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
2018-09-06黎萍
摘要: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人”的特征。新课程课堂则要求教师把创新手段融入课堂,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创设开放性、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学生以往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自主性的学习。这种主体性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时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世界的功能选择上,主要受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表现为自觉性、选择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情感、意志、性格等制约,表现为主动性、创造性。
关键词:自主性学习;主动性;创造性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一味地讲授、灌输,学生的学习缺乏主体性、自主性。这样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主张,缺乏对学习和生活做出自己选择的能力,也放弃了对自己活动的对象和过程进行“支配和控制的权利”;或不能约束自己,无节制地沉湎于上网等学业以外的课外活动,乱用了自己活动对象和过程“支配和控制的权利”。要改变这种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对于如何落实学生主体性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创造性得以张扬和发挥,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 相信学生
教师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事无巨细包办代替。这些都是阻碍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主要因素。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从思想上改变过时的观念和“惟我独尊”的作风。
要相信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现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都证实了学生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相信学生潜力,是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人来认识的重要要求。
二、 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人格,有利于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张扬其个性,强调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现有的知识程度。学生任何时候的学习都不是从绝对的“无知”开始的,而是在一定的“以知”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是领着学生再上几个台阶的过程。有了这样的思想,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事可干。落实学生主体性地位,关键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能够超前学习和课后复习,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
三、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一定要学生自己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经过自己的实践才能学有所得,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听、说、读、写的过程完全是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学生发展的内因。教师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只不过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倡导学生学会“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参与并确定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和方案,决定学习进度选择和确定各种思考才略和学习才略。
四、 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五、 对学习自主学习的评价
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评价,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在进行评价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不以成败论英雄,尽量以鼓励为主。因为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可能一致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学生理解到位,当然得赞扬鼓励。但如果学生理解有所偏差,也不能全盘否定,对学生进行打击,而是应顺势引导,渐入佳境,让这样的学生也能分享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进行客观、合理评价,将极大地鼓舞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学生心理、思维发展特点来看,深厚的兴趣正是他们主动学习的良好基础。故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相应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乐于参与学习,勤于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在语文教學中,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巧妙引导,善于指导,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这样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合理的引导,需要教师的耐心与爱心。
作者简介:
黎萍,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重新镇龙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