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传天下,德承万里

2018-09-07

学生天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孝亲后辈长辈

古语有云: 『百善孝为先。』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中, 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孝文化。孝道,简单说是孝敬或者孝顺。而孝敬或孝顺有两层意思: 赡养和顺从。 现代大多数人所谓的孝,无非是多给父母钱物,保障其丰衣足食,有的人甚至连这一点也做不好, 至于尊重父母意愿这一点,更是做得远不如古人。

孝亲,礼为先

■孝亲礼仪一:出必告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意思是:作为子女,外出去哪里,必须向父母禀告。返回家时,也要和父母见面,报平安。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让父母放心。并且,外出不做出格事,要平平安安回家。现在,我们上班、下班以及上学、放学进出家门时,是否会跟父母说一声?大部分人能够做到“出必告”,但也有一部分人不注意这些细节,不吭一声就扬长而去,进门也不打招呼,悄悄躲到卧室玩电脑、写作业,对父母或爷爷奶奶不理不睬。

■孝亲礼仪二:为人子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意思是:冬天要留意父母穿衣是否温暖,居住的地方是否暖和。夏天则要考虑怎样让父母感到凉爽。每晚睡前要扶父母就寝,早上起床后要看望父母,问其身体是否安好。这是最根本的孝道礼节。现代人比较忙,且大部分人不与父母同住,每天扶父母就寝恐怕很难做到,但应经常打电话,询问父母家里有什么事要做,身体状况如何,药是否按时吃了?有时间则要帮父母分担家务,一起吃饭、聊天、散步。如果父母年老多病,应拿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照料。

■孝亲礼仪三:长者立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意思是:长辈站着的时候,后辈不能坐下;长辈坐下后,叫后辈坐,后辈才能坐下。行走时,后辈要在长辈身后慢行,不要跑到长辈前面快步行走,也不要在长辈面前晃来晃去。长辈给东西的时候,要用双手去接。现在,我们家家有个“小皇帝”或“小公主”,由父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6个人伺候。相信很多人都很难做到上述礼仪规范。父母应让孩子从小养成尊老、爱老的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更要给孩子做出表率。

■孝亲礼仪四:召无诺

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

意思是:父亲和老师召唤时,不要只口头上应答,而是在应答的同时,停下自己的事,立即起身听候吩咐。古人这条规矩,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意义。有些人在与父母说话时,常常会心不在焉,口中答应着,眼睛却盯在电视机或手机上。还有的人嫌长辈啰嗦,不愿听唠叨,甚至用双手把耳朵捂住,或者干脆是躲起来不理睬。性情急躁的人,还会与父母顶嘴、争吵。这些都是很失礼的行为。

孝道重“悦”亲

施礼、问候、庆贺寿辰……现代人以简洁的礼仪实现着对长辈的尊重。追溯这些礼节的起源,你会发现它们有着非常严格且繁琐的模式——如跪拜坐席、庆贺寿诞等。那么,什么是跪拜稽首?老人寿诞有几种叫法?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古人的行孝形式。

■孝敬长辈

发肤受之父母 《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割肉毁身有损生命的尊严,而对自身的珍爱,正是孝的表现之一。这样的理念,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庆贺寿诞 古人从50岁之后开始做寿,而在49岁之前,叫生日。男子计虚岁女子计实岁。有的人把做寿仪式放在生日当天,有的人则放在生日的前一天,叫暖寿。

假如父母生日相同,或者父母与祖父母生日相同或在同一个月,则合并起来做寿。两个人同时做寿,叫双寿;三个人同时做寿,叫合庆联亲。做寿还有许多说法,77岁叫喜寿,88岁叫做米寿,而109岁叫茶寿。

尊称 令尊、尊公、尊大人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堂、太君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对自己岳父岳母尊称为泰山、泰水。

问老人年龄要用高龄。长辈的询问称为垂问,而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叫垂爱。

用先称呼已故的长辈,如将已去世的父亲尊称为先父,去世的母亲则尊称为先慈或先妣。

尊老 古代文献中,老年人一般指50到70岁。当然,这个年龄界限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

■尊敬长者

跪拜稽首 在古代,人们要向长辈行跪拜之礼,以表示尊敬。

跪拜是行孝道的礼法之一,伸腰及股(大腿)为跪,以头着地者为拜,跪时前身往前略屈,将头部垂下至地面为稽首。

对父母要施稽首礼和跪拜礼,跪拜礼从汉代沿袭而来。

东向为尊 古人住的是堂室结构的屋子,堂在前,室在后,堂与室之间用墙间隔,墙西边有窗,东边有门,出来就登堂,进门就入室。

室内,以东向为尊。在民间,面东而坐,一般为最尊贵。而在堂中,一般是面南而坐最为尊贵。父母坐在堂中,一般为背部向北,面朝南。

关于孝亲的节日

除重阳节外,中国的许多节日都与孝有关,如春节、清明、端午等。清明节实际上是一个孝节,在这一天祭扫先人墓的传统沿袭至今。而重阳节则是与长辈一起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目的是期望父母长寿。

追思之礼 对去世的长辈,要像他们生前那样尽孝。丧葬之礼是孝道文化的重要部分,它的许多仪式至今仍被沿用。比如披麻戴孝,孝服的不同体现的是生人与死者的亲疏以及辈分。

丁忧之说 居丧3年这个礼节,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中国古代,在朝廷里当官的人,要请假回家服丧,这就是丁忧。丁忧期间,除了不能做官外,还不能应酬,只能在父母坟前搭个小棚子守墓,着素衣品粗茶,且不能洗澡、剃头、刮胡子。

而朝廷如果有特殊原因强行要求官员继续做官,叫夺情。明代时,张居正的父亲去世后,张居正在丁忧期间担心朝廷被政敌控制,便请旨夺情。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舜是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继母之子象多次想害死他:他们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后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用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记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时,大象替他耕地,鸟儿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便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尧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还封象为诸侯。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的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3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 “文景之治”。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仲由常常采野菜果腹,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时,他慨叹说:“即使我想再为父母去负米,哪里还有机会呢?”孔子赞扬他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尽心!”

猜你喜欢

孝亲后辈长辈
前后辈文化,韩国人的处世之道
观电视剧《毛岸英》感作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在厦金胞张爱华孝亲牵起两岸情
渭南市中小学校大唱《孝亲敬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