当今体育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下发展并走向世界。今后,可学习借鉴奥运会、亚运会的模式,在召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时举行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大会,并设置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重点研究课题。发动有关方面的学者和专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使科学大会与运动会互为映衬,互相影响,从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研究。
3.2.5 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有机结合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与学校体育的有机结合,不但能继承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对民族传统文化加以改造,注入新的方式方法,使其不断完善与发展。反过来,民族传统体育还可以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发展增添活力,为中小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推广和普及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小,可塑性强,有着广泛地学习兴趣。在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自身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新专业,应建立一个具有一定层次、较完整的结构,并要确立达到预期效果的课程设置目标体系。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有超前性,体现较为稳定的长远目标,也要体现现阶段的社会特征和现实条件相吻合的近期目标。可充分借鉴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等专业的成功经验,并突出“民族”“传统”的特点,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应该体现时代性、规范性、应用性。
4 结语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之乡是广西创建国家级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区的主要模块之一,其建设与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保护传承示范区的创建进程。在政府行政部门的主导下,借助“三月三”、端午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平台,各特色之乡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掘,体现出新的活力;场地器材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基本满足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的需要;活动的规模逐渐扩大,参与的人群不断增多;活动的内容日益丰富,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融合性的文化特征和学术、艺术价值,竞技性和表演性在特色之乡的建设与发展中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展现出新的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