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餐饮生涯感慨多
2018-09-05耿秀刚
耿秀刚
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聚散无常,一份好心情,是人生唯一不能被剥夺的财富。
日前看到一本本人曾经工作过二十余年的单位出版的文集,令我思绪万千。曾经的那些往事,俨然嘶鸣奔腾的骏马般,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又像是幻灯片似的,一格格清晰地闪现于脑海中。
古人云,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张集体合影照承载了我们工作过的老宾馆最后的辉煌,这张“全家福”照片是在厨房间前拍摄的,由左至右分别是我、付春利、牛贵明、刘俊卿、石梅芳、金显礼。时光若水,弹指一挥间,如今三十几个年头过去了。
经历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后,这个院落里的房子由于年代久远,或多或少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修缮、推倒重建上了议事日程。经多方论证,最终选择在原址上,建造一座四星级现代化酒店。1984年开始除旧布新,我们相片上的几位同志各奔东西,陆续走上了新的岗位。
往事随风而去,留下不朽记忆。记得1971年12月,一辆绿色的吉普车在通州镇的备所中学和学生家中奔跑,我们一批三十多名来自通州城区各中学的初中毕业生,没有走上山下乡的道路,幸运地被国管局的国宾馆招来做接待服务工作。很幸运其中有我,12月21日,仅十六岁的我到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城。
历时两星期的培训教育,我被分配到国十五号宾馆大灶食堂面案帮工。只干了两月有余,馆长张平又将我调配到西楼转行从事红案。一切事务,从零做起,一个不知煮粥为何物的大男孩,开始从事剥葱削姜,宰杀活鱼,去除鸡鸭内脏,拖地保洁……十年后,我从一无所知,一个十足的门外汉,成长为十足的行家里手,不仅独当一面,而且为师带徒,正所谓时过境迁。
自从我上个世纪90年代,调离首都宾馆,相片中过去的同事中,刘师傅早已驾鹤西去。掐指一算,其他几位有几十年没有谋面了,也不知你們现在生活的怎样。衷心祝愿你们身体健康、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