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在“以辩促写”时评类作文训练中的指导策略
2018-09-05戴宏辉
【摘要】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以辩論活动促进时评类材料作文写作的实践中应该讲究策略,创新形式,细化指导:辩论前,注意材料的思维含量,把好选题关;辩论中,关注材料的关联和思辨性,做好点拨;辩论后,结合辩论与时评的联系与区别,指导规范写作及深度写作。
【关键词】以辩促写 时评 指导策略
【课题成果】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以辩论促进高中时事评论写作训练的实践研究”(编号:GDJY-2014-A-b061)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065-01
一、高中阶段开展时评类作文训练的意义
时评,即时事评论,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时评类写作是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内容之一,也是一种公民表达文体。重视高中生的时评类作文写作教学符合我国“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开展时评类写作能引导学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增强意识形态领域话语能力;符合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开展时评写作活动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能力,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符合高考作文命题趋向,开展时评辩论写作活动,因应了近年来高考作文越来越联系社会现实、出现了诸多时评类作文的趋势,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成绩大有裨益。
二、“以辩促写”在时事类作文训练中的实践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了在高中阶段开展时评教学的积极意义,部分教师还开展了“以辩促写”,即以辩论活动促进学生时评类材料作文写作的实践,通过组织辩论活动,引领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广泛收集资料,并通过对抗性强的辩论活动培养辩证、深刻、多角度的思维品质,因应了高中学生的心理、智力和写作能力发展的需要。但他们在开展“以辩促写”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指导性缺失的问题,训练效果不甚理想:一是辩论形式单一、枯燥,学生疲于应付;二是引导不够,将辩论活动等同于辩论赛,导致写作教学让位于辩论活动,喧宾夺主,弱化了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三是指导不到位,没有帮助学生理清辩论稿与时评类作文的联系与区别,导致学生辩论之后无法仍然无法写出规范而有深度的时评类文章。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教师在“以辩促写”中的指导策略。
三、教师在“以辩促写”时评类作文训练中的指导策略
(一)创新形式
1.开展微辩论赛。语文课堂上开展时事辩论活动不是组织规范的辩论赛,我们要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对辩论程序做出简化,如删去一对一攻辩,双方四辩总结陈词改为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正方和反方提出来的观点要点,让同学们对双方观点一目了然,为其后的动笔写作铺路。一场辩论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为宜,有双方观点陈述、自由论辩两环节,辅以PPT展示或者板书,构成一场为辩论赛即可。
2.开设模拟法庭。创新辩论形式,将新闻事件改编为当下案件,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书记员、法警、陪审团、控诉方、辩护方、证人等角色,进行庭前准备、宣布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控辩双方做最后陈述、陪审团评议、陪审裁决等庭审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执教粤教版高一课文《寂静的春天》时的一个创新设计: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引发了美国乃至全世界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卡森主张停止使用杀虫剂DDT,直接导致全球化学药品集团减产并大面积倒闭。DDT停用之后,又没有同样有效的药物来对付蚊虫,这使得非洲疟疾的发病率飙升,有数据表明雷切尔·卡森间接造成了6000万人的死亡。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的全球化学药品集团与非洲联合政府一起向雷切尔·卡森发起诉讼。就此案件,请同学们分好角色开展模拟法庭的庭审活动。
(二)加强过程性指导
1.辩论前,明确训练目标,把好选题关,注意材料的思维含量。近年来高考试题的新导向为重点考查“一点四面”,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为主要方面。高考作文实际上具有价值导向功能,要求高中生在作文中表现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考生的言论空间一般不能超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虽然有些辩题非常热门,如高考制度要不要改革、允不允许同性婚姻等,学生也有很高的关注度,但是由于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多凭着情绪上的指引,而缺少必要的专业背景,容易得出“高考必须取消”“同性婚姻应该提倡”等偏激结论。还要注意时事材料的关联和思辨性。教师应该对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和相关新闻事实进行分析,注重其关联性和对比性,凸显出材料的思维含量。如本人在训练中曾拟写辩题:陈光标高调做慈善,当众给穷人发大把现钞;宁波无名氏低调行善,15年坚持默默捐款共达六百多万元,慈善应该高调还是低调?
2.辩论中,进行点拨,训练各种思维方式。辩论和时评都要就事论事,就事论理。说理可以采取多种论证方法,肯定好的方面,可以铺陈事件的积极意义,包括对个人、社会、民族、国家的作用;否定不好的方面,可以历数事件的危害,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害处;平常小事能引发热议甚至舆情,则可以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3.辩论后,明晰辩论与写作的联系与区别,将辩论成果恰当转化为规范的时评类习作。课堂辩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注意区分辩论与时评的联系与区别,辩论赛是二元对立观点的集中碰撞,学生在辩论赛中只能选边站队,不是正方就是反方。但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往往面对的是三元甚至是更多元的话题,需要学生多角度思考,尽量写出辩证、深刻、有创见的文章。如上文例子,关于陈光标高调行善、宁波无名氏低调行善的时评类辩论,学生进入写作层面时就不宜片面赞同或者反对,而要深刻地看到二者的核心都是善行,只是爱心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已。另外,还要注意时评写作的规范性。要把握时评结构的主次,辩论赛中,辩论稿近似于驳论稿。但在应试写作中,时评不属于驳论文,正面立论的语言应该占主体,否则犯立论不充分、中心不突出的毛病。我们还要区分社会上的时评文、尤其是杂文与高中生写作的时评不同,杂文思维比较发散,而高中训练的时评结构相对清晰、简单,一事一议,能说出自己的判断,条分缕析地写出自己的理由即可。
参考文献:
[1]陈佳民,柯汉琳,吴惟粤,陈建伟,王土荣,陈妙云,等.常用文体写作[G].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任士见.注源头活水,成文思泉涌[R].广东:广州中学语文教研信息,2011年5月.
作者简介:
戴宏辉(1976—),男,广东广州人,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