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导师工作的课程化研究
2018-09-07孙宝成
孙宝成
一、高校班导师工作“课程化”
“课程”一般被定义为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也就是说课程一旦制定出来,就会有相应的“大纲”以及配套的教材。“化”字一般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课程化”就是“课程”经过“化”的转变,彻底转变成课程的性质或状态。
班导师工作课程是将班导师工作进行课程化的融合,把班导师工作通过“课程化”的方式推进实施管理和服务。以高校考核一线任课教师所建立的课程考核模式和框架依据为蓝本,对班导师的日常学生教育工作进行分类构建课程考核框架标准,运用课程目标的形势实现班导师开展班级工作的具体化和职业化。其显著特征在于充分利用好班导师的工作时间和空间,追求课程化的时与效;保障学生与班导师的恰合度,积极为师生营造出成长空间,进行长效的学习与交流;明确各种目标与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出班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班导师工作“课程化”把涉及的班导师工作范畴的劳动整体转变成不同模块的课程体系,并以此制定“教学大纲”,确定课程化的“配套教材”,进行“科目教学”。通过具体“课程教学”来实现教学对象、教学科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程权重和课程进度。它的特点在于班导师经过“教学”来实现对班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素质培养上的有效工作。
二、班导师工作“课程化”的必要性
1.改变班导师工作现状的需要
一是有一些班导师兼职其他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没有科学的设计很难顾及全体学生;二是班导师往往还有自己的业务教学环节,没有科学的工作体系就很难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满意的服务;三是由于工作纷繁复杂,缺乏规律,班导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日常交流,导致学生与班导师之间存在思想上的不同步。
从新生入学开始直至学生毕业,班导师对其所带班级的学生的精神需求、兴趣爱好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应该有多方位的掌握,对待特殊的学生要建立相应的培养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校园和谐发展。但是由于目前班导师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知识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思想需要,实施班导师工作课程化模式,在班导师工作的机制体制上将做出明确的规范要求,使得班导师的工作有章可循、有例可参。由于现行班导师工作体系缺乏督导制度,难以对班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班导师在思想教育工作上做多做少完全依赖班导师的责任心,制约了对班导师工作热情的激发。实施班导师工作课程化,则可以通过“教学”来考核班导师工作。
2.班导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校的班导师人员结构复杂、层次差异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班导师队伍的建设。只有通过专业的培训、选拔机制和规范化的管理、保障体系才能建设好符合教育工作需要的班导师队伍,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特点,保障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实施班导师工作“课程化” 模式,能够让班导师从事学生工作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得到提升和改进,班导师多数是一线任课教师,开展学生工作进行课程化建设,可使得班导师更容易投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课程教学中,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日常学习和集中备课研讨等,将自身的专业教学与班级工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科发展,绩效评价也将随之变得更加符合班导师的心理因素,评价标准的建立将更趋于科学化和规范化。当前班导师工作内容没有“进教材”、“工作安排没有进课表”、工作时间没有算课时,一言以蔽之,班导师工作没有“课程化”,不能像专业教师那样开展实际“教学”。
3.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的需要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赋予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作为社会人才的培养摇篮,高等院校必须能够紧跟时代步伐,适时开展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以变化的视角审视社会的变革和不断发展进步对人才标准提出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不断培养出现实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如今的大学生们热情、 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心理承受力不强、人际交往存在欠缺等性格特点,不能适应于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标准。班导师作为直接深入学生中的教师,有责任去改变现今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使之适应现今人们对人才的需求。
实施班导师工作“课程化”,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内化为“课程教学大纲”,通过课程培养体系建设来实现班导师育人环节的完善性,对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是新时期高校实现全方位育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建设好班导师队伍的新方法。
三、 班导师工作课程化的可行性
1.实施班导师工作课程化的前提
自2009年开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就运筹并逐步實施了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这使得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愈发清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趋势凸显,科学的绩效评价技术支持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新突破,可见其理论内容已经成熟。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导向性原则、可操作原则、可比性原则等实施课程化方案的探讨,可以形成辅导员课程化的成熟体系。
班导师的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有力支撑,而班导师的工作又能反衬辅导员的工作,故而班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是互相协作和优势互补的。课程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作课程化必将顺应课程改革和学生管理发展的趋势,把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按照课程理念加以整理,制定“大纲”,通过“教学”来实现。从实践上将解决现阶段班导师工作存在的瓶颈问题,班导师工作课程化必然是大势所趋。
2.班导师工作定位的课程范畴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中有明确的要求,高校本科生班导师通常是由一线任课教师中思想素质高,专业知识丰富,业务能力强,能够在学术研究、专业教育引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提升等诸多方面为学生的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给予正确引导的优秀教师来担任,要求班导师在本专业的学习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正确引导,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制度,规范学业行为,培养学术能力,按照高校学生工作的相关规定进行带班,班导师定位是从专业教育着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和教育学生,使之成才发展,由此引申出班导师工作课程化。
班导师所开展的工作用课程形式加以整合,运用课程建设理念,设置不同的授课模块,然后依据考核专业教师的办法进行课程建设考核,通过课程考核强化班导师的实际工作能力,激励班导师的工作动力,能有效地促进高效、全方位的育人工作。
四、班导师工作课程化的推进路径
1.实现学生文化活力氛围的课程化
从系统学的角度分析,高校班导师的工作实现课程化建设,要深入分析课程化对班导师工作所能带来的新兴功效和班导师工作的显著特征,把班导师工作作为整体体系,运用运筹理论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提炼、概括而抽象出来形成的适合班导师开展班级工作的课程体系。因此,班导师课程化建设体系需要充分积累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利用各方面文化建设的有效成果,进行科学配比,不断运用和推广创新,最终形成鲜活的文化载体和成功案例方案必将是班导师工作进行课程建设的标靶,学生文化活力氛围的提升途径会更具体、更科学地得以保障,必然会加速班导师工作课程化的实施,确保班导师工作课程化的改进和提升。学生的文化氛围是班导师工作的主体内容,也是班导师工作课程建设的主要內容,因此要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情况和文化环境综合考察,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生活活力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促使班导师工作课程化的实施,从而有效调动班导师的工作热情。一方面是加强人文化校园的构建,体现大学中文化的指引带领作用,加深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以班导师为核心的组织的团队活力。另一方面是创建良好的情感气氛,经常带领学生组织参与多种多样的趣味项目、文艺活动、学术竞赛等,建立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投身于工作。
2.构建科学系统的班导师课程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管理体系是确保班导师工作课程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而课程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充分体现出班导师的人格魅力与价值观,能触发班导师内心深处的工作激情,激励班导师变工作压力为努力动力,建立一系列相关的绩效评价制度,奖惩分明,课程评价公正开明。因此,要构建与工作课程化模式相互匹配的教学评定制度和培训制度等,不断提高班导师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水平,提高其对学生未来规划的指导能力。
3.以课程化建设为契机,创建科学的考核激励体系
实施班导师工作课程化,能够让班导师在日常工作中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班导师全身心地投入班级工作的课程当中,研究课程的建设、运行、效果、课改等,更符合班导师作为教师的业务本性,更能激发出班导师的任课能力。可以推动几项主体措施,一是为班导师的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有意识地培养班导师的创新精神。二是通过建立组织的方式,为班导师提供工作交流的环境。如成立班导师协会、组建班导师核心学术团队等方式,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提升班导师的薪资待遇、树立模范班导师等方式,激励班导师实现对自我的提升和超越,以典型示范带动整体班导师队伍业务的提升,使班导师在队伍建设中时刻有归属感和存在感,真正投身到为学生工作事业服好务的建设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陈永华.工作课程化模式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效性提升研究[J].湘潮(下半月刊),2014(10):47-49.
[2]宋 梅.高校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必要性探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1):103-105.
[3]曲永军,姜 丹.关于完善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制度的几点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1(12):168-169.
[4]陈永华,叶玉清.工作课程化模式下高校辅导员的活力提升[J].高校辅导员,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