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的路径思考

2018-09-06胡晔

海南金融 2018年4期
关键词:海南

胡晔

摘要: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是海南省政府“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对海南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机遇进行分析,认为海南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的着力点应在“现代”而非“金融”上,并提出了打造金融试验区、消费金融中心、后台服务中心、全球数据中心等发展海南现代金融服务业的路径。

关键词:海南;现代金融;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8)04-0033-05

一、海南金融业发展的现状

海南金融与海南经济和全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相伴成长,其由建省初期仅有人民银行和工、农、中、建四家专业银行的单一银行体制,发展成目前兼具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尽管海南金融在建省30年的发展中经历波折,如1 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及1998年海南发展银行被托管关闭,金融业陷入低谷,但全国经济迅猛发展,海南经济昂扬向上,在经济与金融相互促进中,海南金融业实现了涅槃重生。

(一)组织体系不断壮大

截至2017年末,海南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17家,比建省时增加了3倍。其中,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8家、城市商业银行1家、邮储银行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1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7家、农村信用社14家)、外资银行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1家(其中农村资金互助社3家、村镇银行18家)、证券公司21家、期货公司4家、保险公司25家、财务公司2家、资产管理公司4家。初步形成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租赁、基金等各业并举、中外机构并存、功能较为完备、运行较为稳健的多元化金融体系。

(二)规模持续扩大

金融从业人员由建省初期的11798人增长到24290人(2017年末数据,下同),各项存款余额由建省初期的35.9亿元增长到10096.3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由建省初期的56.4亿元增长到8459.27亿元。岛内直接融资也在飞速发展,累计有30家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实现直接融资,募集资金3234.38亿元。随着海南股权交易中心的成立,省内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丰富,截至2017年末,累计挂牌企业已达1409家。2017年全年保险保费收入164.83亿元,同比增长23.7%。

(三)贡献度稳步提升

统计显示,2015-2017年,海南省GDP年均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金融增加值年均增长15.5%,较前两者分别高出8.1和5.5个百分点。2015-2017年,海南省金融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分别为6.67%、6.92%、7.13%,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5.1%、13.7%、11.1%,金融业在海南经济中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二、当前海南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机遇

(一)当前海南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上“三个还不够”。一是金融业对GDP贡献还不够。2017年,海南金融業对GDP的贡献率为7.13%,而同为东部沿海省市的广东为9.3%,江苏为8.0%,辽宁为8.5%,天津为10.5%,在省内也低于农业(22.68%)、工业(11.8%)、批发零售业(11.3%)、建筑业(10.91%)和房地产业(9.8%)。二是金融发展的完善度还不够。金融体系仍以商业银行为主,2017年末,海南金融业产值318.21亿元,其中商业银行占75%左右;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中,信贷业务占比约为70%。社会融资中,间接融资为主未有根本动摇,2017年海南社会融资规模856亿元,直接融资仅占4%,同为东部沿海省份的广东为7.8%、浙江为15.6%、江苏为17.7%、山东为10.4%。全省30家上市公司中,大多数由于经营不佳等原因,已阶段性丧失直接融资能力。三是金融创新程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金融工具创新不足,创新速度较慢,对新工具的运用慢于东部其他城市,运用广度和频度也较低。如海南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省市,再如在全国金融脱虚向实的过程中,海南金融业基本无虚可脱。此外,海南金融业同质化现象较其他省区更为严重。这一方面体现在法人服务对象的高度同质化,基本集中于少数几家大企业和房地产行业;另一方面体现在产品供给品种的高度同质化。

2.发展上“三个依赖”。一是依赖房地产。近年来,海南金融业对房地产的依赖度有所降低,但总体趋势仍未改变。2017年末,四大国有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平均达39%,各主要经济体的发展实践证明,依赖房地产推动经济发展存在巨大风险,且难以持续。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和我国香港97年房价暴跌产生的经济后果就是明证。二是依赖大企业。海南金融业尤其是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主要依赖大企业。2017年末,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农发行及工、农、中、建四大行前十户贷款余额之和占全部法人贷款余额的占比达58.2%。三是依赖大城市。2017年末,海口和三亚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7096亿元,占全省存款总量的70.28%,贷款余额为6871亿元,占全省贷款总量的81.22%。

3.风险抵御能力低。对房地产及大企业的高度依赖注定了海南金融业抗风险能力不足。一是海南房地产业发展的高度不确定性。海南气候宜人,内地人口养老居住需求推动了海南房地产业的发展,据统计,近5年海南年均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按小康之家标准人均35平方米计算,年住宅需求仅为350万平米,而实际年均住宅竣工面积为1040万平方米。但岛外需求大多为老年人而非年轻人,购房并非刚需,受价格等因素影响,弹性较大。客观上造成了海南房价的“天花板”效应。亦即在房价涨到一定点位后,价格与需求反向相关将急剧显现,而购买者的“从众”心理又将加剧这种态势,造成房市的崩塌,继而影响金融稳定。二是海南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来自省外,若他省发生经济金融风险影响到这些房企,海南金融业就将面临输入型金融风险。三是海南为数不多的大企业自身面临着市场竞争压力,若经营出现失误,海南金融业就将面临严峻挑战。

4.体系上“一多一少”。尽管海南金融体系相对完善,但整体上还存在传统银行多、支持创新创投的金融机构少,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对冲基金等更是少之又少,继而造成实践中传统银行业感觉“产能过剩”,而新兴产业感觉金融支持不足。

(二)当前海南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全国性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为海南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八大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十九大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地;今年“两会”推出的政府行政机构改革方案逐渐到位,将进一步消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不协调成分;加之高科技、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将对冲“人口红利”的消减;百姓收入连年增长引起的消费升级;绿色环保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等等。上述改革举措推进落实,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海南作为中国经济的一环,不可能不分享中国深化改革的红利。作为绿色宜居的海岛,也不可能不受各省经济发展的强力辐射。海南根据自身实际致力打造国际旅游岛,着力发展健康医疗幸福产业和海陆空高科技产业,都将使海南经济步人进一步发展的快车道,由此为海南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省域发展政策和规划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海南省“十三五”规划及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作为十二大重要产业之一,提出到2020年,力争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左右,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到45%左右。与此相配套,海南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海南省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为海南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海南金融业的后发优势明显。现阶段海南经济金融发展总体比较落后,落后即是机遇。一方面发达地区的经验可供借鉴,示范效应可带动海南金融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海南经济相对落后,未来发展可期,市场主体寻求价值洼地的冲动,也会促进海南金融发展。此外,海南房价、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气候宜居等相对优良的投资环境对吸引人才和高科技企业有比较优势,这又为海南金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三、海南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的路径

相对传统金融,现代金融具有多样化、全球化、自由化、智能化等特征。多样化是指金融活动的市场主体和业务范围除传统的银行和存贷业务外,还应有保险、基金、证券及相应的产品、有价证券交易等多种市场主体和业务类型;全球化是指金融体系和全球金融相对接,并具有金融协调和监管的国际化;自由化是指金融管制放松,利率自由化,金融创新不断;智能化是指金融对当代高科技的应用,并以此为基础,使服务的辐射范围涵盖全球。对照上述特征,从目前的实际看,海南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的总体着力点应在“现代”而非“金融”上。

(一)打造现代金融发展的试验区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深圳等地在政策支持下,金融业取得了迅猛发展,而前海和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又使两地金融迎来新机遇,发展迅速。海南在制定现代金融发展战略时,如照搬深圳、上海模式,已无先天优势,再加之海南无上海、深圳的经济基础和地缘优势,必难实现经济金融的快速成长。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今年“两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大金融开放步伐,就金融而言无疑是一次改革的再深化。作为特区的海南,理应在这次进一步加大开放的进程中,在“特”字上作文章,寻求先行先试的政策,打造现代金融发展的试验区,促进海南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可考虑的政策有三:一是放宽外资进入金融行业的比例。目前国家已有明确的开放时间表,如对基金、证券、期货等持股比例放宽至51%,三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保险公司投资比例三年放宽至51%,五年后不受限制。对此海南可针对当地的法人金融机构,争取外商持股比例一步到位的政策。二是货币的自由兑换。可考虑对在海南注册的企业,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以推动海南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在此基础上,制定政策促进离岸金融的发展。结合海南的经济与自然环境,重点聚焦亚太区资本市场和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吸引对冲基金等人驻,努力将海南打造成对冲基金的聚集地。三是争取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相应的金融机构人驻。从海南金融体系的现状和金融市场资源有限的实际看,重点应放在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等,对接全国乃至全球资本市场发展的金融机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西部等个别省区已有类似税收优惠政策,但多数机构只在当地注册,未在当地经营,海南如获得这一政策,应对属地经营作严格的规定。

(二)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培育消费金融

保护环境是海南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而绿色金融是环保型发展的重要推力。从海南的实际看,发展绿色金融在政策上要引导银行信贷从传统落后产业向绿色新兴产业转化,吸引资金投向绿色农业、清洁能源、绿色交通、污染防治等领域。同时注意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金融创新体系,丰富绿色金融服务内涵,不断提升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此外,打造国际旅游岛是海南发展的方向之一,而打造国际旅游岛必须要发展适应现代游客需求的餐饮娱乐、医疗养生、休闲购物等产业。在市场机制下,这些产业的发展与消费群体休戚与共,互为促进。由此,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通过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增长,继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并逐渐形成互动增长,不失为一良策。就目前看,发展消费金融迫在眉睫的是建立诚信机制,打造诚信海南。对此,海南执法机关应与他省执法机关建立紧密协作,外事机构与各使领馆建立紧密联系,对使用消费金融产品在海南消费的恶意欠贷行为,执法机关要帮助金融机构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强力追讨。

(三)实行特殊劳务签证政策,努力打造世界级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纷纷争取大型金融机构后台中心的进入,并获得了成功。如一些发达国家的银行将电话中心放到了印度,还有一些银行将后台中心放到了中国的沿海省区。通过十来年的发展,因这些地区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提高,比较优势已不再明显。而海南毗邻东南亚,气候条件相似,同时东南亚个别国家英语水平高,劳动力成本低,如海南能获取特殊的劳务签证政策,吸收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到海南就业,对一些国际性的大型银行在海南建立后台中心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在操作上可考虑十年一签,按年备案,以促进区域内外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四)配套相关政策,积极促进全国、东南亚乃至全球数据中心的形成

现代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没有大数据的发展,境外金融机构难以在海南安家落户。为此,海南应从土地、安全、网络的打造等各方面为大公司数据中心的进入创造良好的环境。前期可考虑实行土地价格的优惠、电价补贴、高管人员人住补助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大型科技公司数据中心的遷入。

(五)制定优惠政策,为金融人才引进提供便利

发展离不开人才,加快引进和培育熟悉金融市场规则、掌握先进金融理念的高层次金融人才是海南现代金融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人才引进已不再是政府的行为,而是企业自身的需要,人才的流动也不再是计划的指派,而是市场的导向。但这并不等于说政府在人才引进中未有可为之处,如在人才流动过程中建立更有吸引力的生活环境和稳定的生活状态就是政府的可为之处。海南省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相关金融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制定廉租房入户、医疗保险、子女人学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措施,以使人才流人更加便捷,为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一林,肖毅.海南金融25年[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

[2]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支课题组.海南建省十八年金融生态环境的演变及深层次思考[J]海南金融,2006(5).

猜你喜欢

海南
海南沉香冠天下
A new snake species of the genus Gonyosoma Wagler,1828 (Serpentes:Colubridae) from Hainan Island,China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赞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点赞海南“马上就办”精神
海南红豆育苗栽培技术
严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