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信百年?西泠不冷

2018-09-06徐继宏

文化交流 2018年9期
关键词:印学西泠刘江

徐继宏

印传东汉今犹在,社结西泠久且长。

在杭州西湖的孤山西麓,有一座已经百年的古建筑,牌匾上优雅地镌刻着“西泠印社”四个字。这里是中国研究金石篆刻的一个百年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占湖山之胜,撷金石之华”,山水之间的西泠印社犹如镶嵌在西湖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作为学术社团,西泠印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不但在国内印学界和书画界独树一帜,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更是颇具影响。作为民间的印学社团,西泠印社成立之始就具有独特的号召力,其481位社员分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还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等大师级、重量级人物先后担任西泠印社社长。

一个只有百余年的西泠印社,为什么能凝聚海内外印坛同道的目光?以方寸之躯、立方寸之间的印石文字,为什么能承载千年印学文化?告别了以“印”授信的旧时代,在价值多元、选择良多的当下,西泠不冷是如何做到的?今年适逢西泠印社建社115周年。日前,笔者拜访了今年95岁高龄的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

治印之学

印者,信也。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国人就开始使用印章。几千年来,由于印章的制作要经过复杂的锲刻、冶铸工艺,较之签字画押更难于复制模仿。春秋战国时期,印章作为个人凭证,官署、官吏的权力象征而被广泛使用。到元末明初,作为权力象征与个人凭证的印章,则演化为唯独中国才有的特殊艺术形式。

印章虽小,意境深邃。随着“文人印”的发展,各地出现了风格不同的流派,其中以浙派和皖派最为著名。浙派的大本营就在杭州。从清朝康熙中期到咸丰长达150年的时间里,浙派印坛出现了具有师承关系的八位名家,史称“西泠八家”。这八人以钱塘布衣丁敬为首,主张篆刻取法秦汉玺印的古意,力复古法,再撷取众长。杭州文人一度以能集藏这八人的印谱和印章为时尚。西泠印社的成立,以及随后一系列或集体或个人的研究活动展示了篆刻艺术本身的魅力,也向世人普及了印学的概念,使人们不再将实用性的“刻字社”与作为艺术的篆刻相混淆。

刘江告诉笔者,西泠印社之所以能百年常青,主要得益于所有社员“爱社如家”的奉献精神。所有的学印之人,都以能刻一枚“西泠印社中人”印章为荣耀。日本的梅舒适先生曾说过,我只要做西泠印社社员,其他都可以不要。2006年,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先生之风

艺术首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在刘江身上,笔者切身感受到他崇高的艺术人格魅力。几十年来,他始终把对传统的重视、对前辈的尊敬、对同仁的真诚,视为一种文化的责任和担当。他常说,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也是一个思想家。为艺术立言,也是艺术家的本职。

早在抗战时期,他创作了抗日主题的篆刻作品,表达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与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改革开放伊始,他创作了“振兴中华”巨印,这是群心振奋的真实写照;1988年,杭州遭遇特大台风袭击,他创作“降龙”一印,以祈国泰民安;他在70岁那年,将自己在日本讲学期间积存的一百万日元报酬,悉数捐赠给家乡四川万县的“希望工程”;西泠印社百年庆典,他夜以继日,创作了精美的《百印颂西泠》印谱等作品。近年来,刘江先生不断有篆刻作品捐献。如2006年,时年81岁的他将包括40件篆刻作品在内的总计100件作品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2009年,他把精心创作的60件篆刻珍品捐献给中国美术学院;同一年,又把凝聚着数年心血的100方篆刻精品捐赠给西泠印社永久收藏。

作為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在维护西泠印社历史地位、坚守“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上,一直是坚持原则,不遗余力。“物藏不过三代”是有道理的。作为人民的艺术家,要始终牢记“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艺术回归人民”。在刘江先生看来,能将自己的艺术作品与大众共赏,为社会为国家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才是最幸福的。

不忘初心

西泠印社作为“天下之社”“博雅之社”“名家之社”,10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篆刻艺术的传承、普及与推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连续举办篆刻作品评展、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展等大型专业赛事,近年来还举办了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百年西泠·中国印”等大型国际性艺术选拔和创作、展览、研讨活动,在海内外印学界产生广泛影响。“同道中人,聚集一起,本着继承前人遗产,研求金石印学的志向创立了西泠印社。”这是西泠印社创立的初衷。

“留得西泠干净土,家风梦篆有斯人。”词学大师朱孝臧曾赋诗赞叹西泠人的雅洁高风。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如今的西泠印社似乎没有了过去的那种纯粹。如书画类社员、学者型社员也加入其中,这让“留得干净土”成为一种隐忧。对此,刘江先生认为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近年来,西泠印社吸纳新社员已经形成了特邀入社、选拔入社和常规发展入社三种方式,一批年轻人也逐渐崭露头角,并活跃于当今印坛。

百年名社,千秋印学。刘江认为,印文化伴随着捺印之章而生,印章从信用凭证功用,演变成一种文化艺术特征,并从中读出诗意,或者说诗意地诠释它的美,这一过程,路途漫漫,任重道远。如今,百年庆典后的西泠印社影响扩大了很多,包括有争议的新社员“海选”活动,也在破除门第之见方面作出了贡献。

正本清源,不忘初心。“但艺术应该是独立、自由的创作。印社的影响力最终要归结到提高艺术发展水平上,归结到能不能出大师、出精品。”这也是刘江的思虑所在。

当在孤山西泠印社题襟馆前驻足眺望西湖,令人心仪神往的西湖美景尽收眼底。“篆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我不仅用它来健脑,也通过它来言情、言事、言志,主要是为了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结束采访,刘江这席话一直在笔者脑海萦绕。

猜你喜欢

印学西泠刘江
吴越名城·陌上花开
——西泠六子偕友8人书法艺术展
民国印学研究概述
旧轮胎,新财富
中国印学研究的“经纬网”
——读《中国印学理论体系》
古代印论中的动静观
安徽省图书馆藏傅增湘未刊手稿《西泠诗草》考略
陈錬《秋水园印谱》及其篆刻艺术研究
《西泠印社》风云百年 西泠不冷
邂逅西泠名家倪伟林先生
刘江“话疗”秘诀:我“胡汉三”是这样养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