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坨牛粪的“逆袭”
2018-09-06王雪
王雪
“再不把堆在田里的牛粪清理干净,就要勒令关闭养牛场了。”
养牛近十年,丰都县包鸾镇飞仙洞村养牛大户张林聪已经四次收到整改令了。
张林聪望着门前的黑色“粪田”,欲哭无泪。
都说养牛难,谁知处理牛粪更难!
张林聪快被那臭气熏天、蝇虫满天飞的牛粪搞疯了:200头牛每天产生约3吨重的牛粪,因不知如何处理,已经堆满了周围田地,过路乡亲连落脚之地都找不到。
“唉,自己都嫌弃,更何况别人呢?”面对邻居的举报,张林聪很是无奈,“没办法呀,牛粪免费送人当肥料都没人要!”
如何有效处理牛粪,扰得张林聪寝食难安。
牛粪来袭
张林聪的牛粪烦恼,曾是丰都所有养牛大户的烦恼。
从2008年起,毗邻长江的丰都县开始打造“中国肉牛之都”。几年下来,丰都农民趟出了一条“牵着牛儿奔小康”的路子。
截至2017年初,丰都建成万头以上养牛场2个、千头以上养牛场3个、500头以上养牛场11个、百头以上养牛场25个、20头以上养牛场1036个,存栏肉牛约21万头。
牛多了,牛粪逐渐成为一件头疼事。
“按照一头成年肉牛每天产生15-20公斤重的粪便来算,丰都县每年面临着数百万吨的牛粪处理量。”丰都县畜牧兽医局长赵波说。
然而,由于环保意识不强,丰都多数养牛场都没有牛粪处理设施,99%的牛粪都处于散乱堆积状态。一遇下雨天,雨水便和粪污混合,排入江河。
飞仙洞村的村民们回忆说:“当时河道岸边堆积的牛粪有人那么高,不仅臭气熏天,还造成河水呈暗黑色,鱼类不断死亡,河道边的植被也大量枯死了。”
治理牛粪污染,已刻不容缓。
科学治粪
2014年,丰都聘请中国人民大学专家团队对畜禽承载量进行了论证,决定合理控制肉牛养殖规模,从源头上减少粪污排放量。
基于此,丰都新划定了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将发展目标由55万头肉牛调减为40万头,并关闭搬迁了20家禁养区畜禽养殖场。
“说实话,走弯路的代价实在太大了。”每次路过曾红极一时如今却“人去牛空”的养牛场,包鸾镇党委宣传委员易波就感慨万千。
为避免悲剧重演,丰都县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对全县新建、改建、扩建的养牛场规划、设计和选址进行全面调控,并监督养牛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这样能使其在一开始就走上正轨,绕过弯路。”易波说。
在合理控制肉牛养殖规模的基础上,丰都又实施环田管网“两分离三配套”措施,即雨污分流、干湿分离,配套建设干粪池(棚)、沼气池、污液储存池。如果规模较大,养牛场还得在“两分离三配套”的基础上加配“沼液还田”“生物氧化”等设施。
由此一来,经过粗加工的牛粪便能变废为宝。
依托于“两分离三配套”,曾让张林聪愁眉不展的牛粪现在不光能卖给有机肥厂做原料,还能产生充足沼气供家庭使用。
“现在我不怕牛儿多,就怕牛粪少。”张林聪看着干净整洁的养牛场,满脸笑容。
臭牛粪变成了“香饽饽”
2018年6月5日,重庆丰泽园肥业有限公司。
“轰隆轰隆……”预混车间里,数十吨牛粪正在通过大型机械转运进发酵车间。
24小时后,这些原本臭烘烘的牛粪经过快速连续发酵、智能化防控等处理,将变成有机肥或者有机-无机复混肥料,装成袋后,销往涪陵、万州、云阳等周边区县。
在丰泽园等有机肥企业入驻丰都之前,牛粪是制约丰都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特别是位于高家镇的亚洲最大单体养牛场——恒都肉牛养殖场,1.5万头肉牛一年的排便量就需要4万多亩的土地来分解。
“丰都以前有句听起来不太雅的话,叫‘牛都是在牛屎上长起来的。”丰泽园副总经理王贵宾介绍。
为破解牛粪难题,丰都陆续引入丰泽园、沃特威等4家生物有机肥开发公司,专门负责规模化养殖企业牛粪的有机化处理,使曾经人人避之不及的臭牛粪变成了大有可為的“香饽饽”。
另外,丰都县还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专家团队牵上线,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黑科技”,对不同作物提供针对性的有机肥研发技术支持。
打出一套治理牛粪的“组合拳”后,丰都牛粪的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前我们求着别人帮忙处理牛粪,现在我们不仅不用求人,还得到处找牛粪用于生产。”王贵宾说,为缓解牛粪原料不足,丰泽园已和华裕养鸡场签约。
目前,丰都牛粪的有机肥利用率达到了95%。仅是丰泽园,年处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便已达到15万吨,年产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20万吨,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牛粪产业链”
95%的牛粪制成了有机肥,那剩下的5%去哪儿啦?
答案藏在丰都的“牛粪产业链”里。
“这些都是牛粪养殖蚯蚓后产生的废弃物,马上要拿去种植折耳根、苦瓜蒌等作物,等完全消解后再卖给有机肥企业。” 十年前,涪陵小伙李从万和好友来到包鸾镇合伙搞起了蚯蚓养殖。那时,在他人眼中是个“大麻烦”的牛粪,在李从万眼里却是个宝贝——蚯蚓在牛粪里比在一般的土壤里长得更好。
“不过,最初我们只是利用牛粪养蚯蚓,却不知其中最大的‘宝藏是蚯蚓生长后的粪便。”随着丰都牛粪处理方式的转变,牛粪产生的循环价值开始凸显。
通过学习,李从万才知道,由于蚯蚓粪中的蚯蚓酶能与牛粪产生生物化学反应,“牛粪+蚯蚓粪”就变成了有机肥料,不但不会对农田造成污染,还能有效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了解到这一商机,李从万说干就干,搞起了蚯蚓养殖一条龙模式:用牛粪养殖蚯蚓,利用蚯蚓食用后的粪便喂养地龙,利用喂养地龙后的粪便种植药材、蔬菜,最后将余下的粪污卖给有机肥企业。
如今,李从万的蚯蚓养殖基地已有15亩,种植苦瓜蒌、折耳根等有机蔬菜、药材3亩,待明年长成后,年销售收入将达50万元,相比之前仅养殖蚯蚓,收入增长了10万元。
不仅如此,丰都还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农户利用牛粪大面积种植双孢蘑菇、红心柚以及皇竹草等经济作物。
“今年我家要过上好日子了。”看着长势良好的双孢菇,丰都县仁沙镇杭家坪村的建卡贫困户代永昌很是欢喜。
“牛粪能快速促进双孢菇生长,通常一天不采收,很多双孢菇就会‘开伞,所以到了盛产期,基本上每天都有产品卖。”代永昌说,今年他靠卖蘑菇已收获3000多元,摘掉“贫困帽”指日可待。
目前,丰都已在仁沙、兴龙、高家、董家等乡镇发展双孢菇2000亩,每年可有效处理牛粪1万吨,种植双孢菇后的牛粪还可回田,作为种植玉米、水稻、土豆等其他农作物的基肥。
“如今我们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牛粪处理方式,未来,我们还会寻求更多的牛粪生态模式。”赵波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