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意识
2018-09-05宋兴艳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习之源,创新之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弱,他们的提问多集中在作业中遇到的不会解的题目,而对于已经了解的数学知识提出问题的能力又欠缺。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可以说都是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的,都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关键词:数学;方法;引导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权威性“给予”,学生无条件的“接受”,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只是简单的记忆和机械的模仿,加之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往往不愿也不能提出问题,影响了学习效率,直至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然而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诸能力的“问题数学”的将十分必要。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构建平等和谐的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所以要想激活学生灵动的思维,使他们不断迸发出新的灵感、发现新的问题,就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没有压抑的、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并且建立平等的、朋友式、学友式的师生关系。这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及能力培养的适宜气候与土壤。所以,教师要主动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拉家常、交朋友,变严肃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感情上缩短与他们的距离。用自己的耐心和宽容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重视,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
二、 创设活泼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有问”
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根本没有空闲时间自由地思考,也就难以提出问题。要使学生“有问”,首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尽量采用少讲、精讲、讲重点、破难点的方法。给予学生时间、机会去思考、讨论、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采用教师——学生,学生——教师这种纵向提问的形式,也要采用学生——学生横向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问、讨论、辩论,从而造成一种既有独立思考,又有相互探讨;既有自主学习,又有相互合作的良好氛围。其次,创设活泼生动的教学情境,成功地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认知失调,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学生“有问”的目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是取之不尽的,若能把它们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会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如在教“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我设计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壁虎的难题:有一只无盖的正方形纸盒,在底面顶点A处有一只小壁虎,在侧面顶点B处有一只蚊子。请你动动脑筋,帮小壁虎设计一条线路,使得小壁虎尽快吃到蚊子。
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提出很多路线方案。经过热烈讨论得出一致结论——把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原理,连接A、B两点所得线段就是小壁虎最短的行走路线。通过学生不断探索、思考,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愉悦的情景中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当中,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 传授灵活多样的方法技巧,勉励学生“会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题是教学活动的主线,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师必须“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学生提问从不敢问到敢问,从少问到多问。从最低层次的问题到提高层次的问题是有个过程的。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直觉思维,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观察能力,使学生敏于观察、善于观察,并善于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不断循环前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
四、 适度引导,让更多学生“乐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是一个设计问题的专家。备课时,要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科学的设计问题,巧妙地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思维的过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循循善诱使学生从教师提问中学会如何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其次,要勤于启发,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跃的热点和焦点,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最后,要鼓励敢于发问的学生。
总之,学生的问题意识之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宋兴艳,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川省小金县达维中学。