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增殖”专题复习“三步曲”
2018-09-07龚雷雨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1
龚雷雨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江苏无锡 214001)
“细胞的增殖”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个重要主题。在高三专题复习阶段,“细胞的增殖”应涵盖《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细胞的增殖”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遗传的细胞基础”。因其涉及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诸多概念,加之众多概念又具有微观抽象的特点,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深刻领会细胞增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明晰核心概念,理解生命本质,培养生命观念,是确保本专题复习成效的关键。笔者在选择本专题复习策略时,作了如下尝试。
1 系统梳理知识,促进主动建构
众所周知,知识是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基础、先导和载体。《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非常重视“知识”层面要求的落实,“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等等。
“细胞的增殖”专题复习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把关联度较高的概念绘制成概念图(图1),从整体上理解知识结构。
图1 “细胞增殖”概念图
针对上述概念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追问,促进他们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蛙的红细胞的分裂为什么叫无丝分裂?与无丝分裂相比,有丝分裂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其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有何主要特征?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又有哪些异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有哪些特殊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独立概念,使学生在理解各自过程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起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将原本孤立的、零星的知识点串成有关联的知识链、知识网,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大框架。
事实上,教师要设法以最好的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最有用的、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知识。最好的学习就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即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理解当前的核心知识、重要概念及基本原理,解决本课时的基本问题,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
2 “活用”图像辨析,突破重点难点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课堂教学的共性话题。新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教师讲授法等方法,达成目标。而上专题复习课时,因知识、能力要求有所提升,容量、节奏及难度的增加,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则需另辟蹊径。
“细胞的增殖”专题所述内容的最大特点是比较抽象,概念又多,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等物质(结构)的变化既复杂又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为此,教材在呈现相关内容时配备了许多插图。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进行图像辨析,认真分析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形态、数目与DNA含量的关系,找出有丝分裂各时期细胞的特点和染色体变化的规律,进一步比较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异同。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设法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变化特点,把图像中蕴含活动的生命变化,读“活”、说“活”,从而掌握其本质。
笔者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前期比较为例,阐述如下。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并完成图2的填空。
图2 教师出示的填空图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温故知新、科学思辨、主动构建的过程,他们要重温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要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要知晓联会、四分体等现象。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把“三个前期”“三个中期”“三个后期”的图像放在一起辨析,要求学生“读活”图像前后的过程,进行列表比较。
教师通过演示和观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剖析图像的本质差异,使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通过思考与分析,掌握判断细胞分裂方式的要素,上述例题中的基本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图像辨析既是“细胞的增殖”专题复习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经常出彩之处。教学实践证明,以典型例题引路,辅以变式训练,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路径。
3 紧扣生命本质,拓展思维训练
通过“细胞的增殖”专题复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观念,促进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需要科学知识和科学史的支撑。为此,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章篇引言,品味生命个体的意义和生命周期的现象,并领悟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而染色体的复制,其本质为DNA的复制;又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会细胞的有丝分裂对于生物的遗传的重要意义。
细胞增殖最本质的意义在于实现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为此细胞中发生了一系列的生命活动的变化过程,而这一切又以染色体行为的变化为核心。在本专题复习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这一主线作为学习载体,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辨析为例,着重关注染色体的变化、染色单体的变化和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
(1)染色体的变化模型图如图3所示。
图3 染色体的变化曲线
质性判断:看染色体峰值,最大数目加倍(为4N),则为有丝分裂;最大数目不加倍(为2N),则为减数分裂。
(2)染色单体变化的模型图所图4所示。
图4 染色单体的变化曲线
思维解读:
有丝分裂:其分裂间期,因染色体复制,染色单体形成,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为0(即0→4N→0)。
减数分裂:减I前间期,因染色体复制,染色单体形成(0→4N);减I末,因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染色单体减半(4N→2N);减Ⅱ后,因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2N→0)。
(3)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的模型图如图5所示。
图5 同源染色值对数的变化
思维解读:
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目加倍,同源染色体由n对(2n条)加倍成为2n对(4n条),子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仍为n对。减数分裂: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次级性母细胞及生殖细胞或极体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训练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教师有效地利用生物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及科学现象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训练科学方法、习得科学品质,形成重要的生命观念,也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起到启蒙和指引作用。
当然,理解生命本质,最重要的还是亲历实验和探究。所以,本专题复习时,教师还要以实验和探究来提升和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养成。生物学课程理应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又动脑的活动,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在生物学教学中组织探究性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的关键。科学探究既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又是科学本质的重要内核。从课程角度分析,科学探究既是一种课程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教学内容。
就本专题而言,教师要深化“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教学,帮助学生习得批判性思维;深化“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引导学生既会求结果和下结论,更会反思、交流和讨论,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流程,这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