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以来我国拉祜族研究论文述评

2018-09-06兰良平姚永媛陈刚全

文山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拉祜族学报云南

兰良平,姚永媛,陈刚全

(1.文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2.楚雄市 苍岭中学,云南 楚雄 675004;3.大理州烟草公司宾川县分公司,云南 宾川 671600)

拉祜族是“地处中国、缅甸、越南、老挝、泰国五国交界山区,跨国而居的亚热带山地丛林民族”[1]8之一,亦是云南特有的世居少数民族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对拉祜族展开了较全面的研究,并形成了卓著成果。然而,拉祜族研究处于何种状态?学者们主要关注拉祜族的那些方面?哪些学者在关注拉祜族?一般而言,文献综述研究是学者用以回答此类问题的常用范式。近年以降,虽然有的学者(如:萧霁虹,1992;胡阳全,1998;张劲夫等,2007;苏翠薇,2011;刘露,2016)对拉祜族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研究方法单一,目前均采用文献定性方法,尚未有人采用文献定量方法。其次,文本呈现均用概览式的文献研究,缺乏可视化、可读性的研究文本。所以,鉴于研究方法、文本的不足,本文在借鉴拉祜族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计量学理论,采用文献定量方法,结合SATI3.2(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UCINET6.0(社会网络关系分析工具)等可视化软件,以2000-2016年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收录的拉祜族论文(有效样本174)为样本数据,选择“文献增长规律、关键词分布、期刊来源、论文被引分析、作者分析”等指标,梳理了17年以来我国拉祜族研究现状,分析了其研究热点及其不足,并对其研究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研究数据及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拉祜族研究论文为数据源,通过文献高级检索,以“关键词”是“拉祜族”、时间为“2000-2016”、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而后进行“精确”检索,共找到183条记录。然后,将结果输为“EXCEL”格式,形成“2000-2016国内拉祜族研究文献”数据库。最后,结合主题,利用手工筛除,删除了有如新闻类、会议类、人物访谈类、非论文类等非学术或与主题无关的论文之后,最后将174篇研究论文作为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在梳理完拉祜族研究文献之后,首先利用SATI3.2分析软件,生成关键词共现矩阵;然后,通过UCINET6.0软件,计算出关键词网络密度值,并利用UCINET6.0软件“Netdraw”可视化操作,得出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最后,根据作者情况、期刊来源、论文被引等评估指标,综合对拉祜族研究论文的总体态势进行了系统论证与实证分析。

二、实证数据分析

(一)文献增长规律分析

通过文献增长规律分析,可勾画出当前学者在不同年度从事拉祜族研究的总体轨迹(见图1)。通过文献检索表明,目前中国知网(CNKI)收录拉祜族研究的全部期刊(包括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的有效文献174篇(有效数据),年均发表论文10.2篇。从图1来看,从2000-2007年,拉祜族研究处于缓慢上升期,8年累计发表论文68篇,年均8.5篇,占总论文的39%;2008年,拉祜族研究进入下降期;2010年,研究步入恢复期;2011年,文献量达到最大值19篇;2012年以来,研究又进入下降期。总体而言,从2000-2016年期间,拉祜族研究经历了“上升期→下降期→恢复期→最大期→下降期”的文献轨迹。

图1 拉祜族研究文献增长规律分布图

(二)关键词分析

1.关键词共现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进一步厘清学界对某项研究主题的热点动态。本文以学者蔡文伯、马杰、刘启元等提出的“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为依托,即“在同一篇论文中共同出现的关键词两个以上(含两个)则定义为关键词共现”[2]的研究理念,通过SATI3.2软件生成关键词共现观察值矩阵(表1部分数据),进而来梳理当前拉祜族研究的热点。从表1可知,“拉祜族”与“变迁”关键词共现11次,表明“变迁”是拉祜族研究的最热主题;而“文化”“原始宗教”“澜沧县”“云南”“哈尼族”“传统文化”“文化内涵”关键词共现分别为 6、5、5、5、5、4,共现频次较高,映射出“文化”“原始宗教”“澜沧县”“云南”“哈尼族”“传统文化”“文化内涵”“低学业成就”亦是拉祜族研究的热点。换言之,当前关于拉祜族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变迁(尤其是文化变迁)、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然而,拉祜族研究包含领域很多,既有宏观议题,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又有微观议题,如宗教仪式、拉祜语、传统节日、家庭婚姻等,也还有传统的与现代的,精神的与非精神的等方面,见表1(部分数据)。

表1 拉祜族研究关键词共现观察值矩阵(部分数据)

2.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运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可测算关键词共现矩阵的网络密度。而通过这个网络密度值,则可以揭示网络中各个成员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而关于“网络密度”概念,E.Otte和Rousseau认为:“网络密度是网络中心的连线数Links除以一个完整网络所可能有的矢量数vertices,即:D = 2 * L(G)/ N(N-1),其中L(G)为网络G中的连线数,N为节点数。”[2]所以,根据UCINET6.0计算,得出网络密度值0.041。然而,这个网络密度值偏小,说明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度偏低,侧面反衬出拉祜族研究的学术互动不多,目前还尚未形成高密度网络图谱(见图2),研究处于发展阶段。在关键词共现矩阵网络图谱里,文化变迁、民族关系(如与佤族、傣族、克木人)、教育、习惯法等网络密度线集中,而这个结果呈现与表1揭示的研究热点相吻合。

图2 拉祜族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三)期刊来源分析

CNKI收录的174篇拉祜族论文涵盖83种学术期刊。本文选择发表“论文数”超过(包含)3篇以上的期刊进行统计(见表2)。从表2可知,大学学报是拉祜族研究成果发表的主阵地。具体来说,普洱学院学报(发文50篇)居于期刊来源之首,集中映射了普洱是中国拉祜族故乡的“美誉”,其在拉祜族研究方面具有无比的地域、民族优势;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发表论文9篇,排第2位;第3位包括5家期刊单位,分别是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怀化学院学报,他们各刊发论文4篇;第4位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各发表论文3篇。其中,核心期刊(2014北大版目录)累计发表20篇(包括:云南民族大学学报9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4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4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3篇),占期刊来源的11.5%。从这个统计来看,云南省高校学报对拉祜族成果转化(70篇)起主导作用。

表2 拉祜族研究期刊来源分布统计

(四)论文被引分析

通常,当“在关注某一问题时,由论文被引频次可以发现某一研究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论文。”[3]一般而言,研究论文的被引频次越高,文献的学术影响力就越大,受关注度就越高。而“高低频被引文献的确定通常使用‘h指数’,即排名第h的引文被引用了h次,被引频次大于h的为高频被引文献,被引频次小于h的为低频被引文献。”[4]依据Bicomb2.01(书目共现分析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发现第10篇论文正好被引10次。故“h指数”为10。所以,大于等于10的文献是高频被引文献(见表3)。从表3得知,高频被引文的作者来自高等院校、党校及研究所,主要包括中央民族大学、昆明医科大学(原“昆明医学院”)、云南师范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山大学等,其中民族类大学占了4个席位,表明民族类大学在拉祜族研究中起了核心作用。

表3 2000-2016年拉祜族研究高频被引文

(五)作者分析

1.高产作者分布

通过作者发文数量的统计,不仅可以掌握该研究领域内的权威专家,还为进一步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交流平台。根据普莱斯定律,认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全部论文的半数系有该领域中全部作者平方根的那些人撰写的。其数学表达式可表示为,其中,n(x)为撰写x篇论文的作者数,i=nmax为该学科规定时期内最高作者的论文数,N为全部作者总数。”[5]根据174篇文献的作者统计,共有216人(按照发表论文的作者数量来统计)。根据普莱斯定律,得到前14位是发表论文高产作者,且发表量均在3篇以上(见表 4)。

2.发文单位分析

发文单位是科研作者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所以,通过对发文单位的分析,对客观上把握研究主题的机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174篇样本论文来看,结合表4,云南高校(如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普洱学院、云南民族大学等)是发文的主力军,其次是科学院,最后是党校。

表4 拉祜族研究发文3篇及以上的高产作者统计

三、结论与反思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关于拉祜族研究的成果不仅方兴未艾,还在培养学术新人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据此,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21世纪以来,我国关于拉祜族研究的成果日趋丰富,并呈逐年递增趋势。从样本统计来看,拉祜族研究年均发表论文10.2篇,大大高于期初2000年发文量4.2篇(2000年发文6篇)。从文献成果的增长趋势来看,只有2003年发文量(3篇)低于2000年,此后每年发文数均大于或等于6篇。另外,平均发文量高于6篇的年份有2005年(12篇)、2006年(12篇)、2007年(15篇)、2008年(11篇)、2010年(11篇)、2011年(19篇)、2012年(16篇)、2013年(12篇)、2014年(11篇)、2016年(12篇),而2011年论文数达到最大值19篇。

第二,学者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区域重点,尤以拉祜族文化、变迁、教育问题以及民族关系领域为热点。根据关键词共现矩阵观察值、关键词共现可视化网络图谱分析的结果显示,可以得出拉祜族研究热点的学术互动不太紧密。目前,虽然在文化、变迁、传统、低学业成就等方面形成了热点议题,并形成了14位高产作者,但这些研究成果目前仍以独立研究为主。然而可喜的是,普洱学院的罗承松与朱力平、云南民族大学的刘劲荣与云南社会科学院的苏翠微、云南民族大学的张晓夫与云南省委党校的李根等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较高。所以,关于拉祜族的后续研究,我们应更重视学术主题与学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搭建更加有利于推动拉祜族研究的多元综合科研创新团队,进而在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强云南省民族学学科的学术话语地位,从而更好地为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提供学理支撑。

第三,成果转化以普通学报为主,核心刊文不多。目前,核心论文仅有20篇,其中:云南民族大学学报9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4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4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3篇,占全部期刊量的11.5%。虽然拉祜族研究取得了较丰富成果,但成果转化的期刊有待提升。从期刊数据来看,核心期刊发文主要以民族文化(包括服饰、艺术、葫芦文化、传统节日、禁忌、语言、宗教、神话等)、社会变迁、民族医药、生态伦理、社会调查等为主,映射出这些话题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作为我国56个民族构成的重要成员,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及生产力发展等因素制约,使得拉祜族民族问题更为突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如何推动这个“直过民族”(“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未经过民主改革,由原始社会末期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6])和谐跨越发展,不仅关系云南2020年能否全面实现脱贫的目标,还关系其能否与其他先进民族(经济社会先发展的民族)共享国家发展红利的各项权利的实现。所以,开展拉祜族的未来研究,除了学术成果转化和既有热点进行深耕之外,还应在拉祜族人力资源开发、“直过区”(指“直过民族”聚居地区)治理创新、国家政策优化、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民族社会工作、拉祜族发展比较等方面进行更多关注,将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资源与人口等多维角度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推动拉祜族科学发展。

第四,拉祜族研究已形成了杨云燕、罗承松、李根、刘劲荣、张晓夫、苏翠微、付金峰、彭朝忠、李先恩、朱力平等14位高产发文作者。从这些学者的单位来看,普洱学院、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医药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省委党校是拉祜族研究的主力重镇,说明云南省高校、云南驻地科研院所,由于地缘、民族、文化等综合条件,使其名副其实地成为拉祜族科学研究的核心力量。然而,云南省外人员参与尚显不足。所以,未来拉祜族研究除拓展内容之外,还应将拉祜族研究的省内与省外力量进行有力凝合,这应当是顺应国家倡导建设科研协同创新中心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拉祜族学报云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从“嘎么阔”到“歌”——拉祜族音乐概念系统的变迁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致敬学报40年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56 个民族56 枝花拉祜族
边疆行( 之三):拉祜族原生乡村音乐的新生
边疆行(之二):拉祜族葫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