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妊娠产妇经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分析
2018-09-07刘佳佳
刘佳佳
(定兴县医院 妇产科,河北 保定 072650)
0 引言
有研究报道指出:剖宫产后再次瘢痕妊娠产妇实行阴道试产的难度大,分娩中可能出现子宫破裂现象,但是并不说明瘢痕妊娠产妇只能进行剖宫产[1]。近年来随着瘢痕妊娠分娩方式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研究报道指出阴道分娩应用于瘢痕妊娠分娩是可行的[2]。本研究回顾性调查我院130例瘢痕妊娠产妇的分娩资料,探索阴道分娩的可行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产科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瘢痕妊娠产妇130例为对象,距离前次剖宫产2年以上,前次剖宫产均为子宫下段切口,均符合阴道试产指征。根据产妇的意愿分组:剖宫产组62例,年龄26-34岁,平均(30.1±0.9)岁;距上次剖宫产时间为2-9年,平均(4.8±1.2)年。阴道试产组68例,年龄25-35岁,平均(30.3±1.0)岁;距上次剖宫产时间为2-10年,平均(4.5±1.5)年。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产妇在入院后均给予全面监护,做好产前各种检查以及风险评估,产前做好心理护理等工作。阴道试产组产妇分娩过程中全程监测产妇生命体征、胎儿状况等,观察有无先兆子宫破裂征兆,观察产程进展、宫缩强度等,当出现宫缩过强、胎心变化、子宫破裂征兆等意外事件时及时中转剖宫产。
1.3 收集指标
收集两组产妇的分娩成功率、产后2 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感染率和新生儿状况(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窒息率、出生1 minApgar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检验数据,计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两组分娩成功率差异不明显,阴道试产组仅有3例产妇中转剖宫产。两组新生儿体质量、窒息率和出生1 minApgar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阴道试产组产妇的产后2 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和产后感染率均低于剖宫产组,P<0.05。
3 讨论
表1 两组产妇及新生儿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产妇及新生儿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分娩成功率 产后2 h出血量/mL 产后出血发生率 产后感染率 新生儿体质量/g 新生儿窒息率 新生儿出生1 minApgar评分阴道试产组 68 65(95.59) 187.9±28.4 4(5.88) 1(1.47) 3187±546 2(2.94) 9.14±0.36剖宫产组 62 62(100.0) 254.8±34.3 12(19.35) 8(12.90) 3195±554 1(1.61) 9.21±0.32 χ2/t - 2.800 12.152 5.454 6.578 0.083 0.254 1.167 P - 0.094 0.000 0.020 0.010 0.934 0.614 0.245
长期以来我国的剖宫产率居高不下,伴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产妇逐渐增多,其分娩方式的选择成为产科临床工作的一个重点课题。由于过度强调瘢痕妊娠分娩的子宫破裂问题,加上许多产妇对分娩知识的匮乏,许多产妇盲目的再次选择剖宫产。而剖宫产史成为剖宫产的主要指征之一,甚至是首位指征[3-4]。而伴随着围生医学技术的改进,瘢痕妊娠的阴道分娩开始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国外发达国家有文献报道指出瘢痕妊娠分娩采用阴道分娩是多数产妇的合理选择。本研究特选择我院的130例瘢痕妊娠产妇为对象,结果发现两组新生儿出生指标差异不明显,但阴道试产组产妇的产后2 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和产后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且阴道试产组的分娩成功率高达95.59%,仅有3例产妇中转剖宫产,说明瘢痕妊娠产妇行阴道分娩是可行的,能显著减轻对产妇的创伤,利于产妇产后的康复[5-7]。
作者认为,对于瘢痕妊娠产妇分娩方式的选择上,首先严格筛选阴道试产指征,保证产妇符合阴道试产的适应症,这是保证阴道试产成功的关键因素。其次在技术、设备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试产过程中严密监护产程、胎儿宫内状况等,由经验丰富的医师监产,尽早发现子宫破裂先兆表现,以便于及时中转剖宫产结束分娩。如:监护过程中若发现有胎儿宫内窘迫、产程异常等现象,及时行剖宫产结束分娩。再者,在试产中合理应用缩宫素,规范性、合理性的应用缩宫素是相对安全的;同时合理应用无痛分娩技术,若产妇无无痛分娩禁忌症,尽可能的加强分娩镇痛管理,提高阴道试产成功率[8-9]。
综上所述,瘢痕妊娠产妇行阴道分娩是可行的,有利于减轻分娩对母体的损伤,促进产妇产科康复。临床医师需严格把握阴道试产适应症,严密监护等,提高阴道试产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