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绩效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2018-09-05沐浴晖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实际教学绩效管理教学改革

【摘要】《绩效管理》是一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本文从教材、课时安排、小组模式和互动方式上通过实际教学对《绩效管理》这门课程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以期为广大高校相关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绩效管理》 实际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252-01

一、《绩效管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绩效管理》在我校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绩效管理》课程也属于商学院非人力专业及教育科学学院的应用心理专业的考查科目。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广泛运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人自任教以来一直从事《绩效管理》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实际教学过程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对绩效管理课程认识不足,兴趣不浓,操作不熟的问题,而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双达标的学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因此,笔者针对目标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绩效管理》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绩效管理》教学改革方式与实践

(一)不可拘泥于一本教材

合适的教材有两个标准:一是梳理了系统的知识,二是提供了可供演练的实际案例[1]。而在实际选取教材的时候会发现有的教材偏向于理论,有的教材偏向于实践,而能完美平衡两者的教材几乎没有,还有些教材选取的案例过于老旧,不具备时效性。所以许多老师在课程开始的第一步:选择教材上就陷入了两难境地。实际上我们在选择教材上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章,我采取的方式是多种教材并用,而实际上学生使用的仅仅需要一本理论详尽、系统的教材即可。在实践操作上可由老师通过其他优秀教材上的案例或者实践操作制作进行讲解,集百家之长来弥补单一教材的局限性。

(二)对课时安排进行板块细分

在一学期的课程学时安排中,可将课时安排分为两个板块:理论板块和实践板块。其中理论板块占总学时量的75%,而实践板块占剩余的25%。

在理论教学方面,还是采取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按照绩效管理的流程制定教学计划,主要目的也是为之后的实践以及以后的工作实际打下基础,只有掌握了《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一些科学的工具之后,学生才有可能进行相关实践操作。

在实践教学方面,就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管理中去了,在这其中笔者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绩效管理结果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对过程的控制基础上[2]。而大多数同学都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验,不知道企业绩效管理的过程,同时,绝大部分教材中的案例也缺乏对“过程”的介绍,而建立在没有过程介绍的案例上的分析是没有意义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设计一些方案设计题,要求学生设计一些绩效考核表,但是这必须建立在对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过程以及企业实际遇到问题的了解的基础上,这也是目前绩效管理教材的缺陷,因此就需要我们教师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完善补充,将绩效管理的流程性体现在实践教学中。

(三)创新型的小组模式

小组讨论模式向来是管理学科教学的常用模式之一。通过团队作业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意识[3]。而笔者在这种模式中选择了对小组强制分配的模式,即小组不能自己选择自己的成员,所有小组的成员全部由任课教师分配,以5-7人为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小组作业。这不同于原本的自由分组方式,在原本方式下,同学们会选择熟悉要好的组员,或者以宿舍及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为小组。这样的话有可能形成思维的固化以及小组间的两级分化。而笔者采用强制分配的模式對小组进行硬性分配除了为解决以上问题以外,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即当同学们进入工作之后,与什么样的人合作往往也是没有选择的,所以提前适应这个过程尤为重要。而为了避免小组在作业或者讨论中出现“搭便车”的现象,笔者还为小组作业提出上台演讲的机会,一个小组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必须有作为小组代言人发言的机会。

(四)创新型的互动方式

提到教学中的互动方式,教师都熟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方式,而这种简单的互动方式在《绩效管理》这门课程中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需要思考的是系统的问题,或者需要设计一个初步的方案,这时候如果留时间给同学们自己思考或者设计,往往会是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畏难偷懒等情况。举个教学实例说明:比如笔者要求学生对某公司设计绩效考核方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那么如果在课堂上进行,那么会浪费课堂时间,也会有同学开始做自己的事,最后结果不尽如人意。如果在课后进行,目前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同学们很容易找到相同或相似的设计方案,大大减少了自身思考和操作的时间。因此,笔者选择的互动方式是“带领”学生一起做的方式。以黑板板书或者PPT等多媒体设备为基础,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完成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笔者会逐步启发学生共同完成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故意留下一些“漏洞”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让学生以“找茬”的形式来对设计方案进行学习。

三、《绩效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实效

通过对《绩效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首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升了,课堂无故缺勤的情况明显降低。其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全面思考问题,并且可以从一名绩效管理从业者的视角看待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最后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相互促进,同时提升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娜.绩效管理课探讨与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系列[J].人力资源管理,2015(7).

[2]尹燕.PDCA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运用[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

[3]郭美兰.绩效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纵横,2011(11).

作者简介:

沐浴晖(1988.3-),男,江苏省南通市人,工商管理硕士,南通大学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实际教学绩效管理教学改革
技工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在教学活动中激起幼儿思维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