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政治功能: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
2018-09-07王海荣闫辰
王海荣 闫辰
摘要: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建的基础工程。对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即空间覆盖的党建原则、服务导向的建设路径和互联网+党建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突出政治功能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它既是构建共建共治社会治理格局之需,也是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之要。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功能,就要解构基层利益格局,确保政治的权威统一;探索党在基层的运作机制,保证组织的核心地位;巩固意识形态权力,维护思想统一。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从严治党;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8-0046-07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科基金“民主心理的价值悖论问题研究”(2014B8);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偏好与价值——民主的双重使命及其兼容性问题研究”(14YJC810014)。
作者简介:王海荣(1985-),女,哈尔滨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城市空间治理;闫辰(1987-),男,吉林通化人,博士,中共珠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系统工程的根基。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学界有不同的理论分析,党建工作者有不同的实践探索。通过党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实现维稳、治理、经济发展等目标,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合法性和社会基础,这是党的优良传统。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复杂环境下,随着传统单位制的解体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一些基层党组织出现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一些党员和公民对党的认同度下降。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突出政治功能”,“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1]65-66,明确了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拟分析学界对我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代表性观点及其局限性,从政治功能的角度探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然性和实现方式。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三种路径的分析
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对于如何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国内学界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1.空间覆盖的党建原则。该观点认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通过在全社会领域寻找生存和发展空间来推进。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来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曾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将“支部建在连上”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将“组织建在单位上”实现党对总体性社会的动员,在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中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将“组织嵌入基层”实现党对社会的领导,支撑起国家的稳定转型、变革和发展。第二,从中国社会宏观结构的特点来看,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及其形成的治理体系来协调、整合和治理中国这样超大规模的、多民族的、多文化的社会,对于国家的整体稳定和内在统一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来看,需要广泛建设党的基层组织。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传统的单位组织逐渐松懈,“人的社会存在开始从作为单位一员的共同体存在转变为作为社会一员的独立个体存在”[2]241,基层党组织原有的体制基础瓦解,对社会的动员和对党员的管理能力下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组织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类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涌现,社会自主性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地位开始衰落,面临对社会重新组织化和政治化的挑战;随着社会管理到属地化管理的逐渐下移,社区作为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展开的基本空间,基层党组织如何随着社区发展而发展,重新建构国家和社会的有效联系,也考验着基层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基于以上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分析,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原则以“消灭空白点”为行动逻辑,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等基层设立党的组织,使党的组织不断延伸,加强对新的社会空间、社会组织和社会人群的覆盖与渗透。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9447万名,基层党组织4518万个。空间覆盖论对我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分析,其合理之处是把设置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的重心,这是开展党建工作的政治逻辑起点。而其问题在于,重基础的党建策略并不必然导向组织工作有效性,存在简单化倾向。事实已经证明,部分基层党组织形同虚设,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仍旧面临很大难题。
2.服务导向的建设路径。该观点认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通过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建构来加强。首先,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基层组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服务群众为己任,服务功能是党的人民性和社会性的具体体现;党的执政逻辑决定“基层‘服务型党建成为获得合法性重要的理论资源”[3],服务下沉是巩固党在基层领导力的有效路径。其次,党所处的现实环境决定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向服务社会的方向转变。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革命的政党发展为领导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中国社会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到社会转型的巨大变化,基层党组织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微观主体必然要适应基层社会的变迁,对自身的结构、功能与行动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重新建立起党和社会的稳定联系。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改变单向垂直的行政管理结构,以服务社会为媒介协调党和社会关系;改变“支配性”管控功能,强化服务和协商,调解不同群体和组织的利益关系;改变大包大揽的行为方式,以服务为载体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治理。最后,基层党组织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是最先触及社会问题并应该做出回应的主体,解决基层问题的能力即是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表现。具体是指通过群众路线的方式倾听民意、了解民情、回应民需,既要确定服务供给的方向又要改进服务方式,既要加大服务资金的投入又要更新服务内容。党的基层组织要与基层政府一道承担起服务基层社会的多重职责。同时,“服务”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基层党组织要根据人民对美好生活评判标准的变化,根据社会结构和环境的变化不断作出调整进而拓展服务功能。服务导向论的党建路径已经被确定为我国基层党建的基本方向,它不仅为基层党组织的空间覆盖提供了实质的内容支撑和合法依据,也增强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意义。但是片面强调服务的社会性功能可能会弱化基层党组织特有的政治属性,使国家政策难以有效地在基层中得到贯彻,社会萌生政治不稳定的因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强调“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功能上的一个要求,但总的是战斗堡垒,不能变成纯服务的组织”。
3.互联网+基层党建模式。该观点认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来推动。一方面,从信息化变革带来的挑战来看,网络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产生深刻影响,消解着基层党组织传统话语优势;突破地域与时间限制的网络传播速度对基层党组织的回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冲击着基层党组织“阻隔危机”的维穩功能。这要求基层党组织引领网络舆论导向并借力网络技术建设自身。另一方面,从信息化发展带来的优势来看,互联网的应用可激活党建工作。在宣传教育上,网络平台是理论传播的前沿阵地,基层党组织可以在网上创建学习资料库、开展政策宣讲专题活动、推送微视频等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网络平台是党员学习教育的载体,基层党组织可以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党员自主学习兴趣,使党员的培训教育趋于常态化。在党员党务管理上,可建立党组织和党员的线上联系,通过网络收集党员利益诉求,开展组织生活,解决流动党员的管理难题;发挥网络监测和数据收集功能,可实现对党建工作各个环节的跟踪记录,从而对不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不落实党建责任的主体、不开展组织生活的党组织给予警示,并根据大数据分析统计结果将其纳入考评体系或是依此进行及时的排查处理;以网络为平台可促进党务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对发展党员的流程、党内奖惩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公示并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评议。互联网+模式的开启推动党建管理工作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弥合组织管理不全面的问题;推动党建教育工作由单向灌输向互动转变,实现主动管理和自我管理彼此促进;推动党建工作评价标准由依靠经验认知向量化规范转变,解决考核不明确的问题。互联网技术的引入提高了党建工作的效率和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水平,既简化程序、节约时间又可以依据数据分析有效整合资源开发针对不同人群的定制性服务。“近年,各地加快了网络党建平台的探索与创新,取得了重大成效,智慧党建、立体党建等新形势、新型平台层出不穷,极大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4]但是,互联网的应用不仅存在信息安全风险,也可能被操作利用,导致基于数据量化考核的不确定性,使线上的党建工作流于形式。
目前学界的三种代表性观点,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我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对人们理解基层党建面临的问题和努力方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三种路径表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存在多种不同策略的,既有针对农村、高校、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等不同情境的分类讨论,也有在思想作风、学习教育、制度建设方面的延展探索。总的来说,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对外就必须运行党联系群众、整合利益、协调关系、凝聚社会的功能,以维护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保障党的执政;对内就必须运行党管党的功能,以保障党内制度的运行、党内的领导权威统一以及党组织对党员的全面整合。”[5]282随着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日趋完善、组织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已取得显著成效。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突出政治功能是基层党建的新定位和新要求。
二、突出政治功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时代要求
政治功能体现政党组织的根本属性,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是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党建国家的政治逻辑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20。一方面,党作为执政者体现在对国家政权的驾驭和运作;另一方面,党作为领导者体现在对全部社会政治生活的组织和整合。从根本上来说,“党的所有‘执政行为本质上也是一种‘领导行为”[6]20。其政治功能即是党对国家和社会的全方位领导,可集中概括为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在基层突出政治功能主要指: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在组织上,确立党组织在基层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思想上,做好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使党的主张为民众所认同。
“突出政治功能”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上正式提出的。目前,关于政治功能的解释主要集中体现在领导干部讲话中,而学术界的理论成果不多且研究有待深入,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的相互关系研究;二是对社会组织、农村和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研究有所关注;三是在比较宽泛的层面探讨基层党组织强化政治功能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机制。学界对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思考提供了相对全面的论述,但是存在对由转型期社会结构变化引发政治功能弱化的复杂性因素剖析不足、对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特殊性辨析不清的问题。基于此,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具体要求论证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功能的必要性。
1.构建共建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需要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功能。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变迁使民众对权威的认同也经历着深刻的变化,需要党的基层组织突出政治功能强化党在基层的领导地位和执政能力,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轴心多层次、多向度的组织网络体系,激发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共治共建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在城市组织变化上。传统单位组织逐渐解体,虽然国有企业单位仍旧具有吸引力,但是与传统的管理体制迥然有别。同时,在城市中出现各类新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其组织形式呈现扁平化特征,与传统正式组织的纵向权力结构完全不同。基层党组织依托传统单位建立起的权威趋于弱化。其次,在乡土社会的变化上。受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原本由差序格局和熟人社会搭建起的文化权力关系网络受到冲击,乡规村约的失效使人与人之间拒绝深度交往,陷入信任匮乏的状态。基层党组织依托群众路线强化情感治理是重组乡土社会的重要社会资本。最后,在整体观念变化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基层社会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多元文化的涌入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各种利益主体和新社会阶层纷纷出现,商品化思维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基层党组织依托政治宣传维系的一统观念制度和主流价值理念地位趋于衰落。这些变化导致党的基层组织面临危机:在党内,部分基层党政干部不维护党的权威、理想信念动摇;在党外,个别基层组织和群众不承认党的执政、虚置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的整合和动员能力随其社会组织基础、国家与社会关系以及观念制度的变化逐渐下降。而突出政治功能就是要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在非公组织中的核心领导地位,重新树立党在组织内部的制度化权威,实现对社会的整合;就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以情感为链接重构民众之间的人际互动关系网络,实现对社会的动员;就是要巩固意识形态权力,保证党的价值与信仰、理想与目标、思想与主义在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中凝聚广泛共识,在日益破碎化、物化的社会中重新塑造共同体精神,实现党内外思想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正是认同危机和权威消解使我们党认识到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突出政治功能,社会基层治理视阈下突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就是通过认同性整合的方式、通过保证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的方式动员多元主体共治共建基层社会。
2.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要求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功能。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功能与从严治党在基层的整治内容相契合,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首先要从政治上把全面从严治党抓紧抓好”[7]。突出政治功能首先表现在基层党组织对上级指令的贯彻。从中国共产党纵向的组织系统来看,它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级别,并遵循严密的科层体系和指令传递机制实现中央对地方、地方对基层、基层对个人的政治整合。其党内权力运行的政治逻辑为维护中央的权威统一和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基层党组织处于党内科层制结构的终端,其主要功能是贯彻上级组织或中央的指令,为实现党的领导意志和政治意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其次表现在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政权的组织领导。从中国共产党横向的党政系统关系来看,“中国政治的一个常量和基本要素是党的组织‘嵌入和‘重组了国家政权结构。”[6]5-6中国政治体制的特有逻辑决定了政党—国家框架下的基层党组织在决策系统占据重要位置,而不仅仅是保证监督作用;具有行政职能的基层党组织掌握着一定的资源和权力,拥有党管干部的权限,对于人事任免在行政序列上具有优先的合法性授权;广泛存在的基层党组织是国家权力生长的载体,“系统性权力这种散布的、支配的、权威的社会化机制,使国家权力在基层得以再生产。”[8]可见,党的基层组织在基层权力体系中履行着重要的政治和行政职能,党政两者密切结合,既保障了党在基层权力结构中的政治核心地位,也通过领导作用促进了生活在基层的民众更加认同党执政的合法性。最后表现在基层党组织思想上的一统机制。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的政党,其完整的理论建构对于形成高度的思想统一和行动一致具有重要意义。基层党组织要以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坚决不能逾越意识形态的底线,以党的政治纪律维持党内思想的统一;基层党組织要将党的理论体系输入社会并予以阐释和论证,在党和民众之间“建立一种心理、经验和规范的有机联系”[9]。
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基本要义是将管党治党贯穿于基层党组织建设之中。其中涉及党建的方向性整治,即扭转部分基层党组织以业务和服务为中心的党建逻辑,确保基层党组织贯彻执行中央指令;涉及基层权力异化的整治,打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尤其对于党政干部操纵基层贿选和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问题要严肃处理,确保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政权领导和监督的合法性;涉及思想上的整治,改变党内外理想信念不坚定、理论学习不重视的问题,确保基层党组织有效运用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是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弱化使我们党认识到从严治党要向基层延伸,完善党管基层干部为核心的政治权力。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视阈下突出党组织政治功能就是从规范党自身出发实现党对国家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整合,从而使权力服务于社会和人民,使思想为社会和人民所认同。
总之,突出政治功能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在基层建设强政党组织的决心,旨在应对社会基层面对的各种现实问题。正如美国政治学者邹谠所指出的:“只有先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机构或政党,然后用它的政治力量、组织方法,深入和控制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领域,才能改造或重建社会国家和各个领域中的组织制度,才能解决问题,克服全面危机。”[1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办好中国基层社会的事,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基层党组织,关键在突出政治功能。突出政治功能也说明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11]可以说,突出政治功能是新时代基层治理之需、基层治党之要。
三、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有效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突出政治功能说明基层党组织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和调适能力,是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的关键。具体来说,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就要解构基层利益格局确保政治的权威统一,就要探索党在基层的运作机制保证组织的核心地位,就要巩固意识形态权力维护思想统一。
1.解构基层利益格局,确保政治的权威统一。基层党组织确保权威统一与政治功能中的政治领导能力相关。权威统一是指基层党组织保证服从上级和中央,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向上,基层党组织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不折不扣执行上级指令;向下,基层党组织把党中央的意志转化为服务于群众的具体行动,使党中央的政策在基层得以贯彻落实。基层党组织的双向负责制导致政策转换过程中可能形成“以基层权力为核心的利益网络”[12]。解构基层利益格局是确保政治权威一致的关键。
一方面,建立自上而下制约机制。新中国成立后,受党中央绝对权威的制约,处于科层体系之末端的基层党组织具有贯彻上级指令的刚性规定。改革开放后,在压力型体制和锦标赛体制的驱动下,部分基层党组织为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以及自身的利益目标,出现了在执行政策中的偏离行为。虽然根据具体情况所采取的应变策略曾经在基层治理中起到过一定作用,但是,随着组织化社会向公共社会的转变,权力的非正式运作方式不仅逐渐失去合法性,而且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对权威体制的中央核心产生威胁[13]。基于此,必须建立自上而下的约束机制,使基层党组织不偏不倚地贯彻党中央政策。具体做到: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以普遍主义规则矫正基层党组织的非正式行为;启用运动型治理机制,以政治运动方式矫正基层党组织常规运作过程中的惰性与失控;健全党建问责机制,以落实政治责任为导向矫正基层党组织重业务的党建逻辑。
另一方面,引入自下而上的制约机制。新中国成立后,单位组织作为官治在基层的代理机构,分包国家的代表和应责职能,因时因地制宜处理基层事务,不仅在基层享有实际的控制权而且在个人需求和国家政策之间建立了联系。改革开放后,基层党组织适应社会变迁,试图重建单位组织的利益平衡机制,恢复个人和公共体制之间的常规联系。虽然传统体制基础的瓦解使基层党组织的正式权力有所弱化,但是,一些党组织仍旧有影响公共资源配置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执政权。虽然现阶段中央加大了对基层党组织的整治和监控,但是,信息资源的优势和引领基层发展的自主权仍旧为权力寻租提供了条件。基于此,必须引入自下而上的约束机制,使基层党组织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做到:以推动公众参与倒逼基层党政干部贯彻群众路线,代表基层民众的根本利益。“群众路线不仅是中式代表型民主的理论基石,也是中式代表型民主的主要实现途径。”[14]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基层党政干部的重要指标,倒逼基层党组织回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以法治保障基层民主权利制约和监督基层党政干部的集中权力,倒逼基层党组织承担保护基层社会的职责。
2.探索党在基层的运作机制,保证组织的核心地位。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与政治功能中的组织领导能力相关。在党政关系层面,通过对基层权力的驾驭维持在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在党群关系层面,通过对社会的有效组织和整合维持在社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前者体现在基层党组织作为执政的替代性主体力量主导基层,后者体现在基層党组织作为基层发展的推动性主体力量主导基层。基层党组织的双重作用说明其运行机制是在党、国家和社会三者关系的框架中展开的。基层党组织对国家和社会的有效领导是保证组织核心地位的关键。
一方面,党对国家的领导。在基层社会中,党领导国家的政治逻辑体现在党在执政过程对基层权力的有效驾驭。新中国成立后,党行使国家权力具有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并全面主导一体化社会。改革开放后,党、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相对自主。党必须在基层的权力秩序建构中维持自身的核心领导地位。其一,以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在政府权力从社会领域不断减退的格局下,要设置党的基层组织保证政府管理权限的延伸;在政府和社会处于相互冲突的困境下,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通过强有力的工作承担政府交付的任务并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新兴阶层不断涌现的社会组织和非公企业内,要启用政党“统战”策略,吸纳新兴阶层入党,将其统领到党的旗帜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基层空间嵌入党的基层组织即是嵌入国家元素,党运用政治性力量主导决策层和管理执行层,达到“国家对社会的渗透以及在社会当中贯彻政策的目的,是国家基础性权力”[15]的一种体现。其二,以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基层政权运作。具有行政职能的基层党组织掌握着相应的权力和资源,要运行党管党的功能防止基层权力的异化。结合基层的具体规定和现实要求进行体制建设,使党的组织、管理和领导制度化;重视基层干部建设,承担起培养党的优秀基层干部职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治党主要是“治吏”“治权”,党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净化政治生态,确保基层政权不背离人民和社会。
另一方面,党对社会的领导。在基层社会中,党领导社会的政治逻辑体现在党对基层社会的有效组织和整合。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高度依赖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后,社会自主管理能力增强,具有摆脱党和国家控制的能力。党必须作出新的调整和定位维持自身的核心领导地位。其一,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轴心的网络体系。对内健全党的基本组织体系。通过加强对党员的日常化管理,拓展基层党组织的生长空间,确保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位置。对外完善党联系社会的组织网络。对于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团体组织,发挥其中介性的作用;对于民间性的社会组织,要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制度化联系,使其成为党组织的联系组织,确保基层党组织的轴心位置。其二,构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职能体系。承接原有单位组织的社会职能,推动管理和服务力量下沉,为党的执政基础累积社会资源。改变党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支配和依附关系,通过协商与合作的方式培育其发展,使其发挥功能性作用,服务于国家建设和基层治理。适应基层社会的变化,从制度上参与和推动基层自治的发展,增强自身在基层的社会资本,形成基层党建与基层自治的良性互动。
3.巩固意识形态权力,维护思想统一。基层党组织维护思想统一与政治功能中的思想领导能力相关。在党政内部,以党的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保证党内思想达成一致;在社会内部,使党的理论体系成为主流思想,建立广泛的社会心理认同,从而实现基层党组织对党内与党外的双重思想领导。以党的理论主张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保证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语境中的社会主义道路与共产党的领导。其本质规定对国家的政治生态构成内在的制约,给政党的组织结构和特性提供深层的文化支持”[6]46。基层党组织巩固意识形态权力是维护思想统一的关键。
一方面,党对内的政治效应。新中国成立后,引领革命胜利的马列主义在党内具有绝对的理论权威,基层党组织以此团结广大党员和基层党政干部归属于党组织、忠诚于党中央。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呈现某种世俗化和包容性特征,基层党组织使命的变化使政治教化流于形式,党员队伍的变化使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出现弱化现象。虽说以“收缩与调适”为主题的意识形态变迁[16]坚持底线原则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但是其思想的权威式支配作用下降,部分党员拥党、护党、爱党、兴党之心有所减弱。基于此,要将思想治党贯穿于基层党建之中,恢复党对内的政治效应。具体做到:加强理想信念的学习,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重塑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强化党性教育,以党章党纪为行为准则,保持与党中央一致,重塑服从权威的政治秩序;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对党员的组织、教育、监督和管理,重塑思想控制的权力。基层党组织只有巩固意识形态权力,才能获得党内对其领导权和贯彻党中央政治主张的认同,最大限度的凝聚党内共识。
另一方面,党对外的濡化能力。新中国成立后,带领全国人民走向独立自强的“主义”深入人心成为高度动员的重要机制,基层党组织将党的主张输入社会,在群众中具有高度的认同度和影响力。改革开放后,面对世界不同制度和文化之间的碰撞,主流意识形态受到质疑和挑战,处于与其他各种观念思潮相竞争以求生存的状态。虽然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但是相较于其他国家权力形式,意识形态权力仍属短板。话语权的缺失让很多民众以西方意识形态为标准“关照中国”[17],对党的接受、认同和信任逐渐消减,基层党组织传导理论体系的难度不断加大。基于此,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基层党建之中,强化党对外的濡化能力。具体做到:在宣传上,掌握公共舆论的主导权,既要大力弘扬党的主张,建构党领导的正当性,又要监督信息传播媒介,及时澄清反党、污党的言论,从而激活基层自发秩序;在教育上,掌握知识生产的主导权,既要推动文化发展,提高公民文化品质,又要培养知识精英的身份意识,论证党领导的合法性,从而重塑中国人的自信。基层党组织只有巩固意识形态权力,才能使党的理论体系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综上,在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突出政治功能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仅仅诉诸政治功能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也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基层党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动态的,所面临的任务是复杂的,政治功能只是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的一个方面。但是,政治功能弱化是我国基层党组织建设面对的一项客观事实,它为我们反思和改善当下基层政治生态提供了行动方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
[3]孙柏瑛,蔡磊.十年来基层社会治理中党组织的行动路线——基于多案例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8).
[4]刘毅.“互联网+”基层党建探析[J].领导科学,2016(12).
[5]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6]景跃进.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7]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EB/OL].2016-12-31.http://www.qstheory.cn/dukan/qs/c_1120212234.htm.
[8]劉春荣.中国城市社区选举的想象:从功能阐释到过程分析[J].社会,2005(1).
[9]陈明明.主流意识形态的危机与变革[N].社会科学报,2011-01-13(03).
[10]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4:69-70.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2]吕德文.基层权力失控逻辑管窥[J].社会瞭望,2017(8).
[13]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J].开放时代,2011(10).
[14]王绍光.中国的治国理念与制度选择(下)[J].经济导刊,2014(7).
[15]Michael Mann,The autonomous power of the state: its origins,mechanisms and results[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4,25(2).
[16]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49-153.
[17]杨光斌.论意识形态的国家权力原理——兼论中国国家权力的结构性问题[J].党政研究, 2017(5).
【责任编辑: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