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之辩”

2018-09-05郭丹丹

读天下 2018年14期

摘 要:“天人之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就是围绕着这一问题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天人之辩”这一思想发端于夏商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至隋唐时期,在韩愈与刘禹锡、柳宗元之间关于此问题的论战之中,中国古代“天人之辩”思想发展至顶峰。中国古代哲人在对天人关系问题探讨的过程中,派生出了一系列哲学问题的争论和探索,这不仅大大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而且对于当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天人之辩;天人关系;古代哲学

一、 中国古代“天人之辩”思想产生的基础

任何哲学思想都产生于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并随着一定时期和阶段的经济、政治、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中国的“天人之辩”思想即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古人看到闪电会非常的害怕,他们认为是不祥之兆。每当下雨的时候,人们总以为是老天爷伤心了,古人总是把一些自然现象归结为他们的封建思想内的一种上天的旨意而不是了解自然后的科学解释。中国古代对于农业的重視,引起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懈的探讨,因而“天人之辩”是中国古代争论最多、持续最长的核心论题之一。我们在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天人之辩”思想内涵之时,必须要结合这一时期特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关社会背景。比如出现日食时,人们会认为君主有危险,如果正巧赶上君主出现疾病或者国家不顺利,他们恰巧作为这种自认为的思想去解释这一现象。君主李世民当政期间,出现蝗灾,他会归于自己的罪过而痛哭流涕,俘获民心。其实这只是君主为了安定民心的一种策略,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天人之辩”是有一定的思想基础的,当时认为的愚昧无知正是为天人之辩这种思想更加根深蒂固。

二、 中国古代“天人之辩”思想发展脉络

据查阅资料和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技术手段落后,这一时期的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这一时期的“天人之辩”主要表现为人对于天绝对的依附关系,并提出了“天命”的观点。以我的理解,天命有认命,屈服于上天的意味。人们总是把一些自然现象归为上天的旨意,听天由命,其实我认为这里有一些消极的思想在里面。人们总是认为一切都是上天的旨意安排。如夏商统治者的“天命天罚”思想,即夏商统治者将自己神话为上天的子孙,并承接“天命”对臣民实行统治,如臣民违反其统治,即被视为违抗天命,理应得到上天的惩罚,这一思想是这一时期“天人之辩”的集中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学派的观点的相互碰撞促使这一时期的“天人之辩”思想的繁荣和发展。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正统思想。同时在天人关系这一问题上,也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新的神学天命论。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中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即以孔孟、董仲舒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天命观和以荀子、王充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观。这两条路线构成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诸种学说的核心和基础。

三、 中国古代“天人之辩”的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哲人在天人关系上的争辩,蕴含着丰富的当代意义。具体表现在:

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和谐相处,这对于纠正当代那种把人与自然截然对立起来,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一味向自然开战的错误观点,不但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

儒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具有注重人生价值理性的特点,天道与人道内在相通、原本无别,主张每个人都要最大化的发扬自己的善性。这种人文价值理想及其实现路径,对于遏制当代膨胀的物欲和拜物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之辩”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对于冲破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励中华民族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熟知天人之辩的具体思想内涵,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适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2001.

[3]丁祯彦,臧宏主编.中国哲学史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方立天.中国哲学问题发展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郭丹丹,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