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

2018-09-06吕佐娜

新丝路(下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吕佐娜

摘 要: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或学生都会不自觉地发出大量的非语言信息,但双方都丝毫未意识到这些信息对他人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基于非语言交流的意义模糊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会更多的倚重语言交流这种形式,但非语言交流也不容小觑。该论文主要探讨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非语言交流;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交流涵盖了某种交流情景下的所有非语言刺激因素,这些刺激因素是通过信源及其对环境的利用产生的,并且对信源或信宿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 [1]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或学生都会不自觉地发出大量的非语言信息,但双方都丝毫未意识到这些信息对他人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基于非语言交流的意义模糊性,在教学中教师会更多的倚重语言交流这种形式,但非语言交流也不容小觑。语言学家爱德华·霍尔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更深刻,因为无声语言往往把所要表达的大部分内容隐藏起来。在人际传播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达的,而课堂教学效果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符号实现的,只有18%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达到的。[2]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总会有意或无意地使用非语言符号,其发出的任何信号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变化。“教师积极的非语言符号会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心理产生一种轻松愉快,自然明朗的情感。”[3]从教师踏入教室那一刻起就在有意或无意地使用非语言符号。教师的妆容服饰、走到讲台的姿势、环视学生的目光、面部表情、拿出讲义的动作等这一连串非语言符号都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美德不能仅仅是教,还要通过表现美德的行为来形成习惯。

一、非语言符号的定义

研究非语言交流,首先须对非语言符号进行界定。广义的非语言符号主要包括面部表情、眼睛交流、手势语、身势语、副语言、空间、时间、距离等等。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界定。譬如:Samovar. L. A. 在《跨文化交际》这本书里是这样定义的:“非语言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 [4]另一种比较具体的定义是伯贡和赛因提出的,他们认为:非语言交流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收者有意识地接收并有可能进行反馈。

我国教育学者认为非语言交流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流活动。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及对空间的使用等。孟小平认为非语言交流是个人发出有可能在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加工的过程。杨全良认为:“非语言交流是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包括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语言交流的有效途径。”

二、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

非语言符号在日常信息传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非语言交流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师生间的关系及教师的教学效果。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提出了一个公式,说明非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沟通双方互相理解=语调(38%)+ 表情(55%)+ 语言(7%)。公式中的“语调”和“表情”均为非语言符号,这个公式表明了人际传播中非语言符号所能传递的信息远远大于语言符号。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也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结论:课堂上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西方学者认为课堂上的非语言交流行为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规教学本身的作用还大。库柏说:“非语言交流行为对教师至关重要。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关系到学生对学校的态度,教师如果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运用非语言交流,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就会提高。”[5]

三、大學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有声语言实施教学,即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事实上,语言符号并非教学中的唯一信息传播手段,非语言交流占的比重也相当大,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会不自觉地使用大量非语言符号包括面部表情、姿态动作、服饰与仪容仪表、沉默、空间与时间等去传递教学信息。人类交往中的许多甚至绝大多数关键的意义是由触摸、眼神、声音的细微差别、手势、说话或无言时的面部表情传达出来的。[6]这些非语言符号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某种信息,对语言符号起着辅助作用,能弥补语言符号的不足,能使教师有效的控制整个课堂教学秩序,抑制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也会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决定了它比语言符号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润物细无声”似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学生不仅接受教师知识的传授,而且潜移默化地感受着教师行为的熏染。学生明亮的眼睛,敏捷的目光就像高清晰度的摄像机,时时对着讲台上的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在教育和影响着学生。

1.妆容和服饰

现代社会穿衣戴帽之意图不再局限于驱寒避体,而常被用作一种交流方式,“从人们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经济状况、教育程度、社会地位、道德标准、审美能力和(或)情趣嗜好、信仰体系(政治的、哲学和宗教的)以及综合教养水平”。[7]教师角色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能和地位的期望和要求,它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情境中所应该表现的心理和行为方式。韩愈曾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角色给予学生的心理暗示是端庄大方、严肃认真、知识渊博、情操高尚等。教师角色可以体现在其外在形象上,而外在形象主要表现在其妆容和服饰上。若教师浓妆艳抹、发型夸张、衣着过于时尚艳丽等给学生透露出其不稳重端庄、教学态度不认真等信息。反之,若教师妆容素雅,衣着整洁大方、搭配合理,能给学生一种认真负责、热爱教师职业、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2.眼神和表情

眼神是面部表情中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亦能传达各种不同的信息。顾恺之曾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漢语中也有如下词语描述人的眼神:直接的,色情的,讽刺的,会说话的,狡猾的,智慧的,有穿透力的,事故的,顽强的,愉快的,可疑的等。劳人·爱默生也曾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眼神在师生情感交流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善于运用眼神促进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目光应亲切自然,要以真情与学生交流,杜绝斜视、俯视或久视学生。教师可通过眼神向学生传达譬如赞赏、鼓励、关爱、批评等情感信息,学生亦可从教师眼神中捕捉到关爱、赞赏、善意、警告、批评等信息。面对课堂上闲聊的学生,英语教师在不中断教学过程的情况下可借助某些非语言符号如眼神的变化来提醒,先直视使其有所意识,继而凝视使其自我觉悟。面对课堂上积极踊跃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教师应给以鼓励和赞赏的目光。在英语课堂中,我们还发现,当教师注视学生的次数减少时,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就会增加。

埃克曼(Ekman)认为:“在全世界,不论是对于还没有使用文字的新几内亚的部族而言,还是对日本和美国的大学生而言,做鬼脸都表示相同的意思。”[8]这些泛文化的、普遍的六种表情就是快乐、悲哀、恐惧、气愤、厌恶和惊讶。[1]面部表情不仅在任何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众目睽睽”的境地,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否自然真切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面部表情,往往传递着一定的情感信息,教师要学会控制和运用表情来教育学生,同时又要善于察言观色以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非语言符号莫过于微笑。微笑,是教师最富有吸引力、拥有无穷教育魅力的一种积极的面部表情。日本学者波多野完治说:“笑在人们社会交际中是一种语言化的现象。”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大笑、冷笑等,应面带微笑。教师的微笑不仅能让学生上课时感觉轻松,还能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减少紧张焦虑,更能在学生犯错时避免过度自卑从而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3.身体动作

研究动作是如何进行交流的学问叫做身体语言学。[1]身体语言学信号,指那些看得见,能发出信息的身体姿势变动或身体部位的移动。[1]“人们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如何站立,如何坐以及如何走路等均会发出强烈的非语言交流信息。无论是否有意,你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潜在地向别人传递某种信息。”[1]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可利用某些身体动作如姿态和手势向学生传递某种信息。教师在课堂上站姿挺拔、大方、端庄,不仅会增加课程吸引度和知识的可信度,而且会流露出一种精神抖擞、充满自信的职业美感,无形中增强了教师的威信和职业魅力。

手势也是英语课堂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非语言符号。手是人体中强有力的表情器官。由手的指、掌、拳、腕、臂等的不同造型及伸、抓、握、摇、摆、挥、摊、按、推、劈、举等动作节拍所形成的手势,可以描摹复杂的事物状貌、传递丰富的内部心声、表达特定的含义。可见,手势表达的潜力是很大的,每一种文化中也都有成千上万种手势,教师可以灵活巧妙地利用其中一些手势传达教学内容,表达某种情感,促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可竖起大拇指以示赞赏,或者可用手势邀请全班学生共同为其鼓掌,表示鼓励。若学生无法回答出问题倍感窘迫时,可将手心向下轻摆示意学生坐下。

4.副语言

副语言可以帮助你推断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社会经济地位、身高、民族、体重、年龄、智力、种族以及地区背景和教育水平。[1]副语言可分为三种:(1)声音修饰词(音量,音高,音律,音频,共振,音调;(2)声音特征词(笑,哭,喊,呻吟,哀鸣,打嗝,打哈欠等;(3)声音区分词素(如un-huh, shh, uh, oooh, mmmh, humn).[1]德国诗人克劳普斯多克(Klopstock)写道:“人类说话的语调比琴弦和铜管乐器更能打动灵魂。”也就是说,说话者的语音、语调、语气等传达着某种信息。观看电影时,听到一种陌生的语言,你能够根据演员的声音理解其大意,能大概推断出演员的各种感情,譬如悲伤、快乐、抑或是愤怒等,也能猜测出谁是英雄、谁是坏蛋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可根据教师的音质、声音特征、声音区分词素,对教师的性格、情感状态、语言表达能力等做出判断;同样,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质、声音特征和声音区分词素,大体判断出该学生的性格、情绪状态、家庭背景、所在地区受教育情况等。另外,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调、音量或节奏下,也会表达不同的意思,取得不同的沟通效果。

5.空间距离

“每一个生物体都有一个身体的边界,借以与外界分离。...然而除了种系发生的尺度之外,还有一个超乎身体的非身体边界。”[9]与人交流时,交流双方彼此的距离及距离变化与交谈的话语一样,是整个交流过程的组成成分。[1]教师在教室中的位置会传达某种信息;同样学生座位距离讲台的疏远也是一种独特的暗示。“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空间也能传达信息。”[9]教师应选择站在一个既能促进教学效果、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亦能维护教师权威的位置。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研究人们的个人空间问题时,将北美人使用个人空间的方式分为四类:(1)密切距离(0-18英寸),即伸手可触到对方的距离;(2)个人化距离(18英寸-4英尺),即伸手够不到对方,但说话正常音高即可;(3)社交距离(4英尺-12英尺),即大多数人谈生意时的距离;(4)公共距离(超过12英尺),一般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时使用。[1]他认为,空间会说话,通过空间的使用,可以传播出从地位、身份到喜爱程度的种种信息。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空间位置关系所产生的心理暗示影响,根据教学需要或学生课堂表现不断作出调整。事实上,我们对空间的使用与我们的文化价值体系直接相关。中国古代私塾中,学生不会与老师坐的很近,这段有意拉开的距离表明尊重和敬意。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不仅授课方式甚至师生关系也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授课方式从传统的“一对多”即教师讲、学生听的静态单一模式转变为一种“一对一”即课堂上教师边讲、学生可以边提问的互动的动态多维模式。近观现代的教学课堂,讲台处在教室最前边而且是中心的位置,其后依次是已经摆放好了的学生的桌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掌握了成千上万的空间信号,它们各有自己的语境和意义。” [9]事实上,学生进入课堂,可以随意选择座位,这种随意性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无意间传达出了某种有意的信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座位距离讲台的位置远近与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教师的亲近疏远程度,对这门课的喜好或憎恶,学习态度端正与否,以及是否为本节课做好准备等等。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
浅谈语言知识与技能教学中存在困难
翻转课堂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信息化背景下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