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新时代下我国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
2018-09-06徐平
摘 要:我国历史上对社会矛盾的判断有三次,1956年党的八大和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的社会矛盾做出了精准的判断。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所以十九大对社会矛盾的变化做出了新的诠释。
关键词:社会矛盾;五大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在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能正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具体特点,并提出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路线和有效的方略,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贡献。
一、我国历史上对社会矛盾的判断
我国历史上对社会矛盾的判断有三次。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探索,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八大。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物质文化生产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对此,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由于各种原因,党对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了“左”的错误。1957年以后,党错误地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的主要矛盾,1962年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要‘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所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表述一直沿用了37年。37年来,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正是基于十一届六中全会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定性。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接着出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仍然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等等都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这些历史性的成就促进了历史性的变革,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性的影响,我国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了,再坚持原来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不能准确反映我国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发生明显变化的实际。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现实做出的重大判断和理论创新,也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明确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为新时代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矛盾的特点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社会需要来看,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美好生活需要”,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前提和基础。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人民温饱得到基本解决,建立了我们憧憬更加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十八大以来,党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制度整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群众向往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和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和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更高更好的新需求,推动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社会生产来看,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方从“社会生产”的表述: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当今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科技生产力不断进步,装备生产日益完善,生产力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正向制造强国迈进。中国的社会生产水平即将晋升世界先进行列,在用落后的社会生产这样的表述显然已不合适,同时中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明显。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有待优化;第二产业工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从区域发展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特大城市的生产力发达,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落后。从城乡格局来看,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从增长动能来看表现为相对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创新的关键作用发挥的不平衡不充分。从环境角度来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从民生方面看,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等。因此,从 “落后的社会生产”延展为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就不光是生产力层面的东西,更涵盖了全方面、多层次的内容。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关乎全局,影响深远,这对党和国家许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实现更高的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经之路。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就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被视为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的实施将从多方面促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解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能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缩小城乡、地区、区域之间不平衡;通过协调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政策体系,和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来推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不充分问题,只能走绿色发展道路;通过开放发展,加大东西地区、内陆和沿边地区的开发力度,形成东西南北中交织全向的格局,有利于拓展开放空间,走共同发展的道路;通过共享发展,解决社会保障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群体之间发展程度的平衡,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新发展理念的实施将从多方面促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解决,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摆脱过去追随者、模仿者的角色,而开始以创新引领的进取姿态,重塑中国发展的内涵和特征,追求发展上的平衡和充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现象。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只有坚持辩证思维,才能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同时,必须深刻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基本国情。
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全国人民所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党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標:明确到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到2050年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描述,既是党和国家描绘的中国梦蓝图,也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处处为人民着想、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的光荣使命。如今,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越来越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加持续。认真学习了解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就懂得了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实现全面小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时代;处在新时代的中国,毫无疑问的将创造更加辉煌、更加伟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冷溶.《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严书翰.《准确把握社会矛盾的变化》.人民日报.2018-01-05
作者简介:
徐平,女,中共凤台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