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米蒙脱土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及老化机理

2018-09-07崔亚楠

建筑材料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微观老化基质

崔亚楠, 刘 涛

(内蒙古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纳米蒙脱土(MMT)是层状硅酸盐黏土,属于有机纳米改性材料,在外界驱动力作用下可破裂成片层间距为纳米级的结构微区[1].片层结构具有比表面积大、强度高的特点,可与聚合物形成剥离型或插槽型纳米复合材料,能显著提高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及阻隔性能[2-3].近年来,纳米MMT作为沥青改性剂,由于独特的聚合作用,逐渐受到道路研究者的关注.付玉等[1]利用X射线衍射(XRD)发现纳米MMT片层间距在沥青的改性过程中变大,认为纳米MMT与沥青可能形成了剥离型复合结构.王金刚等[4]通过红外光谱(FTIR)发现纳米MMT与沥青之间未出现新的官能团,认为纳米MMT对沥青的改性作用属于物理共混,两者间产生的“桥连”作用阻碍了沥青分子链的运动,从而改变了沥青的路用性能.

沥青路面在光、热、水等环境作用下会老化变硬,与骨料的黏结性变差,导致路面结构破坏,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因此不论是在高温持续时间长的南方地区还是强光照的北方地区,都要求沥青具有较好的抗老化性能.王金刚等[4-5]利用沥青三大指标和动态剪切流变(DSR)试验确定掺入纳米MMT会使沥青针入度、延度减小,软化点升高,高温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这说明纳米MMT改性沥青对上述环境条件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但由于受成本、制备工艺和储存等因素的影响,纳米MMT改性沥青尚未普及.

纳米MMT改性沥青最显著的优势是较高的硬度和较好的高温性能、抗老化性能.其中抗老化性能通常通过残留针入度比、残留延度比和软化点增量进行评价.但也有研究者另寻他径,如陈华鑫等[6]认为DSR试验可以准确评价纳米MMT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此外,陈华鑫等[7]在研究沥青老化时发现弯曲梁流变仪(BBR)试验除了可用来评价沥青的低温性能外,还具有评价沥青老化的潜质,但并未提出具体方案.

目前,虽然研究人员对纳米MMT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有一定研究,但未对其老化机理作出合理解释.Schmets等[8]研究认为沥青的“蜂状结构”是一种与沥青组分相互作用的蜡晶,沥青改性剂和老化均会引起以“蜂状结构”为代表的沥青表面微观形貌特征的变化,这一变化与沥青的宏观性能转变具有相关性.杨震等[9]通过沥青老化前后原子力显微镜(AFM)形貌和杨氏模量的变化规律说明了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不同的老化机理.马翔等[10]采用AFM观测的均方根粗糙度Sq来表征沥青微观表面的粗糙度,并借此研究了SBS改性剂和老化对基质沥青微观结构的影响.

本文针对-12,-18,-24℃这3个测试温度下不同老化程度的基质沥青和纳米MMT改性沥青,利用BBR试验评价了两者的抗老化性能,并对比分析其老化前后劲度模量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老化前后基质沥青和纳米MMT改性沥青的AFM形貌、相移图、三维图像以及Sq值,分析了纳米MMT改性沥青在老化过程中微观形貌及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了纳米MMT改性沥青老化性能的作用机理.

1 试验

1.1 原材料

选用SK90#基质沥青和浙江丰蚌粘土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DK-3型纳米MMT.其主要物理性质和技术指标如表1,2所示.

表2 DK-3型纳米MMT的主要技术指标

1.2 试验方法

1.2.1纳米MMT改性沥青的制备

选用熔融共混法制备纳米MMT改性沥青.首先将基质沥青加热至160℃使其呈现熔融态,然后把称量好的纳米MMT(8,24,40g)分别与800g基质沥青用搅拌机混合均匀,混合过程约10min,接着利用上海弗鲁克公司(FLUKO)产高剪切分散乳化机制备出3种掺量(1%,3%和5%,质量分数)的纳米MMT改性沥青(分别记作MMT-1,MMT-3和MMT-5),剪切转速为5000r/min,剪切时间1h,剪切温度为170℃.

1.2.2AFM观测

采用本原公司产CSPM4000型AFM对沥青样本进行观测.沥青样本通过热诱导法成型,基质沥青样本的热诱导温度为120℃,纳米MMT改性沥青样本的热诱导温度为140℃(经多次试验发现,120℃ 时纳米MMT改性沥青样本表面不易平整).AFM扫描模式选用轻敲模式,参考点电位为0.75V,探针最大共振振幅为1.3V,共振频率为260kHz,扫描面积为15μm×15μm,像素为512×512,室温下观测,分析软件为该设备附带的Imager 4.6软件.

1.2.3弯曲梁流变仪试验

采用BBR测试基质沥青和3种纳米MMT改性沥青的劲度模量S和蠕变斜率m.参照文献[11]中的T 0627—2011《沥青弯曲蠕变劲度试验(弯曲梁流变仪法)》,将老化前后的基质沥青置于160℃的烘箱内20min,使其呈现熔融态,将纳米MMT改性沥青温度设为170℃;随后将各沥青浇筑在成型模具内冷却45min,然后置于(-5±5) ℃的水浴中10min后脱模;最后将脱模后的试件分别置于-12,-18,-24℃下(60±5) min后完成测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纳米MMT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

2.1.1纳米MMT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

采用文献[12]所要求的残留针入度比、残留延度比和软化点增量这3个评价指标来评价基质沥青和纳米MMT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由于采用软化点增量评价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具有局限性,因此该指标是否适用于纳米MMT改性沥青还需进一步验证.SK90#基质沥青和纳米MMT改性沥青的3个抗老化性能评价指标试验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SK90#基质沥青和纳米MMT改性沥青残留针入度比、残余延度比和软化点增量试验结果Fig.1 Test results of aging resistance evaluation indexes of SK90# matrix asphalt and nano-MMT modified asphalts

由图1(a)可知:随着纳米MMT掺量的增加,纳米MMT改性沥青的残留针入度比增大,说明沥青的抗老化性能提升,当纳米MMT掺量由0%增大到1%时,改性沥青的残留针入度比提高1.12%;当纳米MMT掺量由1%增大到3%时,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效果最为显著,其残留针入度比提高2.85%;当纳米MMT掺量由3%增大到5%时,改性沥青的残留针入度比提高1.47%.由图1(b)可见,纳米MMT改性沥青的残留延度比规律与图1(a) 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当纳米MMT掺量由0%增大到1%时,沥青抗老化性能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其残留延度比提高2.64%,随后效果减弱,当纳米MMT掺量由3%增大到5%时,其残留延度比只提升了0.90%.由图1(c)可见,随着纳米MMT掺量的增加,各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增量减小,抗老化性能提升,所展现的规律与图1(b)一致,这说明该指标适用于纳米MMT改性沥青.

由此可见,对纳米MMT改性沥青来说,3个抗老化性能评价指标反映的规律基本一致,随着纳米MMT掺量的增加,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提升,三者反映的改善效果稍有不同.总体上看,当纳米MMT掺量在1%~3%时,沥青抗老化性能的提升幅度最为显著;当纳米MMT掺量大于3%时提升幅度小,但仍处于改善阶段;当纳米MMT掺量为5%时,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最佳.

2.1.2基质沥青与纳米MMT改性沥青MMT-5老化过程分析

为了探究纳米MMT在沥青老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阶段,通过短期、长期2种老化程度的沥青针入度值(见图2)来分析基质沥青和MMT-5改性沥青老化过程的区别,从而推测其老化机理.

图2 SK90#基质沥青和纳米MMT改性沥青MMT-5老化过程中的针入度值Fig.2 Penetration value of aging process of SK90# matrix asphalt and MMT-5 nano-MMT modified asphalt

由图2可知:基质沥青在经历短期老化后,针入度显著降低,由8.8mm降至5.2mm,长期老化后降至3.8mm,说明老化使基质沥青变硬,且短期老化带来的影响要大于长期老化;MMT-5改性沥青经短期老化后,针入度由6.8mm降至6.3mm,经长期老化后,降至3.6mm,说明其针入度受短期老化的影响较小,原因可能是后文提到的纳米复合结构引起的,这一结构具有良好的隔氧和稳定作用,但随着老化过程的推进被逐渐破坏,导致沥青的老化程度在长期老化阶段较为显著.

2.1.3利用BBR劲度模量变化率Sv评价沥青的抗老化性能

实践证明,老化对沥青的低温性能有显著影响.例如,-12℃时SK90#基质沥青在经历老化后劲度模量S由60.4MPa升至139.0MPa,增幅为130.13%.陈华鑫等[7]认为采用劲度模量变化率Sv评价沥青老化是可行的,且更具实际意义,尤其是在中国北方等寒冷地区.考虑到BBR试验的测试温度对沥青的劲度模量S影响显著,因此需选取合适的测试温度,备选测试温度为-12,-18,-24℃.将老化前后的基质沥青以及纳米MMT改性沥青MMT-1,MMT-3和MMT-5分别置于上述3个温度环境中进行测试.根据文献[11]的要求,取60s时的S值作为测试结果,将其代入式(1),得到Sv.

(1)

式中:Sbefore和Safter分别为沥青老化前后的劲度模量.

由式(1)可知,Sv反映的是沥青老化前后劲度模量的变化幅度.因此Sv值越小,沥青的抗老化性能越好.

图3为SK90#基质沥青和纳米MMT改性沥青老化前后Sv的变化曲线.由图3可知:当测试温度为-18,-24℃时,Sv随纳米MMT掺量增加而逐渐减小,说明纳米MMT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逐渐增强,与常用抗老化指标所呈现的规律一致;当测试温度为-12℃时,纳米MMT掺量由3%增大到5%时,Sv逐渐增大,这说明纳米MMT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随纳米MMT掺量的增加逐渐变差,与已知规律不符,原因主要是-12℃时沥青老化前后S值都较小,较小的允许试验误差在Sv中被显著放大,导致在描述沥青抗老化性能时有失偏颇;而-18,-24℃时沥青老化前后均具有较大的S值,使这一误差带来的影响显著缩小,因此能较好地呈现纳米MMT改性沥青实际的抗老化性能.此现象由图3中3个温度曲线的高低程度亦可体现.

图3 SK90#基质沥青和纳米MMT改性沥青老化前后Sv的变化曲线Fig.3 Sv of SK90# matrix asphalt and nano-MMT modified asphalts before and after aging

利用Sv评价沥青抗老化性能时,温度影响较大,建议使用较低温度时的试验结果.文中选择-18,-24℃.由图3还可知:(1)-18℃时,当纳米MMT掺量由0%增大到1%时,Sv减少1.40%;当纳米MMT掺量由1%增大到3%时,Sv减少4.50%;当纳米MMT掺量由3%增大到5%时,Sv减少0.85%,说明当纳米MMT掺量由1%增大到3%时改性效果最为显著.(2)-24℃时,纳米MMT掺量由0%增大到1%时Sv减少4.50%;当纳米MMT掺量由1%增大到3%时Sv减少14.00%;当纳米MMT掺量由3%增大到5%时Sv减少7.70%,说明当纳米MMT掺量由1%增大到3%时良好的改性作用依然有所体现.上述2种温度下Sv均随纳米MMT掺量的增加而减小,说明纳米MMT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增强.

根据沥青低温蠕变试验结果可知:5%纳米MMT改性沥青在-12,-18,-24℃时蠕变劲度模量S值分别为88,286,653;SK90#基质沥青的S值分别为60.4,228,540.前者较后者的S值分别增长了45.7%,25.4%和20.9%.考虑到纳米MMT改性沥青较差的低温性能,选取-18℃时的Sv较为妥当.

将Sv作为纳米MMT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评价指标,得到的结论与残留针入度比等老化性能指标基本一致,且温度越低,结果越可靠.由于温度影响较大,在应用于其他沥青时应充分考虑沥青的低温性能,选择适宜的测试温度.

2.2 AFM图像与指标分析

通过AFM对基质沥青和纳米MMT改性沥青进行观测,扫描范围为15μm×15μm,获得的形貌照片与相移图如图4所示.

图4 SK90#基质沥青和纳米MMT改性沥青的AFM形貌和相移图Fig.4 Topography and phase diagram test results of AFM of SK90# matrix asphalt and nano-MMT modified asphalts

对比图4(a),(c),(d),(e)发现,随着纳米MMT掺量的增加,“蜂状结构”谷地面积(蜂状结构黑白相间区域的面积)显著减小,且出现了明显团聚现象;对比图4(b),(f)发现,纳米MMT在影响“蜂状结构”谷地的同时,也使周边连续相面积减小,分散相面积增大.

有研究者认为“蜂状结构”谷地面积及周边相态变化与沥青组分的变化息息相关.王岚等[13]在研究PPA改性沥青改性机理时通过“蜂状结构”谷地和周边相态面积增减关联了沥青组分变化;而Li等[14]认为改性沥青“蜂状结构”谷地面积的增加只反映沥青硬度的提高,同时发现有些改性沥青并无明显的“蜂状结构”.故认为“蜂状结构”与沥青组分关联的结论并非适用于所有改性沥青,比如纳米MMT改性沥青.

单单从图4中沥青“蜂状结构”及周边相态的变化来推测掺入纳米MMT可能会使沥青的沥青质含量减少、沥青变软并伴随着高温性能衰退的结论,与王金刚等[4-5]等研究证明的掺入纳米MMT使沥青针入度减小、高温性能得以改善等结论明显相悖.故认为通过AFM“蜂状结构”和相态变化来表征纳米MMT改性沥青的组分变化是不合适的.这是由于老化会破坏沥青丰富的表面微观结构,并使其逐渐呈现均一化[15],这一过程导致“蜂状结构”难以反映沥青质等组分的实际变化规律.此外,由于纳米MMT的纳米级片层间距,纳米级晶片厚度≤25nm,而AFM的扫描范围为15μm×15μm,由此所观察到的“蜂状结构”实际上可能是沥青质等组分和MMT纳米级片层共同组成的纳米复合结构,该结构较“蜂状结构”更加平整.

王明等[16]认为AFM表面粗糙度指标中的均方根粗糙度Sq和算数平均粗糙度可以衡量沥青形貌相态的差异,且与沥青的老化程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本文尝试采用Sq来量化表征纳米MMT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演变过程和老化机理.Sq计算公式如下:

(2)

式中:M和N为图像划分为小矩形的个数;μ为图像中各点的平均高度;z(xk,y1)为图像中对应点的高度.

图5为基质沥青和纳米MMT改性沥青的Sq值.由图5可知,随着纳米MMT掺量的增大,沥青的Sq值逐渐减小,这说明沥青在加入纳米MMT后微观结构变得均匀平整,丰富的微观结构趋于均一化,其原因主要是沥青中分散的纳米MMT片层与沥青分子之间形成了纳米复合结构,使沥青表面微观结构更加平整,此外,纳米MMT片层能有效隔绝氧,减缓沥青的氧化[17-19],这与沥青变硬、高温稳定性提高、抗老化性能提升是相关的.图5中的斜率值表示纳米MMT掺量对沥青Sq的影响幅度.纳米MMT改性效果在其掺量为0%~1%时最为显著,曲线斜率为0.250;当纳米MMT掺量为1%~3%时曲线斜率为0.125;当纳米MMT掺量为3%~5%时曲线斜率大幅减小,仅为0.035.与前文提到的纳米MMT掺量对沥青抗老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上述结果表明,Sq适合量化表征纳米MMT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和抗老化性能.

图5 SK90#基质沥青和纳米MMT改性沥青的Sq值Fig.5 Sq of SK90#matrix asphalt and nano-MMT modified asphalts

图6为老化前后SK90#基质沥青及纳米MMT改性沥青MMT-5的Sq值.

图6 老化前后SK90#基质沥青和纳米MMT改性沥青MMT-5的Sq值Fig.6 Sq of SK90# matrix asphalt and MMT-5 nano-MMT modified asphalt before and after aging

由图6可见:老化后基质沥青的Sq减小了0.51,这说明老化使沥青微观表面粗糙度减小,微观结构趋于平整,微观表现为“蜂状结构”减少,甚至消失不见[16],宏观表现为稳定性增强,例如高温稳定性和软化点的提升;纳米MMT改性沥青MMT-5的老化规律与基质沥青截然相反,老化后,MMT-5的Sq增大了0.60,原因可能是老化引起纳米MMT改性沥青中纳米MMT片层脱落,纳米复合结构遭到破坏,微观表面的平整度降低;老化后纳米MMT改性沥青的Sq与老化前基质沥青的Sq十分接近,也可以间接说明老化引起了纳米复合结构的破坏,使纳米MMT改性沥青表面微观结构逐渐向基质沥青转变,微观结构特征变得更加丰富,例如出现大量的“蜂状结构”.纳米MMT片层具有阻隔氧气的作用,纳米复合结构的破坏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些都会大大延缓沥青的老化进程,从而提高抗老化性能.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纳米MMT片层与沥青所形成的纳米复合结构以及老化前后纳米MMT改性沥青微观结构的演变过程,引入AFM三维图像加以辅助分析,如图7所示.

由图7(a),(b)可知,掺入5%纳米MMT后改性沥青微观结构明显趋于平整,原因是形成了纳米复合结构.AFM扫描获得的“蜂状结构”可能由纳米MMT片层、沥青质和胶质共同组成,因此不能通过形貌中“蜂状结构”及相态的变化说明纳米MMT对沥青各组分的影响;图7(a),(c)表明,基质沥青经历老化后微观结构同样趋于平整,这是由于老化在引起沥青各组分变化的同时,也会使丰富的微观结构趋于均一化,使得“蜂状结构”逐渐消失;图7(b),(d)的结构变化描述的正是之前提到的纳米MMT片层的脱落的过程,老化引起纳米复合结构的破坏,使纳米MMT改性沥青逐渐呈现出与基质沥青相似的微观结构特征.可见三维图像也可以很好地从直观角度映证Sq所描述的纳米MMT改性沥青微观结构演变过程及老化机理.

图7 老化前后SK90#基质沥青和纳米改性沥青MMT-5的三维图像Fig.7 3D images of AFM of SK90# matrix asphalt and MMT-5 nano-MMT modified asphalt before and after aging

3 结论

(1)纳米MMT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随着纳米MMT掺量的增加逐渐增强.当纳米MMT掺量为1%~3%时改善效果十分显著;当纳米MMT掺量≥3%时改善效果减弱.该现象用Sq表征纳米MMT改性沥青微观结构和老化机理时亦有体现.相较于基质沥青,纳米MMT改性沥青良好的抗老化性能在短期老化阶段较为显著.

(2)利用劲度模量变化率Sv评价纳米MMT改性沥青的老化性能是可行的,在描述纳米MMT掺量对沥青的改性效果时表现良好;考虑到Sv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用于评价沥青老化性能时,应充分考虑其低温性能,选择适宜的测试温度.

(3)纳米MMT改性沥青具有独特的改性机理.采用AFM二维形貌描述其微观结构具有局限性,结合均方根粗糙度Sq和三维图像描述更加合理;纳米MMT改性沥青中纳米MMT片层以及与沥青分子之间形成的纳米复合结构大幅延缓了沥青的老化进程,从而提高了沥青抗老化性能.

猜你喜欢

微观老化基质
机插秧育苗专用肥——机插水稻育苗基质
金银花扦插育苗基质复配及验证
不同栽培基质对一品红扦插苗的影响
节能技术在开关电源老化测试中的应用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直干蓝桉容器育苗基质的选择
杜绝初春老化肌
微观的山水
微观中国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